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11节

  嬴政这时也开口:“首相所言甚是,赵高功劳莫大,等此番叛乱平定,朕当重重有赏!”

  赵高是真不想要这赏赐,但雷霆雨露俱为君恩,岂容他拒绝,只得装作感激涕零的模样道:“臣赵高谢陛下隆恩!”

  李念在边上看得有趣,赵高明显不想要,始皇却非要赏:‘不对,要是这时候赵高死了,岂不是还成全了其美名?青天大老爷,为民伸冤赵副令?’

第230章 为六国旧贵盖棺定论

  政策灭其土,舆论灭其根,让六国贵族在大秦逐步没有容身之地,从被人信任崇敬沦为人人厌恶的一群臭虫。

  摆在六国贵族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可走:要么离开大秦,到海外重开一局,说不得能于异域之地东山再起,日后再打回来;另一条路则是趁还未完全丢失民心,干一波大的,也即是起义;最后一条路则是放下过往恩怨,好好当大秦良民。

  可这三个选择都不是六国贵族愿意选的。

  譬如去海外,秦人宣扬海外之地有多好多好,甚至售卖那海外之地的舆图,秦人安的什么心,他们能看不出来?

  无非是想引诱他们去海外之地!

  但那海外之地要是真有秦人说的那么好,吃不完的事物,捡不完的金子,秦人会舍得放出消息让他们知道?

  秦皇早就派人自己去占了,秦皇之贪鄙,天下共知,怎么不独占这些肥肉?

  此中必有诈,兴许海外之地根本不存在,是秦皇专门编造出来,针对他们六国王公的一个圈套,即使存在,也肯定有诸多问题。

  秦皇是不是当他们蠢,觉得轻易便能骗他们入套?

  海外之地不好去,那除了造反搞波大的外,便只有放下过往,好好当大秦顺民。

  可给秦皇当顺民,他们不甘心!

  他们的国被秦所灭,他们的权势富贵也是被秦夺走,他们曾立于云端,是秦人一脚将他们踹进了泥里。

  秦人夺去他们的荣耀地位,杀害他们的亲朋故旧,霸占他们的土地,现在要他们放下,乖乖做个大秦顺民,给秦皇当狗,如何愿意?

  而且,就算他们愿意,秦皇会愿意?即便秦皇愿意,他们也很难再在故地生活,必须要迁往其他地方。

  因为那条该死的秦狗赵高竟将那些陈年旧事给翻出来,然后到处宣扬,让那些贱民知道他们曾强抢过民女、残害过人……

  但杀几个贱民怎么了?

  贱民如野草,就算被他们害了些,过不了几年又能长出来许多。

  何况,这些算什么不得了的罪?

  他们做过,难道秦皇就没做过,秦人那些王公贵族就没做过?

  那秦狗赵高却偏偏咬住他们不放,以此败坏他们的名望,搞得他们在当地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差,要是以后还住这,难说会发生什么。

  有些六国贵族虽然还没被赵高揭发过往之罪,但看目前的情况,揭发到他们身上只是早晚的事,况且那秦狗赵高不仅翻旧案,还根据旧案定罪,这让很多六国贵族忍不了。

  而且,秦人在秦地搞了个什么“使秦卒为吏”的政策,在咸阳搞了个大考招贤,秦皇还要将其子分封于各地镇守,这下连秦人缺乏地方官吏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

  等到被封为王的大秦公子们过来,等到那些转化为秦吏的秦卒过来,等变成了秦皇鹰犬的那些人过来,那他们的活路将更窄!

  秦人这般相逼,海外之地不好去,大秦顺民也不好当,不如趁他们在当地民众中还有些名望,趁秦卒还没到来前,反了他娘的!

  对六国贵族会造反,李念早知道会有,在大秦日复一日的挤压下,他们能做的选择不多,如果不想被大秦就这么慢慢消磨掉,其中一些人早晚会举起反旗。

  略过关于赵高的问题,李念笑道:“敌人越是反对,说明我们做的越对,否则也不至于让其等狗急跳墙,这么着急造反!”

  听到“敌人越是反对,说明我们做的越对”,王绾等人点了点头,这位李念公子、教部李尚书常有蕴含道理的妙语,此句亦是。

  李念继续道:“李某虽不通兵事,然也知其等仓促起事,准备定多有不足,只需我大秦派出一上将军,定能迅速将之剿灭。”

  嬴政道:“召你过来,不是为了商讨如何平叛,而是平叛之后该如何处理,朕想知道你有何想法?”

  面对始皇的话,李念道:“臣以为平叛应尽量以招降为主,叛军将领和主谋为六国王公,然这些人能有多少?其等麾下士卒还不是当地民众?这些民众随六国王公谋逆,有罪,但臣以为罪不至死!”

  听了李念这番话后,有人在心里认为李念所言太过仁善,对叛乱谋逆者,甭管是主动谋反,还是被裹挟谋反,都该处死,如此方能震慑其他想谋逆之人。

  没人出声插话和打断,李念接着道:“臣之言并非是为其等开脱罪责,纵使他们是受人蒙蔽才稀里糊涂跟着谋反,也同样有罪,只是臣以为除砍了他们脑袋外还有别的处置之法,且更利我大秦!”

  “其一为大秦现今缺乏人手,与其杀了他们,不如让他们到各处去修桥铺路、建修河渠;其二为以此可彰显大秦和陛下之仁德;其三为可彻底给六国旧贵盖棺定论,将其等扫入历史的尘埃!”

  前两条并没多吸引嬴政和诸臣,可最后一条,却让嬴政和诸臣仿佛看到了六国的大日西沉,永坠于不夜。

  他们心里一直都很清楚,秦虽杀死了六国的形体,但六国的灵魂却像个幽灵一直依旧徘徊在大秦的土地上,难以击散,难以消灭。

  在原本的历史上,始皇帝也知道六国旧贵族们的危害,所以强迫他们迁移,想着这群人离开了故土,便应该能减少危害,但效果只能说一般。

  如果他的迁移政策非常有效,也不至于让项氏一族依旧在他们的地盘逍遥快活,反而结果是项羽给了秦王朝致命一击。

  但李念今日所言却要将这片土地上的六国旧贵彻底埋葬,让这只徘徊的幽灵消散,让六国的时代彻底落幕,归葬于历史。

  只听李念道:“其一、其二便不多言,陛下和诸公远比我懂;其三之意为陛下在施于叛军仁德时,可令其道出是受了六国旧贵蒙蔽才反叛,我看这一点,赵副令颇有经验,可使赵副令去做。”

  李念并没有内涵赵高,而是真认为这事可以丢给赵高去做,反正赵高现在身上已经是一身的六国虱子,再多几只也不怕痒。

第231章 都是六国旧贵的错

  见李念举荐自己,赵高向李念友好致意,心道:‘这个李念公子果真可来往,可惜其并非陛下亲子!李念公子名动天下,即使陛下能容他,后继之君可能相容?’

  ‘李念公子如此,赵某又何尝不是?赵某能至如今,全仗陛下信任,若后继之君再不信赵某,一朝便会位于人下……’

  这般想着,赵高越发觉得他和李念的处境相仿,身家安危都是系在了当今秦皇身上,但以后就不好说了,看李念也越发友好。

  李念不知道赵高心中想法,总觉得赵高怎么看他好像更友善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看自己像老朋友?难道赵高因为我举荐他,所以才看我更顺眼了?

  也没空思考赵高那究竟发生了啥,李念又道:“不仅要让叛军士卒道出是受了六国旧贵蒙骗,还要找其亲朋为之佐证哭诉。”

  “即叛军士卒原本可以老老实实在家和他们过日子,现在却要被罚去修路铺桥,都是因为被那些没良心的六国旧贵蒙骗,稀里糊涂参加了叛军。”

  “此中还可体现陛下之仁德,幸亏陛下明察秋毫,知道罪魁祸首是六国旧贵,他们的父兄良人只是受了蒙骗,才没有杀头,给了活命的机会。”

  “最后便是讲六国旧贵犯下的罪行同这些叛军士卒的供述传于天下,使各地民众知晓,让他们明白六国旧贵不怀好意,要破坏他们现在的生活,要带他们造反,使天下重归战乱!”

  “总之,要让所有人相信六国旧贵是谋逆造反的原因,是天下动乱的根源。”

  嬴政和诸臣快速思索李念的话,这个方法并不难,甚至可以说十分简单,但简单不意味着不实用,反而只要能操作好,的确能做到为六国贵族盖棺定论,将六国彻底扫入尘埃。

  经此之后,笼罩在大秦头上的六国阴云将消散,六国贵族也将彻底于天下失其望,就算有六国贵族依旧未灭,生活在大秦之土,但其等也不敢再暴露自己的出身来历。

  此之谓舆论和思想上的胜利,嬴政敏锐察觉到了这点,言语如何不能杀人,舆论如何不能杀人,此便是!

  嬴政也更加认识到李念曾多次提及的那句话,‘制舆台必须控于大秦之手,天下舆论绝不可任人言说,否则一旦为他人所掌,将为大秦之患。’

  他可不希望他和他的大秦在某朝一日,变成李念话中的六国旧贵,被人变成负面形象,说起他就是暴,说起大秦就是苛政残酷。

  嬴政道:“朕以为李念之言可行,诸卿以为如何?”

  见政老板已经定了看法,诸臣自然也不会违背,且李念的方法确实可行,诸臣遂未反驳,将此事定下。

  嬴政道:“既如此,王贲领兵平叛,此战当速战速决,以雷霆之势扫灭叛军,帮某些人回忆起大秦之威!”

  尽管六国贵族反叛有大秦逼迫的因素,但依旧让嬴政觉得不爽,还不到一年,某些人已经忘了他们曾经是如何在大秦铁骑下瑟瑟发抖,居然敢造反。

  这次要帮他们好好回忆一下,也让其他图谋不轨的人知道大秦虽不再苛虐残酷,但大秦依旧是他们畏惧的那个秦,不能以为大秦有所改变,便认为大秦软弱可欺。

  王贲领命道:“臣领命!”

  一场大秦高层的集会结束,但李念被嬴政给留了下来,嬴政随意问道:“新字、字典和教材何时能编好?”

  李念根据他目前所知的进度估计了一番,回道:“新字的注音再有半月便可完成。”

  “字典因要注义,还要排序,需多些时间,即使本次初步编纂只收录常用字,注义也只是采纳常用字义,也至少要四个月,若算上印刷,则需更久。”

  要想编纂一部字典,这可是个不小的活,不是十天半载就能编出来,李念这因为人多,先编的也是简版,因而还算快,后世编第一部《新华字典》时可历经了三个春秋。

  “教材在一月内也可编出,唯一的难处在于百家诸位都想将自家学说录于教材之上,因而他们时常争辩。”

  教材倒不难编,就算没人帮,李念也可通过后世的教材搬运来编,且目前的大秦也不需要太高端的教材,又不是立刻要把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全立刻编好。

  听了李念话后,嬴政摇头道:“太久,字典可以慢慢编,等新字注音完成,教材编出,便开始授课!”

  称帝大典前,他下令让秦地各处遴选的聪慧稚子,此刻已经被送到了咸阳,但学生来了,老师却还没准备好,总不能一直拖着吧?

  李念道:“臣遵命!”

  嬴政又问道:“诸公子将往各地就封,你觉得他们中谁能治理好地方,谁不能?”

  李念认真分析道:“臣以为诸位公子都能治理好地方,其一是陛下在上,诸公子不敢妄为;其二是如今大秦政令适宜,诸位公子只需按政令治理地方,便能治好。若说其中谁能治理得最好,臣以为公子高应为最好。”

  “因为吕雉?”

  李念点头道:“正是,吕雉其虽不能再为大汉之吕后,但其本身的潜力不会消失,其随公子高前往地方,耳濡目染下,其身为吕后的潜力便会逐渐被发掘,辅助公子高治理好地方。”

  公子高虽得了吕雉为妻,但也失去了争夺帝位的可能性,因为始皇不会允许吕雉成为大秦未来的皇后,万一吕雉这个儿媳给他整出了她在大汉历史上搞出的那些事……

  嬴政又问道:“朕观赵高待你颇为友善,屡次见你皆示以微笑,你如何看?”

  李念笑道:“赵副令定是想同臣交好,以为可与臣结成同盟,好在朝堂之上立足。”

  赵高那点盘算根本不可能做到,无论是李念,还是赵高自己,其实都属于嬴政重点关注对象,会让他们结成联盟?

  但嬴政问这问题并不是想问李念回答这,可李念已经回答,他也没了说明的心思,道:“你知道就好,回去吧,继续忙你的事!”

  目送着李念离去的背影,嬴政久未收回视线,直到过了好会儿,突然问道:“蒙毅,你觉得诸位公子中哪一人能容得下李念?”

  整个章台宫安静得吓人,内侍、宫女、侍卫皆不敢动,连蒙毅也感觉很头痛,陛下已经在考虑李念公子未来之事?但这问题真不好回答,谁知陛下心中究竟如何在想?

  蒙毅还在思考该怎么回答,孰料嬴政深吸一口气,又道:“罢了,当朕未问过!”

  嬴政会突然发问,是因为他最近得到一些消息:有人在担忧李念未来之事,他也随之而思考起了这个问题,如果是在之前,在他死时将李念一同带走最好,但他现在却在思考有没有别的方法。

  而这问题的难点就在于,他能容得下李念,但后继之君是否能容得下呢?到时,他已经离世,纵有余威,也难管到活人的事。

  今天喝了瓶优酸乳,正在窜稀,这玩意儿比华莱士也不遑多让,去年每吃一次华莱士,都使我肠胃通畅。

第232章 六国旧贵“起义”军

  会稽郡,鄞县,由于刚发生过一场大战不久,一股血腥味还未消散,宋义连身上沾着血污的甲胄也懒得脱,便在一张躺椅上闭目养神。

  虽说很不喜欢秦,但秦人传于天下的这东西着实好用,躺上去颇为舒服。

  他实在太累了,自从决定举兵起事以来,便没好好休息过,不是在绞尽脑汁出谋划策,就是在亲自领军出征,像这座鄞县县城,便是他率军攻夺下来。

  没办法,现在义军缺乏将帅,就算他曾贵为楚国令尹,也不得不披甲上阵,亲自带兵作战。

  今日拿下这鄞县,义军手底下便又多了一座县,粮草、武器、兵丁等又可以获得一些补充,也终于能稍微松口气。

  这次起义属于被迫状态下的仓促起义,准备时间短,导致许多方面都不充分,像武器,要不是在楚国灭亡前,他们偷偷留藏了一些武器,估计到起事时,士卒得斩木为兵,削竹为刃。

  粮草也同样,根本没想过会在这时候起事,就算提前囤了一些以备不时之需,但那也不是为了准备起事,又能囤了多少?

  至于士卒,若非他们有门客和旧部,连首义的兵都凑不出来,现在兵已多达数万,号称二十万,但自家人知自家事,很多士卒都是被他们裹挟强迫跟着起义。

  你跟不跟我起义?好好想想你那上了年纪的父母,才学会走路的儿子?你也不想他们出什么事?

  在这种逼迫裹挟下,成功让起义军的人数迅速增加,且还在不断增加,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事已至此,他们也停不下来了。

  按照宋义自己构思的反秦起事路线,不该是现在这副局面,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准备,起事前要先散播谶纬谣言,如“秦会在什么人手中灭亡”、“秦王死后,秦国将会立刻分崩”,“在某大河中不小心挖出了一只独眼石人,石人的目光还死死盯着咸阳方向”……

  以此让天下人,乃至秦人都相信秦必将灭亡,才好起事时,有人愿意主动追随他们造反。

  其次是暗中打造储备武器和粮草,以待起事时有足够的武器、粮草供给起义军,还要偷偷训练一批人为精锐,起事后才好带领那些未经训练的普通士卒。

  最后便是耐心地等待时机,秦很强,若立即起事,不过是再次上演秦灭六国之旧事,所以要等秦衰弱,最好等到有人先跳出来揭破秦已衰弱的事实,再起兵反秦。

  可现在,这些准备一件都未做好,他们便被逼得不得不反。

首节上一节11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