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12节

  对这次起义,宋义并不看好,但不看好又能怎样,难道跟儿子一样出海离开?

  且不说前往海外亦有很大风险,他年龄已经大了,不想远离故土去海外,在其他选择不能选的情况下,只能起事和秦人一战。

  起事后这些时日太累,宋义不知不觉在躺椅上睡去,但未让他睡多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将他惊醒,一边摸住腰间的剑柄,一边看向脚步声来源。

  见来者是他麾下将领,宋义才放下心,但转念又觉不对,这将领知道他在此休歇片刻,不会无端过来打扰,其过来必有事!

  宋义皱眉问道:“有何事?”

  将领恭声道:“禀告上将军,大王使人传信,急召上将军回返钱塘,有要事相商。”

  什么要紧事要召他这个在前方领兵出战的大将回去商议?

  宋义在心里寻思,问道:“可有说是何要事?”

  将领摇头道:“末将不知,来传信的使者未说。”

  这个回答让宋义心里一突,生出不妙的预感。

  大王派人传信让他回去议事,却不告知是什么事,明显是在防备其他人知晓这件事,而什么事不能广传开,众所皆知?

  必定和秦人有关!

  也是,他们起事已经有大半个月,半个会稽都已被他们拿下,消息肯定已经传到了咸阳,让那秦王知道,秦王大概已经派了兵过来。

  只是不知是哪位秦将领兵,希望不要是最有名的那几位,尤其不要是王翦。

  但刚生出这念想,宋义自己便在心里摇了摇头,他这希望只怕在梦里才会发生,秦王大概会派他们不想面对的某位秦将过来。

  顾不得还未休息好,身体和精神疲累异常,宋义道:“为本将准备马匹,本将要立刻返回钱塘。至于鄞县,由你和庄仲、景烈决之!”

  不久,在以前是门客,现在是亲兵的几十人护送下,宋义急匆匆地从鄞县县城朝钱塘赶去。

  鄞县到钱塘,只有三百多里,并不算远,在现代驾车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到。

  但这时代没有高速,亦无高铁,路修得也不好,便是宋义急切想赶回,受制于这些因素,在第二天才到达。

  钱塘县,也即后来的临安,准确说是临安的部分,但此时的钱塘远没有后来那般繁华,属于大秦土地上很普通的一座县:

  主要还是由于此时对南方的开发程度不高,许多在日后繁华的南方城市此时要么是村,要么就是贫瘠的县。

  但在此时,被宋义这批起义军作为起义反秦的大本营,他们首义便是在这。

  刚接近钱塘县城,宋义便看到城墙上吊着的一颗颗人头,不时有哭喊求饶声传来,循声看去,只见是一名名被装在笼子里的人。

  这些人头和人是怎么回事,宋义十分清楚,基本都是不想随他们一起反秦,所以遭受他们惩处的人。

  他们起事干的是要命的活,但凡脑子正常,都不会想跟他们混,但他们又不能放任这种情况,没有人跟随,他们哪来的兵去攻夺城池,和秦人交战?

  因而只能采取杀鸡儆猴的手段,以残酷的方士狠狠地处置一批人,让其他人看到后不敢不听从他们。

  你们要是不想头被砍下挂在城墙上风吹日晒,不想家人被关在笼子里冻死饿死,那就得跟随我们反秦。

  宋义对关在笼子里的人,对城墙上挂着的人头,视若未见,平静地走进城内。

  对他来说,起事反秦是每个楚人都应该做的,都应该支持的,而这些人竟然不想支持他们,该杀该罚!

第233章 王贲将至,狠辣之策

  当然,宋义也知道这种依靠残酷刑罚震慑民心的方式不可长久,但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了,还管得着这些?

  何况这些人已经变质了,忘了他们是楚人,在向秦人转变,想给灭了楚的秦皇当狗,所以他们杀的不是楚人,而是秦人鹰犬。

  而且,他觉得这一切都错在秦人,要不是秦人将他们逼到现在这副境地,何尝会发生这些?这些人要恨也该恨秦人!

  宋义走进钱塘县府,这里被他们起义攻下后,便成了楚王暂居的王宫,同时也是他们议事之处。

  实在太寒酸太简陋,这让宋义很不满意,可创业初期,又没法搞得更好。

  随着一声“上将军到!”,一行人从县府大厅迎了出来,为首者是名三十多的青年,其身穿楚国王袍,面带笑容,指着宋义,向跟着的人道:“寡人之令尹归也!”

  令尹是宋义在原楚国的官,等若于秦之丞相,青年现在故意提起,是在表达他对宋义的信任,愿将大事托付于宋义。

  宋义赶紧向青年行礼,“臣宋义见过大王,然臣今时已经不为令尹,但大王若愿,臣可复为!”

  青年欢喜大笑,将宋义迎进县府大厅,进到屋内后,众人先客气地聊了几句最近的日常,随后便沉默下来,房门也在这时被掩上。

  都知道有大事发生了,谁还真欢喜得起来?

  宋义直接了当地问道:“大王急召我等,有何要事?”

  由于对秦人的厌恨,厅内并未有桌椅,因而所有人都跽坐。

  暗里偷偷用秦人的东西无妨,但明着用,你还是不是楚人,还爱不爱楚,还反不反秦?至少得装出一份态度给楚人们看!

  跽坐于一张黑色木案前的青年道:“秦王已经发兵了,本次秦军的主将为王贲!”

  秦王称皇,是故意在有别于六国君王,这让六国王公感觉是一种羞辱,因此他们不承认始皇帝称皇一事,依旧以秦王称呼始皇帝,将其当作七国君王之一。

  这青年是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也即是后来秦末时项梁拥立的楚怀王,被项羽弑杀的那位义帝,由于和爷爷都是楚怀王,为了加以区分,又将之称为“楚后怀王”。

  如今虽然没了项氏一族,但熊心还是被找了出来,拥立为楚王,毕竟他们是要反秦复国的,复国怎可没有君?

  听熊心说秦王派了王贲率领秦军过来,众人无不神情凝重,王翦、王贲这对父子,赫赫战功动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王贲曾率领秦军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其父王翦更是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击败项燕,俘虏了他们的王,将楚国彻底灭亡。

  尽管秦王派来的不是王翦,但王贲同样可怕,就算王贲不如其父王翦,可他们也不是当年的楚军了啊,当年的楚军都挡不住王贲,更别说现在的他们。

  见众人要么眉头紧锁,要么神情凝重,熊心又道:“召集诸位回来,正是为了此事,想与诸位商议应对之法。”

  宋义深吸一口气,一想到要面对王贲这种等级的将领,便感到一阵头痛,然而已经是这个局面,还能咋办?

  总不能求太一显灵护他大楚,突然让王贲暴毙在路上吧,要是太一真有灵,楚国也就不会被秦所灭了。

  宋义道:“大王,此消息可有他人知晓?”

  王贲率秦军过来的消息绝对不能传开!

  他们这支起义军本就人心不稳,是通过逼迫裹挟强行拧在一起,要是给其他人知道王贲来了,畏惧恐慌将会在义军中漫延,哪等王贲真的到时,还有几人敢战?

  熊心闻言叹道:“王贲领兵过来的消息,秦人并未掩饰,反而在向各地传播,秦人显然有意将与我等这场仗变为其一统天下后的第一次大胜,彰显其等武力依旧。”

  听到这话,一人怒不可遏道:“秦人这是不将我等放在眼里,认为王贲一至,我等必败!”

  怒归怒,不甘归不甘,但这就是事实,他们好像确实没什么地方能值得秦人瞧得起的。

  熊心没理会此人之言,继续道:“寡人已暂时令人封锁住消息,但肯定封锁不住太久,迟早会为所有人知晓。”

  宋义道:“此亦为秦人之计也,想以王贲之名瓦解我军士气,使我军不敢战。要想使我军不为此计所扰……”

  说到此处,宋义顿了一下,其眼底狠辣之色一闪:“就须将我军士卒牢牢控住,臣以为当将士卒亲朋同士卒分开,单设一营,有士卒等亲眷在手,若其不敢战……”

  宋义话未说完,但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用起义军士卒家人的性命去威胁起义军士卒。

  要是起义军士卒临阵脱逃、不敢和王贲率领的秦军拼杀,那就杀他们的亲人,更是要起义军士卒明白,你们家人在我们手里,我们要是败亡,你们的家人也得一起去死。

  听了宋义的提议,众人心里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方法太狠了,尽管他们现在也是这样在做,但做的还没这么绝。

  但众人未反驳宋义的提议,都到这时候了,什么方法不能用?说不定在这狠辣的方法下,能逼得起义军士卒爆种,打赢秦军!

  宋义之法解决了王贲到来,军心不稳,士卒畏战的问题,但对于秦军比他们实实在在比他们强,没有解决。

  一人道:“然王贲到来,必会攻夺我等起事所取之城,我等当如何防守?是将兵力分布于诸地防守,还是集于一处布防?”

  “分布于诸地防守,定会致我等兵力分散,即使我军敢战,恐也会被王贲逐一击破,而集于一处,兵力固然集中,可一旦与王贲交战失败,将再难挽回。”

  这的确是个问题,怎么选都难办,厅内众人一时陷入沉默。

  直到一人受不了这种沉默,道:“分兵不行,合兵也不行,那还打什么?干脆找个山多之地,往山里一钻,让秦人找不到!”

第234章 以民为盾,使秦人惮之

  这提议只可用在败退之后,但现今王贲都还没到,还未与秦军正面一战,就要往山里钻?

  宋义直接评价道:“此可为败退时之选,不当为此时之选。”

  提出往山里钻,当山匪的人不满道:“那令尹可有好办法?”

  宋义未说话,另一人道:“上将军方才所提之法令我有所思,我以为可在上将军之法上更加一些,以改我等情势。”

  这人一发话,立刻吸引了厅内众人目光,熊心也道:“今情势危急,卿若有妙计,直言无妨!”

  这人道:“我等之所以畏惧王贲,看似在于畏惧王贲领军之能非凡,实则在畏秦军如同虎狼,秦军训练、兵甲皆优于我等,即我等在人数、兵甲、粮草方面皆不如秦。”

  这不废话,他们仓促起事,哪可能在这些方面胜过秦军?这人到底想说什么?

  只听这人继续道:“但如果我们能增加兵力数量,并让王贲畏手畏脚,不敢攻伐我等呢?”

  还有这种办法,难道你要去大秦绑了王贲之父王翦过来?

  虽然心里觉得不存在这种办法,但众人还是很好奇,想听这人会提出什么异想天开的办法。

  这人脸上显出一抹狠色,道:“秦人现在不是要施仁政,要将各国之民都化为秦人,那钱塘之民、余杭之民……在秦皇、王贲眼中也算是秦人!”

  “我等何不如将周围各县之民强迁至钱塘,待王贲军到,以其等为盾,若王贲敢动,便杀各县之民。”

  “若王贲将这些人也当作秦人,必不敢妄动,若其妄动,那更好,正好让天下之民看清秦人的面目,秦人根本没将他们当作自家人,纵使我等会败亡于王贲之手,秦人也将失天下民心。”

  “就看楚国的诸位可有胆气行用此法!”

  本次起义,并非只有楚国旧贵参与其中,还有其他国家的王公贵族,属于六国旧贵联手起义。

  嘶,听了这人的话后,饶是已经听了宋义那狠辣的办法,众人还是感到了其中的疯狂狠辣,周围这些县的民众都曾是楚人啊,现在却要把他们拉过来充当人肉盾牌,阻挡秦军。

  这也是个天大的幽默,让秦人因一帮六国旧贵(包括楚国旧贵)杀楚人而有所忌惮。

  听完此人这个疯狂的办法,众人再度沉默,但这次沉默不是没有办法而沉默,而是在判断衡量此法的利弊。

  一人闭上眼睛,随后又睁开,叹道:“此法虽可行,然一旦施行,我等也将绝于天下!”

  要是这样做了,不管会给秦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但他们六国贵族将会彻底在天下间失去民心,民众将不会再跟随信任他们,甚至成为被天下人厌恶唾弃的对象。

  六国贵族?

  狗见了都摇头!

  听到这话,说出办法的那人冷笑道:“让秦人继续下去,我等名声早晚也会臭不可闻,绝于天下,今时与日后又有何区别?”

  说的也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已经没有未来了,现在被人唾弃和以后被人厌恨,有多大区别?不如先现在爽了!

  这个提议被通过,又一人道:“若依此法,我等将不缺人力,方才所需考虑的分兵、合兵便可决定。当合兵,以周围各县之人力物力构筑防御阻王贲之军。”

  将周围各县的人丁都强制迁移过来后,他们的人力将迅速膨胀,而人多就能做许多事,但没人提这么多人要怎么吃喝穿住。

  不是他们不知道会有这个问题,而是根本不想考虑,饿死就饿死呗,他们都被逼到这种境地,死些贱民有什么大不了?

  反正这些贱民不死掉,早晚也会变成秦人,还不如现在就死了,也省得日后给秦效力。

  又有人道:“可是我等就算收缩兵力,将周围各县之人强制迁移到此,也依旧是困于一隅,早晚会被秦人击破。”

  对啊,他们根本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资源发展,在最初时或许可以通过杀民众威胁秦军和他们对峙,但他们得不到持续的补充,而王贲率领的秦军虽和他们对峙,但有其他地方送来衣物吃喝。

  这般长时间耗下去,他们会越来越弱,秦军却不会,此消彼长下,依旧会被秦军所破。

  这看似是个难题,但提出迁移周边各县民众当肉盾的贵族笑道:“不难解决,倘若秦人当真因各县之民而不敢妄动,那同样也可以各县之民性命要挟其等为我等提供所需之物。”

  好家伙,不仅要用各县之民性命让秦军不敢进攻他们,还要让秦军送来好吃好喝的伺候他们。

  若此计真可行,已经能看到秦人那怒火冲天,又只能憋屈忍受的模样,当真爽快!

首节上一节112/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