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14节

  王贲道:“楚怀王的孙子?你们还真会找人,昔年楚怀王曾到我大秦作客,本侯正好请他亦往,观瞻其祖当年所居之地。”

  楚怀王算是楚人心目中一位有为的君主,其虽有过,但亦有功,在那个时代为楚国争到了一些好处,如击败魏国,担任五国联盟的纵长合纵伐秦,灭亡越国,让楚国得以吞并越人之地。

  楚怀王也是诸多楚人心中的一大遗憾,因为他被秦昭襄王给骗去了秦国,然后便没再放回,最终病逝于咸阳。

  而失去的才是最好的,等楚怀王被困于秦国,在咸阳离世后,楚人们开始怀念起这位楚王,认为要是怀王还在,我大楚也不会沦落到这番境地。

  秦人正是因为畏惧怀王,知晓怀王若在,绝非大楚对手,才用卑鄙手段将怀王骗到了秦国。

  主打一个失去了才最好,怀王若在,还有秦什么事,必定是我大楚独步天下,横扫八荒六合,一统天下。

  这种思想随着后面的楚王不争气变得更甚,深为楚人所憾。

  现听到王贲提到这段旧事,宋义也忍不住动怒,可他还没发声,王贲已道:“皆已为过往之事,还是讲阁下为何而来。”

  宋义按住心里的怒气,直言道:“以通武侯之智,定已知晓老夫今日为何来此?一万石粮,千匹战马,千副甲胄……”

  还未说完,帐内一秦将便道:“绝无可能!且不说我等有无这般多粮草兵刃,便是有,又为何要与尔等?”

  他们是过来平叛,又不是给叛军押送粮草,那不成了运输大队长了吗?

  宋义瞥了眼说话的秦将,道:“当今天下已为秦土,普天之民自然亦为秦民,想必诸位也不想看到有‘秦人’被害?”

  那名说话的秦将沉着脸,恶狠狠地盯着宋义:“你就不怕今日走不出这营帐?”

  宋义满不在乎这种威胁,甚至看到秦人吃瘪,心里还有种莫名的爽快,无所畏惧道:“诸位以为老夫为何敢来?”

  瞧着宋义一脸“宋某的大好头颅就在这,诸位若有本事,就砍了我啊”的态度,帐内许多将领都不由生出怒气。

  他们居然被一个楚人给反威胁了,用的还是这种无耻荒唐的理由,偏偏他们还不好反驳。

  因为陛下现正在推行让天下民众转化为秦人的政策,在此等大背景下,他们身为陛下的将领,谁敢说此地之民非秦人?那不是破坏陛下定下的治国基调?

  若事后被陛下追责,那可能比战败更严重,因为战败有多种原因,但这却是政治觉悟不过关。

  王贲倒不生气,平静问道:“尔等过往常指责我大秦为虎狼,行事暴虐,尔等今以此手段行事,又如何?且如此行事,尔等便不怕为天下人所指,遗臭于史?”

  宋义听后,看了看王贲,道:“如非你等逼迫过甚,我等又怎会行此计?天下虽大,然于我等于,已无立锥之地,既如此,又何惧为天下人所指,遗臭于史?”

  都是你们秦人逼我们,我们没办法才这么做,你们让我们已经没法在这片土地上立足,哪还操心个什么以后的事?

  宋义继续道:“倒是通武侯和诸位,老夫知晓秦军善战,然此地死伤太多,诸位回到咸阳,也不好向那秦王复命吧?”

  见宋义故意称秦皇为秦王,一将领道:“当今天下已无秦王,只有秦皇陛下!”

  宋义道:“他有何功劳,也敢称‘皇’?不过是依仗祖上积余,方有今日,此乃历代秦王共同之功,岂可让其一人居之?”

  那赵政有什么本事,要不是有历代秦王为其积攒了一百多年的家业,他能灭六国,一统天下?

  换成他们在赵政那个位子,他们也行!

第238章 各位乡亲父老可想复仇?

  宋义这番话一出,帐内诸将皆怒视之,但宋义不以为意,王贲刚才可以提怀王之旧事,现在我说说秦王又咋了?

  对宋义的话,王贲尚未回答,却听一个稚气的声音反问道:“那为何楚国未能积攒起如此家业,出现一位王一统天下?”

  “我听闻许久前,楚国地大更胜大秦,国力亦在大秦之上,然今日为何天下不归楚,而归于大秦?”

  这两问瞬间让宋义脸上的神色一僵,他看向声音的源头,只见说话的是一着甲的……小孩?谁家小孩没看好,让他跑秦军大帐了?

  这么大年龄便随秦军出征,还同一众秦将位于帅帐,其身份定不一般。

  宋义脑中快速想到,但这秦人小孩的话,他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小孩说的是实话,实话即为事实,如何反驳?

  但这更加让宋义难受,他难受却让王贲和帐内一众秦将爽了,让你乱说,现在被戳到痛处了吧?

  韩信这小子可以啊,一看就很有领兵打仗的天赋,一出口便直击敌人痛处。

  王贲赞许地向韩信点了点头,冲宋义道:“尔等所提条件,本侯须得与诸将议过之后方可决定。”

  宋义道:“通武侯莫非当老夫是个愚夫,想诓骗老夫,以此拖延时日?通武侯莫不是以为我等刀剑不利,不能杀人?”

  王贲可不惯着宋义的威胁,道:“尔等要是想杀,杀便是,刀在尔等手中,人亦在尔等手中,尔等若想杀人,无须通告本侯!”

  这把宋义给干沉默了,但他们已经骑虎难下,只得继续放狠话威胁:“给诸位两天时间,三日过后,若无粮草兵器送至,每过一日,便会有人头送到诸位面前,勿谓言之不预也!”

  王贲痛快应下道:“好!”

  待宋义离去后,一秦将问道:“将军莫非真要答应那厮之言?”

  王贲看着问话的秦将,道:“宋义都不是愚夫,本将便是?”

  问话的秦将赶忙道:“将军当然不是,将军英明果决,普天下,也未有几人能胜过将军。”

  王贲道:“就算要答应宋义的条件,也得先看过他们的军阵,何况本将还不想答应。”

  对此次平叛,王贲其实并不是多有兴致,在他看来,这群叛军根本称不上他的对手,只是受陛下之令而来。

  王贲道:“三日后,既是见敌军阵之时,也是破敌之日。这三日给本将养好精神,准备大战,一战将其等消灭!”

  另一边,宋义离开秦营后,快马回到钱塘县。

  得知宋义出使回归,叛军高层齐聚钱塘县府,众人到齐后,一人便问道:“上将军此番出使,可曾见到王贲?其可曾答应我等条件?”

  宋义点头道:“见到,只是我等条件,王贲并未立刻应下。”

  一人皱眉道:“为何?难道王贲不怕我等杀人?”

  宋义分析道:“王贲心里肯定有所顾忌,但他也不想轻易便答应我等条件,如王贲这类人,若不同我等在战场上较量过一番,眼见为实,岂会甘愿?”

  “因而,我等和王贲之间必有一战,此战要使王贲知晓我等非他可轻易拿下,方能使其应下我等条件。”

  尽管做好了面对王贲的准备,但听到真的要和王贲交手时,厅内众人依旧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那可是王贲啊,虽光芒不如其父王翦耀眼,但也是当世顶尖之将,马上要和王贲在战场上交手,有几人能不怕?

  被拥立的楚王熊心不甘心道:“便不能不同王贲一战?”

  宋义摇头道:“难以避免!此战,我等须尽全力,绝不可犹疑。”

  熊心道:“好,那便和王贲一战,此事便有劳上将军与诸位。”

  只要和秦军战过一场,他们才好施行后续的策略,并不需要打败秦军,而是要让秦军认识到短时间拿不下他们。

  王贲此刻正在秦军大营,站于一处高台上,下方是收留的难民。

  看着下方的难民,王贲道:“会稽的各位乡亲父老,我是王贲,奉陛下之令自咸阳而来,专为此次平叛!大秦没有忘记各位,陛下也没有忘记各位!”

  原来的王贲不会说这种话,但最近上朝,看嬴政老是这么讲话,王贲也学了过来,据小道消息称陛下也是跟李念学的,李念就喜欢张口大秦,闭口陛下。

  可这别说,学会这种说话方式后,王贲觉得自己仿佛站上了某处高地,说话都更有力量,更能令人信服了。

  这句话由翻译转译过去后,难民们无不动容,纷纷激动地跪下,以本地方言齐呼“大秦万岁!陛下万岁!”

  确实感动,他们受叛军迫害,那位秦皇竟然记得他们,派了王贲将军过来平叛,这是真的将他们当做自己人了啊!

  在这一刻,这些民众对大秦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过往对大秦的恐惧、对大秦的仇恨都散去,化为认同。

  待难民们呼喊结束,王贲继续道:“然叛军此番叛乱,用心极为险恶,竟以各位乡亲作质,当作他们护身的盾。被抓走的那些人中可有各位的亲人,可有各位所识之人?”

  随王贲问话,有难民站出来,一边抹泪,一边咬牙切齿道:“禀告将军,小民父兄便是被叛军抓走,若非小民当时……”

  这名难民讲起他的遭遇,让其他难民感同身受,他们又何尝不是啊?因叛军而和父母离散,因叛军而同妻儿生死两别,纵使没有亲人被抓被害,但叛军也造成了他们流离失所。

  在这位难民后,又有很多难民站出来讲说他们的遭遇,或有亲人被抓,或有所识之人被抓,成了难民们的诉苦大会。

  但王贲也没阻止难民们讲说,因为他的计划需要用到这些难民,此刻让其等诉苦诉说仇恨,能激发他们对叛军的恨意。

  等到又一位难民讲说完自己的遭遇,王贲觉得火候已够,问道:“那各位乡亲父老可想复仇,救回父兄妻儿?”

  哪能不愿,怎会不愿?

  被激起愤怒和恨意的难民们齐声道:“想!”

第239章 使难民为军

  宋义并未等到王贲送来粮草、武器和马匹,却等到了王贲的大军,但宋义等人对此也早有预料,就算不是王贲这等顶尖将领,换作另一个将军,也不可能不和他们打过一场便接受他们的条件。

  当年,我大清在跟洋人签条约赔银子前,都非常勇猛地和洋人干过,只是我大清太过高看了自己,也低估了洋人,于是变成了“我大清起了,我大清上了,我大清萎了,我大清赔了”。

  未到,王贲和众秦将便拿出一个东西,韩信手中也拿着一个。

  此物名为“千里镜”,据说是李师手下方士所制之物,可观眺远方,虽说做不到真远眺千里,却也能使人看清数里地外之物,于战场上有大用,因此也被大秦严加管制,绝不允许私藏或给予他人。

  韩信借着千里镜看到远处有一座城关,此便是钱塘县的城墙,只是比之于以前的钱塘县城,此刻给加高了,上面竖着几杆写着楚国文字和图腾的旗,城墙前还挖了壕沟、布置了拒马……

  看得出来,叛军为应对他们,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想将此地打造一个难啃的龟壳。

  实际上,想破掉这龟壳也简单,只需围困即可,等里面人的粮食耗尽,自然不攻自破。

  但叛军卑劣的地方就在于其横扫了周围各县,不仅将各县民众强制迁移到此做了人质,更夺了各县的粮食,想要将其困死得花一定时间,还会死很多民众。

  知道秦军在今日出动,叛军在城外集结了军队,以韩信的估计有五六万人,少骑兵而多步兵,甲胄和所拿武器也不统一,应该是甲兵不足,凑合着用的。

  人数上,秦军不占优,但秦军的战斗力肯定在这支凑合的军队之上,就算叛军以士卒亲人的性命为威胁,使士卒悍不畏死,也弥补不了武器、训练和经验上的差距。

  突然,韩信皱了皱眉,他看到有叛军士卒押着一些人到了城墙上,不用多想,被押的这些人定是被叛军所抓的当地之民。

  叛军将他们带到城墙,为的是和秦军交战如果落于下风,那便斩杀这些人,以此威胁秦军收兵,同时也是震慑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卒:好好跟秦军交战,否则你们的家人也是这般下场。

  他的师兄王贲显然也看到城墙上的动静,下达了一个军令,将千里镜交给那些要出战的难民,让他们也看看。

  千里镜交过去后,韩信很快便看到那支由难民组成的队伍中发生了骚动,显然也发现叛军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这也是他师兄王贲的目的,加深这些难民对叛军的恨意,让他们更坚定去执行他的计划!

  将所有千里镜收回后,韩信能明确感到那支难民组成的队伍状态不一样,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怒气和恨意。

  王贲继续进军,他们一出现,立刻引起了叛军警惕,在十多骑护送下,宋义骑马而至。

  隔着百多米的距离,宋义摇头叹道:“看来通武侯选了另一条路。也是,如通武侯这般人杰,怎会不战便应下我等条件。但通武侯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想必也做好了接受相应的后果?”

  王贲道:“宋义,本侯如何行事用不着你来评说,本侯今日便要将尔等扫灭,将你头颅砍下,带回咸阳!”

  宋义看了眼王贲率领的秦军,点头道:“通武侯带领下的秦军为天下之精锐,确实有扫灭我等之能,通武侯想要我头颅,只管来取!”

  在宋义退回后不久,战鼓声响起,叛军在城外早已集结好的军队向秦军冲来,大战一触即发。

  王贲下令让秦军以及难民组成的队伍迎战,双方很快接近,厮杀到一起,战况和很多人判断的一样,秦军占了上风。

  可叛军士卒悍不畏死,哪怕负了重伤,也依旧要战,让秦军虽占上风,却没法快速将叛军击溃,一个人悍不畏死时已经很难缠,一群人不怕死则更甚。

  诸多的叛军士卒不敢退,也不敢跑,因为他们若胆怯害怕逃跑,那他们的亲人将会遭难。

  这时,难民组成的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作用,用当地方言向叛军士卒们讲说王贲教给他们的话。

  这也是王贲要组织难民上战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都是当地人,懂当地方言,说不定还和叛军士卒认识,更容易说动叛军士卒。

  有叛军将领注意到了这种情况,脸色大变,秦人好生奸诈,竟藏了这么一支军,明显是要动摇他们军心,从内将他们击溃。

  好狠毒的计谋,他们无论如何都会中计,区别只是立刻就爆发,还是之后再爆发,即使他们今天将秦军给逼退,也依旧会。

  因为这些言论已经传播到士卒当中,士卒们肯定会记在心里,就算暂时隐而不发,也会去思去想。

  而他们偏偏不好处理这种情况,因为从他们用士卒亲人的性命逼迫士卒们时,他们就已经不可能再获得士卒的信任,还让士卒对他们充满了怨恨,如今这怨恨将要被引爆了。

  他们麾下绝大多数士卒都是这类人,一旦决意反抗,那他们会如何?叛军将领勃然色变!

  得尽快将情况通知其他人,得预防这种情况发生,不能斩杀押到城墙上的那些越民,否则大军立马会倒戈。

首节上一节114/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