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六国王公完了,也即代表六国彻底完了,延续了那么多年的六国,包括他的故国楚,就这样结束了?
昔年楚国虽灭,但那是形灭,只要楚国的王公们还在,楚人们还念着楚国,那楚就没有真正灭亡,随时可从秦的躯体中再生长出来。
可现在完了啊,一切都完了,这次不仅是形灭,更是魂灭,再也召不回那个叫“楚”的国,他的复国愿望永远不可能再实现。
以当今那位秦皇和那人的手段,秦人肯定会将这场叛乱广传天下,搞得人尽皆知,才好将六国盖棺定论,彻底钉死,再无翻盘之机!
就算日后秦会灭亡,他的故国也回不来了,就算还有一些六国王公,如那新任楚王熊心得以逃脱,可那又如何?
范增心里清楚造反的六国旧贵们为何选择做那些事,他们必定是在事前就决定让一批人去往海外,所以才敢那般作为。
但出去了就难再回得来了,且不说海外之地如何,能否扎根发展下去,就他们那点人,想要发展到和秦对抗,需要多少年,多少代人?
而且,即使发展到了足够人,回到这片土地,也已经没人再心向他们,恐怕等他们再回来,等到的不是迎接,而是激烈的抵抗。
可这步棋走的究竟错没错,范增也难判断,留下要么反抗,然后被秦军消灭,要么就隐姓埋名,随时光逐渐磨消掉六国的印记,同化为一个秦人,唯有离去还能保留一丝丝可能。
没和几位友人打招呼,范增自己离开了人群,来到一家酒肆,点了酒水便开始痛饮,一醉可解千愁。
这一日,咸阳各处售卖酒水的地方都销量暴涨,许多心念故国之人都明白在秦这场大捷后,他们的故国便很难再回来。
这些人基本都是这时代读书识字之人,六国的普通民众可没这么多闲情逸致来怀念他们名义上的故国。
对于是哪个国的人,这时代的大多民众并不会那么在意,只在意君王能否让他们过得相对好一点即可。
章台宫内,嬴政正在阅览一份文件,其上记录了范增这类人在得知六国王公叛军被灭后的反应,如范增在酒肆中一醉解千愁,有人朝着东南方向哀哭不止。
看完文件上的记录后,嬴政并未有太多反应,只叹道:“六国虽灭,然仍有许多人心念于其,知国不存,再难复,遂生此情。”
他不由想到了李念所说历史上,他的大秦二世而亡时,可有人也像这般为大秦灭亡而哭而饮?
答案在他心里很清楚,大抵是没有的,除了大秦的宗室们可能会叹息两声外,其他人应该都恨不得大秦早点灭了吧。
甚至大秦的宗室们也巴不得大秦赶紧亡了,反正他们这宗室身份在大秦干得也挺尴尬。
从这方面讲,他的大秦在末路时还不如六国,连愿为其恸哭送葬之人也没几个。
嬴政走下御座,蒙毅立刻要跟上,却被嬴政挥手止住,他一人走向殿门,站到章台宫大殿外,此时正值日落,残阳将天空染成红色。
嬴政朝着西方看了一眼,一轮红日西沉,像是这片土地上属于六国的大日正在一点点归于黑夜,不再升起,化为历史长河中一抹色彩。
六英宫中,李念放下手中的笔,结束一份资料的抄写,伸了个懒腰后走到宫外,看着映入眼中的落日,也想到了六国旧贵之事,有感而发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六国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国王公旧贵们的家燕,终究是要飞入大秦寻常百姓的家中。
第244章 开学典礼
始皇元年,三月初一,必将被历史铭记的一天,即使大秦在未来灭亡,也改变不了这一天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因为这一日是大秦开始试行李念提出并主导的教育之法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大秦将采用一种以往未用过的教育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新的教考模式。
三月初一,辰时中,即后世八点多,李念早早到了章台宫外那片广场,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始皇要亲自主持开学典礼。
知道这事会被记入史册,传于后世,加之李念给他讲说今日要入学的这批人都算是他的弟子,如果他能来讲两句,必会在学子们心中留下巨大影响,不可假于他人。
始皇自然而然答应了下来,将今日开学变成了一场典礼,为彰显对此事的看重,还决定在章台宫外的广场举行,这地方可是他称帝大典举行之处,意义重大。
李念到时,已经有人到了,形成了一支支队伍列在广场上,有大秦众公子和一些宗室成员组成的队伍,有大秦众臣队伍,有今日要入学的学子队伍,有学子家长组成的队伍,也有教职人员队伍……
始皇让大秦众公子和宗室成员参加,既是通过众公子来体现他对此次开学典礼的重视,告知众学子“朕将朕的儿子都召过来参加你们的开学典礼,朕很看好你们,你们要好好学习,日后为大秦效力”。
同时也是向众公子传达一个意思,“朕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你们也要学朕一样”。
众公子中大多数人日后都要为王,自然需要人才,始皇想给他们起一个好的头,给他们做一个示范。
众臣过来的原因也是一样,让学子们知晓他对他们的看重,也是鼓励学子们好生学习,将来的大秦朝堂未必没有他们的位置。
再看今日要入学的学子队伍,足足有七百多人,本来只有四百多,但因为李念提出要在医者学宫中设女科后,始皇便又令各地送了一批聪慧的女童过来。
这也是这时代的好处,虽然在许多方面确实比后世王朝差了些,但相对来说,掣肘也少,像在后世某些王朝招这么多女童当学生,封建礼教的大帽子立马会扣下来。
但各地也只送来一百多女童,还多出的一些是大秦王公贵族的子女,大秦的王公重臣知道李念要开学授课后,便挑了些他们家中或族里的后辈送了过来。
毕竟是特权阶级,李念虽然可以强硬地拒收这些人,但拒收对他并无好处,遂也收了下来。
对这七百多名学子,从六国各地来的学者心里是怀着意见的,不是对学子本身,而是对这七百多人的来历。
这些学子都是秦人,没一个来自六国之地。但他们又不太好提出意见,甚至还能理解这种作法。
秦皇将这些学子召到咸阳,明显是要他们学习先进学识,培养为大秦栋梁,可现在天下初定,肯定还有人对大秦怀有不满,召其他地方稚子,万一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岂不是会给大秦带来祸患?
秦皇如今只让秦人子弟入学,完全能理解,但如果在日后,秦皇还不召其他地方稚子入学,那便错了,他们会上书询问:
陛下是秦人的皇帝,还是天下人的皇帝?既是天下人的皇帝,为何事事都偏于秦人,而冷落其他地方之人?
学子家长组成的队伍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欣喜、激动的神色,几个月前,他们哪敢想他们的子(女)有朝一日会到咸阳读书,成为皇帝陛下的门生?
这可是皇帝门生,传出去都光宗耀祖,只要不出意外,他们的子女必能做出一番功业,甚至位列大秦朝堂,为国之重臣。
教职员队伍既有李念选出的要给这些学子授课之人,参加过咸阳大考的考生,也有少府工匠,还有方士,也有辅佐李念编字典、编教材的诸多学者,统统算在一起组成了这个队伍。
总体的教学任务得由他把握,但有些课可以分给别人教授,像体育课、音乐课,以及识字,粗浅的科学知识等。
否则七百多学子,靠他一个人要教到什么时候,如何能全部顾得过来?
看着教职员队伍,李念想到了一事,本来教职员应该更多的,可惜由于六国旧贵叛乱,有些人心灰意懒,选择了离开咸阳,像范增便未留下。
这位项羽的“亚父”大概不会再出现了,也不会像在本该历史中被人深深记住,也不一定……
咸阳大考时,范增和楚墨巨子差点被认为作弊,已经被他让人记录在第一届咸阳大考事件中,说不定以后会有人将其翻出来嘲笑:震惊,千年前的楚墨巨子差点因被认定为作弊被逮,成绩作废?
千年前楚墨巨子因何作弊?背后原因竟然是他!
李念正胡思乱想,忽听一声“陛下到!”,立刻收敛思绪,循着声音看去,只见嬴政在侍卫的护送下,走向广场的高台。
嬴政走上高台后,站在独属于他的那个位置,台下各支队伍所有人齐齐行礼参拜:“拜见陛下!”
也不在乎有没有官身,嬴政道:“众卿有礼,平身!”
待所有人起身后,嬴政又道:“朕曾从李念那听过一番话,大意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最后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朕琢磨过这番话,颇觉有理,尤其在此大争之世,若不能在教育上领先,则国将不能领先,而落后于他国,国会如何,众卿自知!”
听到嬴政话后,众臣中的李斯心中叹息一声,尽管早就知道大秦要走上一条和法家构想中不同的路,但还是忍不住一叹。
直到如今,他还是未完全想明白嬴政为什么要放弃掉那些法家政策,转而去信李念。
嬴政这些月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只要不傻,都知道李念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今日这开学大典肯定也包括在内。
第245章 为大秦之强盛而读书
李斯承认李念有才能,但他想不通的是李念才二十多岁,就算天纵奇才,其经验阅历也必然有限,嬴政如此器重他,就不怕他把大秦带到了歧路?
其中必然有更深层不为他们所知的原因,肯定不是李念此人有才这般简单,但这个原因,李斯只敢想,不敢打探,他能有效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
“因此朕要办教学、要办学,使大秦永远领先于他国,然以大秦今日之力,难使天下之民皆读书识字,唯有步步渐行,先挑选出一部分人。”
嬴政看向今日要入学的学子们所在队伍,见皇帝的目光投过来,这些最大也才十来岁的学子全都紧张起来,站在那一点也不敢动,神色无比认真。
“尔等便是现今选出的这部分人,尔等今日在此开学,朕希望尔等珍惜这番机会,努力读书识字,成为一个对大秦有用之人,为大秦之强盛而读书!尔等可听明了?”
学子们所组成的队伍,所有人大声回道:“听明了,为大秦之强盛而读书!”
即使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学子,也大声喊了出来,声音虽稚嫩,却像是誓言。
嬴政点头道:“希望尔等记住今日所言,不管尔等日后会往何处,去到何方,勿忘尔等为秦人,为大秦子民,为华夏之民!今日为开学第一日,朕为尔等上第一课:升国旗,奏国歌!”
嬴政一声令下,大秦皇宫专用国旗队登场,开始了这一个月在大秦皇宫中的升旗。
实际上,从称帝大典升过旗后,始皇帝每个月初一都会带着众臣在此举行升旗仪式,已经成了一个惯例,众臣也已习惯。
但今日还是有些特别,看着在大秦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旗帜,许多人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感觉:他们终将老去,但这面旗帜却会飘扬下去,被一代又一代人见证,直到大秦覆亡。
学子们组成的队伍中,所有人仰着脸看着升起的国旗,心中亦有所感,只是和众臣截然不同:这就是大秦的国旗,他们竟能在这面旗帜下入学,还是陛下亲自下令为他们升起……
待大秦的国歌结束,国旗也升到了顶部,看着飘扬的国旗,他们也会如这面旗一样升起,扬于大秦。
都是从各地选来的聪慧稚子,其中一些人已经明白了嬴政的这第一课,记住这面旗,记住这支乐,记住你们是大秦子民!
嬴政道:“朕要与尔等之言已结束,望尔等好生努力,为大秦之强盛而读书!”
一众学子齐声道:“定不敢忘陛下之言,我等必为大秦强盛而努力读书!”
始皇在开学典礼的活动至此结束,但学子们的开学典礼还未完结,其等被领到六英宫外的广场。
这次没升旗,也没国歌,人也少了很多,李念站在六英宫外的高台上,冲一众学子道:“我叫李念,众位可能听说过这个名字。”
听到李念话后,许多学子脸上都露出惊讶之色,他们自然听说李念之名,但哪有机会见到李念?
此刻听李念亲口说出他是李念,才知道这人就是名动天下的那位李念公子。
关于李念在大秦民间的传说版本有很多,有说他是仙人之徒,所以才有这般广博的学识,也有人说他不是仙人之徒,而是仙人下凡,专为辅佐大秦和陛下而来,但流传得比较广的还是李念公子为舜英公主一怒杀匈奴冒顿太子的故事。
版本虽多,但基本上对李念都比较友好,估计李念死后过个几百年,也能在天上混个比较牛的神位。
许多学子用“终于看到活的偶像了”的目光看着李念,脸上满是激动和敬仰,虽然早前就已知道李念会来教授他们,但依旧激动。
李念笑道:“看来众位确实知晓李某,但在此解释两句:我不是仙人下凡,也不是仙人之徒,和众位一样都只是肉体凡胎,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困了会乏,病了会痛,并不比众位多颗眼睛多条腿。”
对民间传扬他的版本,李念也知晓不少,他这番话既缓解了众学子紧张的情绪,也拉近和他们的关系。
毕竟在他们眼中,李念处在高位,一名高位者对他们这么说话,可不显得亲近?
李念继续道:“再介绍一下,我叫李念,现为大秦教部尚书,众位读书识字的所有问题都由我负责,同时我也会担任众位的师长,负责某些课程的教授。”
“在我这里,众位首先要守规矩,一切按规矩办事,规矩上面没有的,那就由我来处理,如果我也处理不了,我会奏请陛下处置!”
“所以,众位在这请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便无人敢欺负你们,就算有这种人,我也会让他知道违规的代价。”
后一段话让众学子心中一凛,这位李念公子并非像他们刚才所以为的那么和善,也有狠厉果断的一面。
但李念是在预防霸凌之类的事,要让七百多人都友善和睦相处,不生一点冲突矛盾,很难做到。
“要遵守的规矩主要为三类:一、大秦律法,此为根本;二、校规,此为众位在此学习生活时需要遵守的规矩;三、宫中的规矩。”
因为教室建在大秦皇宫,这批学子自然不是走读生,每天从宫外到宫内上学,放学再出宫,而是需要长期住在宫内。
“这三类规矩,我便不在此多说,之后会发给你们一个册子,还有人与众位讲说,望众位遵守,莫要违反!”
“其次是在此学习读书的问题,有些人可能已在家中读书识字过,但你们在家里所学和在此不一样,你们将学习一种新字,一些新的课程,会看到一些新东西,见到这个世界的其他面。”
这话令诸多学子期待起来,据说那格物之学颇为神奇,这位肯定是要教他们这吧。
“方才陛下已经说过,希望尔等勿忘为大秦子民,为华夏之民,为大秦之强盛而读书,这也是李某对众位的期望!”
第246章 带学子参观校园
李念继续道:“今日虽开学,但今日暂不授课,做如下几件事:其一为分班,‘班’类似‘队’、‘伍’,众位有七百多人,不好聚在一起上课,需分班而教之。”
“每个班都有领班师者,其不仅是众位的任课之师,也负责平时管理众位,众位在遇到问题时,也可向其求助。稍后,也是由他们和众位讲说需要遵守的规矩。”
这哪有不明白的,不就相当于他们是兵卒,领班师者是将领,负责带领他们吗?
李念给每个班设置的班主任也比较有特点,一班班主任庄黄,二班班主任郦食其……
听到李念说出的这些名字,许多学子惊讶,这些人都是咸阳大考榜上有名之人,且还是名列前茅者,竟会成为他们的领班师者。
“共计分为十四个班,现在从一班开始分班,念到姓名的人前往领班师者处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