帝秦设计师 第106节

  匈奴次使等人不由想到了出使时遇见的那些秦人,见到他们不卑不亢,无所畏惧,因为其等为秦人,若有人敢冒犯,必讨之。

  他们匈奴何时也能这样呢?

  再偷偷看了眼头曼和众位头领,只怕是等不到了,但如今他们有机会,可以选择一个强大的祖国。

  反正李念公子说了匈奴也为华夏,他们回归华夏,成为秦人不算背叛,只有在大秦治下,匈奴才能拥有强盛美好的未来。

  头曼又问道:“秦人此番回使有何目的?”

  次使道:“回单于,秦皇陛下派使者回使是为三件事:一为向单于回礼;二为和我匈奴正式建交;三为在建交后,与我匈奴签订合约。”

  建交?签订合约?

  在头曼和诸位头领疑惑的眼神中,次使逐一解释道:“回礼是秦皇陛下因单于恭贺秦皇陛下称帝,回以赠礼。”

  “建交则是‘建立邦交、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友好和睦相处,据说双方将各派使者常驻于对方之地,设使馆。签订合约是在建交后,我匈奴和大秦可进行一系列交易……”

  此去咸阳,次使也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如我匈奴的牛羊可以售卖到大秦,大秦的衣食之物也可售卖至我匈奴,双方定好价格,约好交易地点,书写记录下来,再签上各自姓名或按上指印,即为签订合约。合约一旦签订,便不可再随意更改,违反合约将受惩处。”

  头曼和众匈奴头领听后,只有一个感觉:专业!

  不愧是强秦,从这些事上便可看出,超出他们实在太多了,每一步给人的感觉就是规范专业,条理清晰,不像他们想到一出是一出。

第217章 出使的目的

  对次使的最后一句话中说的“违反合约将受惩处”,头曼等人倒未曾在意,和大秦签订合约,他们哪敢违反?而要是大秦违反了合约,他们还敢去惩处大秦不成?

  这合约其实就是盟约承诺,而盟约和承诺有时候是可以不讲的,关键还得看拳头够不够大。

  拳头够大,即使随便说一句话,也是铁律,人人都会遵守,拳头不够大,即使将盟约刻在石头上,也没用。

  听了次使之言后,头曼和众头领悬着的心算是彻底放松下来,如此看来,除杀了冒顿之外,秦人对他们没有恶意,也不会以冒顿为借口向他们发难。

  不过,那正式建交后,双方派使者常驻于对方之地,设使馆,不正好可让他们安排自己人到秦国,说不定以后就能用得上。

  就算一时用不上,也可以通过在秦国的自己人购买那些秦国华美之物,送回匈奴让他们享用。

  头曼和诸位头领都生出一样的心思,这“派使者,设使馆”一旦达成,他们一定要在其中占到一份,还有那和秦人的交易,他们也一定要参与其中。

  这些人只是失去了雄心和胆魄,并不蠢,已经看出其中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只是他们心里依旧有疑虑,秦人为何如此友善?

  他们才不信那“匈奴本为华夏之一,与大秦是兄弟”的鬼话。

  按这种说法,燕、赵、韩、魏、楚、齐也是华夏之一,和大秦是更亲近的兄弟,还不是被秦一个接一个给灭了?

  什么鬼扯的重归华夏,不就是将别人国家灭了,强行夺走了别人的土地和人丁?

  秦人待他们如此友善,难道是秦人外强中干,其实根本没有他们所想的那般可怕?

  这应该不可能,他们和燕赵打过多次交道,深知燕人和赵人的可怕,但燕和赵都为秦所灭,秦肯定比燕赵强,自然也就比他们强。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秦人现在不太好出兵,所以要友善待他们。

  想想也是,秦灭南边的六国,占了那般大一块地,肯定要肃清原先的六国余孽,安抚治理好原先的六国之民,短时间内抽不出力量来针对他们。

  这么一想,头曼和众位头领更松了口气,觉得明日正式接见秦使,和秦使会谈诸事,也多了些底气,秦军强虽强,却不好出动,也就暂时不会对他们带来威胁。

  头曼和众位头领询问匈奴使团出使之事时,王庭某间屋舍,陈平和椒离也正在夜谈。

  听陈平讲说了今日入城时所见,椒离敏锐地觉得陈平想搞些什么,他看着直视陈平,正告道:“不管你想做什么,千万不要坏了此次出使的大事!”

  这厮明明看上去挺俊秀和善一个人,实则一肚子坏水,常琢磨一些惊人的事。

  陈平笑了笑,道:“椒兄放心,你为正,我为副,你为大,我为次,纵有谋划,也会提前让椒兄知晓,得椒兄应允。”

  入城那时,感受到那名匈奴少年的目光,陈平还真生出一个计划,挑衅匈奴年轻一辈,让其等袭击使团,最好造成使团一定的伤亡,然后再借此事要挟逼迫匈奴高层,让大秦得到更多的利益:比如他们如今所在的这座城。

  尽管大概率已经不会再有汉,但陈平和汉朝的使者想法还真是出奇的像,他要是能和张骞、班固、安国少季等生于一个时代,肯定有共同语言。

  只是想到出行前,李念曾召见他们,给他们的交代,陈平才放下了这计划。

  李念实则也是担忧这帮人到了外面会搞事,所以才提前打预防针,大秦必定会搞事,但不是现在。

  听了陈平讲说后,椒离眼神变成了“果然如此,你这厮还真起了坏心思”,陈平又道:“李念公子思虑深远,其与我等交代之事比平所想更好,看似于匈奴有利,实则会给匈奴埋下极大祸患。”

  “且还不会触怒匈奴人,彷如将一颗种子种入匈奴体内,种子会在匈奴体内成长,将其撑开,待长成为树,开花结果,兵不血刃即可夺取匈奴。”

  陈平也是一路才琢磨清楚李念所制定的那些看似对匈奴有利的合约背后潜藏的用意,杀匈奴于无形,可谓在大秦不能以军事直接征服匈奴时最好的策略。

  最妙的是,这个策略不仅可用于匈奴,还可以套娃用到其他国邦上,唯一的硬性条件是大秦足够强盛,使诸国畏惧。

  这般想来,大秦好似黑夜中的一盏极为明亮的灯,看似为其他国邦指引前路,实则是将他们拉入大秦的阴影中,变为大秦的形状。

  陈平所想的没错,这正是李念仿照后世鹰酱给大秦设计的道路,鹰酱虽然是个流氓,但其确实是地球一霸,影响力巨大,看鹰酱大当家选举的关注度便可知。

  而且,大秦或者说华夏在这时代就是文明的灯塔,当世没有国邦能和大秦相比,大秦不做灯塔照亮其他国邦,难道要让埃及、印度和希腊来?

  再者,要让华夏文化思想输送到世界各地,也需得这么做,但李念给大秦选择的标签不是“民主、自由”,而是“先进、文明、强大”。

  这年代很朴素,大家不懂什么民主自由,但你吃的更好,穿的更好好,住的更好,修的城更大,建的房更美,比我知道的东西多,却是实打实看得到的。

  而看到了,其他国邦自然就会心生羡慕,进而追随模仿大秦,像以说大秦之言、写大秦之字为荣,以来自于大秦的事物为贵,以拿到大秦的户籍为豪。

  此次椒离、陈平出使匈奴,也是李念的一次实验,看鹰酱那套做法在这时代是否有效,大秦的兵力暂时不可能遍布于全世界,但文化思想却可先行一步。

  尽管陈平说他已放弃了谋划,但椒离还是道:“有任何事,都要先告知于我,不可妄动。”

  陈平点了点头,道:“匈奴单于和那些头领只要不蠢,定会想到大秦目前不好对他们用兵。”

  椒离接话道:“所以还是得和匈奴人比上一场,让他们知道大秦只是暂时不想打他们,而不是打不赢他们!”

  晚上还有一更,果然,电脑比手机舒服多了,就是不能久坐。

第218章 同匈奴建交

  第二日,昨日举行宴会的那座匈奴王庭宫殿中,头曼和匈奴众头领正式接见椒离、陈平所率领的大秦使团。

  身为正使,椒离站在使团众人最前,持着旌节道:“秦人椒离奉大秦皇帝令出使贵邦,今见过单于!”

  “皇帝陛下威加四海,御极宇内,应天下民心而称皇帝,开古之未有。陛下感单于遣使恭贺之善意,特派吾等为使,还礼单于。”

  “今还礼锦五十匹、绸缎五百匹、盐万斤、十三香三百副、蜂窝煤万块、火炉两百架、琉璃器具三百件……”

  听到椒离的话,头曼和众头领的笑容都快从脸上溢出来,秦皇居然回了这么多的礼,不愧是大秦皇帝,出手就是阔绰,而且回的这些事物一听就是好东西。

  可惜没有大秦的美人儿,他们可是送了几百名匈奴美女过去,要是秦皇能回些南人美女,那就更好了。

  但他们也只敢在脑子里转转这想法,不敢说出,秦皇没有回赠美女,九成是被那位李念公子说的“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给影响到了。

  他们要是当着大秦使者的面说秦皇咋不回赠几个美女给哥几个乐呵乐呵,和当面辱秦皇有啥区别?引发的后果就算头曼也不敢说能承受得住。

  实际上,始皇回赠匈奴的礼物看起来很多,实则在价值上并不如匈奴所赠的礼物。

  且这些礼物是特意准备的,为的便是让以头曼为首的匈奴高层感受到大秦之物的好和爽,让他们日后都想用大秦之物,不想再用匈奴的事物。

  匈奴自个儿制作生产的东西都什么破垃圾,唯有大秦的东西才配得上他们尊贵显赫的身份。

  等各种礼物被抬进殿内时,头曼和众头领脸上笑意更浓,尤其是那三百件琉璃器具,瞬间将他们的目光全吸引过去。

  没办法,三百件玻璃器皿摆在一起造成的视觉效果好的惊人,且这些器具颜色形状不同,有的为碟,有的为杯,有的为碗,有的为灯,每一只看去都精致典雅,一看就是只有尊贵者方能享用之物。

  头曼和众位头领身为匈奴最高层的统治者,见过不少好东西,如黄金、玉石,但还是给吸引到。

  见头曼等人目光落到玻璃器具上移不开,椒离道:“此为琉璃,乃李念公子所制,即使在皇帝陛下那,也不多。”

  闻言,头曼等人脸上的笑容更灿烂,看向玻璃器具的目光也变得更加稀罕:大秦皇帝这人不错啊,可以处,竟愿意自己都不多的珍贵之物送给他们。

  回礼毕,进入

  “今,秦人椒离将大秦国书递于单于,代表大秦愿同匈奴交好,成和睦之友邻,互帮互助,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听到椒离的话,头曼和众头领心中涌出两个词:专业、正式!

  这就是秦吗?

  虽未同秦人真正交锋过,但已经感到了秦的气势,难怪秦能灭六国,一统南方天下,从此事便可见一斑。

  与秦相比,他们匈奴差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各方面既不正式,也不专业,如何可能与秦相争?

  头曼脸上的笑容已敛去,变得严肃庄重起来,他问道:“敢问使者,我匈奴无有国书,当如何互递?”

  他感觉自己在做一件大事,一件很庄重严肃的事,不是随口答应和某国建交、订立什么盟约,这次建交和以往是不同的,需认真对待。

  椒离道:“单于可先观我大秦国书,再以物制为匈奴国书。”

  头曼点了点头,道:“还不与我呈来!”

  当即有一名侍者走过去,要拿椒离手中的国书,头曼骂道:“蠢货,如此珍贵之物,岂可用手接拿?用金盘为我呈来!”

  椒离有些无言,因为他和陈平都是用手接拿,但他也知晓头曼嫌弃的不是他们,而是王庭内的匈奴侍者。

  很快,侍者捧着一只金盘来到椒离面前,其弯腰低头,恭恭敬敬地将金盘托举过头,椒离将国书展开,放到了金盘之内。

  从侍者托举的金盘中拿过国书,头曼认认真真观看,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上面的字认识他,他不认识上面的字。

  不过,他也不是要认上面的字,而是观看国书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格式,再让匈奴的工匠仿制一份。

  但头曼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国书的材料好像很特别,非金非玉,非石非木,倒是跟使团带回的那名为“纸”的奇物很像,匈奴根本没法以纸制作,只能以其他之物代替。

  国书末尾留着几个非常独特的字,以及一个章印,想必是那位秦皇所留。

  仔细看完整本国书,头曼在心里又感叹了遍秦的专业正式和强大,唯有强盛之国才会重视这些细节,而细节又可彰显其强盛。

  头曼问椒离道:“使者,此国书可否暂时交予我?我想使我匈奴匠人以其制我匈奴国书。”

  椒离道:“虽不合规矩,然思虑匈奴之状况,且国书本就要递于单于,可允。”

  什么规矩,规矩是李念给他们定的,以往出使虽也有规矩,但哪里会讲究这些啊?

  在李念给他们讲说外交礼仪时,椒离等人还在想为何要定这些规矩,有什么用,现在看来实是公子有远见,仅仅是用这套流程便让匈奴人感到了大秦的强盛。

  有礼有节不代表怯弱,反而是对自身强大有自信,才会于他人有礼,因为不用刻意彰显自身强大,但无时无刻又无不在彰显。

  得到椒离答复,头曼道了句“多谢使者!”,他将国书收好,重新放回金盘后,正式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椒离道:“李念公子言匈奴亦为华夏,同我大秦为兄弟之邦,当使建交,皇帝陛下深以为然,既为兄弟,理当互助。”

第219章 言留学,设使馆

  “今大秦为兄,匈奴为弟,自当兄助弟!”

  未说现在大秦强而匈奴弱,我们要以强助弱,而是换成了大秦是哥哥,匈奴是弟弟,哥来助弟。

  这样说能让匈奴人更容易接受一些,要是说你们匈奴弱小落后,我们是来帮助你们发展,变强变先进,就算真是出于好意,也会让头曼等人心里膈应。

  而人的心里一旦有了芥蒂,就算答应下某些事,暗里也会使绊子,且这些人身具匈奴高位,要是暗里使绊子造成的后果会更大。

  至少明面上还是要给匈奴人面子,就算恨不能立刻吞灭了别人,也要在表面保持一团和气。

  果然,没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我强你弱,我们来助你,这是你们的福气,你们应该高兴地跪着感谢我们”,让头曼感到很舒服,有种被尊重到的感觉,寻思秦人根本不像传闻中那样凶残,被南方那些人称为虎狼啊,挺懂礼的。

  头曼顺着椒离的话道:“秦皇陛下所言极是,大秦为兄,匈奴为弟,理当互助,却不知是何助法?”

  椒离笑道:“李念公子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匈奴既为华夏,岂可不懂华夏之礼?而要知礼,当先习文识字!”

  这话不是李念说的,而是孔颖达在给《春秋左传》注义说的,但被李念用到了这时代。

  这番话听得头曼和众位匈奴头领一怔,啥玩意儿?秦人跑来要教他们习文识字?秦人这是想要干什么?

首节上一节106/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