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郭典给李念递过一张纸,正是已经分好的班级名单,这份名单不是抽签随机分配,而是李念和一些人仔细商议过后做出。
因为这些学子虽说都是秦人,但来自的地方有差别,年龄也不统一,且来自的阶层也不一样,何况还有一百多女学生,更须仔细考虑。
这种事本不用李念来做,但李念认为这是他的第一届学生,可以多一些事,以后的学子就没这般待遇了。
待分好班后,李念道:“其二为领取课本,其三为分配宿舍,其四为各领班师者为众位讲说规矩。”
“但这些事由各班自己做,现今以班级为单位,随我前往参观众位今后学习生活之处。”
一众学生早便在期待了,很想知道他们的学习之处会有何特别,在这位的安排下,应该和他们以往所知的有不同吧。
第一个参观的地方是操场,李念介绍道:“这是运动场,也是众位日后上强身课的主要之地。强身课,从这个名字便能知晓,是要使身体强壮。”
“要想成长为一名对己有用,对国有用之人,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强壮的体魄,即‘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
对于众学子而言,这不难接受,不像到了后世某些时代,读圣人经典即可,锻炼身体干嘛?
“此为足球场,‘足球’是一种用脚踢的球,是一种挺有意思的运动,等日后众位在强身课上学到便知,应当会有人喜欢。”
虽说在大秦大规模搞足球运动不太可能,说实话也不需要,大家平日干活,运动量早已足够,还需要踢球?
民众之所以造反,不是他们的精力无处发泄,靠推广足球就能消除的,而是苛政猛于虎,让他们活不下去才造反。
你跟陈胜吴广说,你们肯定是精力太旺了,闲得没处发泄,所以才造反,我给你们建个球场,让你们发泄多余的精力,这样你们应该就不会造反了,看陈胜吴广扇不扇你巴掌,尔公造反是因精力太多?
但李念在大秦皇宫还是给这些学子整了一个,既是给学子们增加一种运动强身方式,也是了却在现代对国足的怨念。
从大秦这个时代开始搞足球,规则都是自己定,总不至于像现代那么烂了吧?
听李念提到足球,一些跟随的师者都点了点头,他们在编字典、编教材之余,曾玩过那足球,确实挺有趣。
“每个班每天会有一堂强身课,上午、下午还各有集体强身活动(课间操),每学期还会相应的强身测试(体测),有一次集体比试(校运动会)。比试项目会有足球、跑步、跳远、搏击、骑马、射箭、击剑……若参赛获胜,会有相应的奖励。”
这时代可不像现代那般太平,这些学子在此学习期间,还得掌握一些防身之术,在遇到某些危急情况时也好应对。
对此,学子们也没啥异议,也没感觉有啥问题,因为这时代其他人也是这么教的,墨家能打自不用多说,儒家也是能文能武,下马能骂人,上马能砍人。
只是没想到这位竟这么看重强身,设了这般多强身项目,他们在这学习应该能有很多特别的体验。
继续走到教学区,不好像现代一般建起高楼,所以这些教室都是平房,这些教室的样式以及建设用的材料有些特别,和大秦常见的房屋不一样,窗户上甚至还装了那种奇特的水玉。
这就是他们要读书识字的地方?
简直奢侈!
那教室内的墙壁上还有两块巨大的黑板,他们中有人听说这东西,据说可在上面写字,日后肯定是师者在上书写,他们在下跟学。
教室的地面是以那种水泥铺成,已经放好了桌椅,还设置了一个似乎是师者授课的高桌(讲台)。
他们现在看的是一班教室,有心思敏捷的学子数了教室内的桌椅,发现数目对不上,里面的桌椅比刚刚分班时念到的人多了些。
李念道:“此便是众位日后学习之处,众位将在此学习人文、历史、地理、算学、格物,当学习到一定进度,便会有如咸阳大考一般的考核,会记录众位考核的结果,多次成绩不合格者将会清离。”
孩子们,感受一下“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吧,要想不被淘汰,都给我卷起来。
“最终学业结束时,也会根据众位平常表现、考核状况给予不同的决定,望众位努力学习,莫要被劝退。”
听李念这么一说,一众学子心里生出一股寒意,还未入学,便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尤其那些王公贵族的子女。
他们要是在这被劝退,那丢的是他们祖辈的脸,回到家里会遭受什么对待,可想而知,在此地读书识字并不轻松,可能还将非常痛苦。
李念注意到一些人脸上露出的苦涩表情,心道这算哪到哪,还没给你们整出末尾淘汰制,压力就这么大了?
他可不会在大秦实行快乐教育,大秦现在的状况也不适合搞那一套,必须给这些学子压力,想让大秦快速发展起来,就要鞭策他们努力去学,掌握李念传授的后世知识,成为大秦发展的根基。
第247章 引向格物之学
又来到几座教室外,李念道:“此处为众位上乐音课、丹青课之处,这两门课无硬性考核要求,但若能学好,也将有益。”
丹青课是李念后来加进去的,目的是加强学子们的绘图识图制图能力。
他们以后加入大秦工业建设需要绘图,即使不成为大秦的工业建设者,上了战场或者成为航海家,绘图也很有用。
像在大海上航海,若遇到不知道的植物和动物,这时又没有照相机,可不就得靠人亲自画将之记录下来。
李念指着另外几座教室,“那里是众位日后上某些格物课时之地,格物一课,不是看着某个东西便能想出其中的道理,而是要亲自观察、乃至于操作才能懂其理,知其成因,明其可用。”
“像竹,搬一张椅坐在那,盯着竹看,便能知道竹为何会从笋长为竹,又为何会是这般形状、这般结构吗?”
李念看着一众学子,见学子们摇头,又道:“所以需要亲自养竹,将之切开,用格物的工具观察其细微。在这问众位一个问题,众位以为竹是草,还是树?”
这个问题……众学子,包括随同的师者思考起来,从他们平常的感受来说,竹明显是树啊,怎么可能会是草呢?
但这位既然这么问,那肯定不是他们想的那个答案,可是竹竟然是一种草,委实过于匪夷所思,颠覆了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常识。
李念也没等他们回答,自己道:“对竹是树是草,众位按平常时的感觉,会下意识认为是树,毕竟在众位看来,草应该长不太高,而竹却能长得又高又壮,如果按照长得高壮分类,竹确实可归类于树。”
“但如果深入观察了解竹的习性及结构,会发现其和草更相似,更应归类于草。”
“给众位讲这个问题,是希望众位在日后学习中,莫要将日常的感觉和经验代入,想当然以为是。世界在不断变化运动,因而知识也当不断随之而变,才能更为准确,而不可因循守旧。”
一名明显是王公贵族出身,年龄稍大的学子思索后,向李念行了一礼,问道:“若真如公子之言,世界在不断变化运动,知识也当不断随之变化,岂不是说我等今日所学,对明日无用,明日所学,对后日又无用?”
“如此往复,我等今日所学又有何意,又如何找到准确的知识?反正都在变化,永远也不可能找到最准确的道理。”
李念道:“问的好,但运动和变化本就属于世界的一种性质,要想找到准确的道理,就是要了解运动变化之因。”
“但这个过程极难,耗时颇多,所以我等只能一步步接近于准确的道理,而无法直接就到达。”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谬误错漏,也即今日所学被认为正确之物,在明日有新的发现后,就会被发现其并不完全正确,当予以修正改进,如此便可一步步接近于最准确的道理。”
“所以你‘我等今日所学,对明日无用,明日所学,对后日又无用’之言实是错误,我等今日所学的确在明日可能被认为是谬误、被弃置,然其却是我等通向正确之理的阶梯。”
“无今日之错,何来明日之对?”
这番话没让多少学子思考,却令随同的庄黄、郦食其等人大有所思,他们首先便想到了自己所学的学说,这些是不是也要随世界变化而逐步修正,方能至最完善最准确的境地?
能从李念这学到许多东西,这便是庄黄、郦食其等人愿意留在李念这里,被李念任用为师者的主要原因。
李念又补充道:“但世间亦有不变之物,如我等俱为大秦子民,我等祖先为炎黄,此为文明精神之传承,众位须谨记。”
那学子向李念行礼道:“谢公子解惑!”
离开教学区,到了食堂,此处也是仿照后世学校食堂建立,李念道:“此处为食堂,实行每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众位皆需在此自己打饭用食。”
一众学子看到食堂内摆好了许多张桌椅,不过都是长桌长椅,一看就知能好几人同坐,那食堂墙壁和柱子上也涂着一些他们不认识的字,字上还标有奇怪的符号。
字应该就是这位所说的新字,符号应该就是传闻中可让人快速识字的“拼音”,只是写的是什么呢?
写的其实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
就在李念准备带学子们去参观他们居住的宿舍时,一名侍卫前来禀报道:“公子,已经准备好了!”
李念点了点头,冲在观看食堂的众学子道:“众位且随我去看一件好玩的东西。”
什么准备好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众学子怀着好奇和不解,在李念的带领下回到那处操场,但操场上现在来了一些其他人,还有马匹。
只见在中央的地上摆着四个半球壳,有人正在摆弄这几个球壳,见李念到来,那些人纷纷行礼。
李念点头回礼后,指着球壳,对学子们道:“这四个半球能合在一起,成为两颗球,众位都可以过去看看,摸一下也无妨,待会儿会发生一件出乎你们意料的事。”
听了李念话后,一些有兴趣的学子走过去一看,这四个半球壳皆为铜制,球壳表面弄了几个扣子,球壳中间垫上了一层不知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东西,摸起来没啥特别之处,就很普通的中空铜球。
但旁边有人让他们将球壳合在一起,试试是否能分开,难道这几个半球壳合到一起后,还分不开了?
然而,等学子们将球壳合在一起后,轻轻松松便将它们再度分开,这令尝试的学子们非常疑惑,没啥特别啊,能分得开啊?
但旁边的人只笑而不语。
这正是对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复刻,目的是给今日这些入学的学子们开开眼,让他们知晓世界很大很神奇,激发他们对格物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这个世界,应该不会有马德堡半球实验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英宫半球实验。
第248章 六英宫半球实验
将几个半球壳从学子们手中取回,旁边的人开始进行一些学子们看不懂的操作,先将几个半球壳灌满水合在一起,然后又用一套他们看不明白的装置将水从球内给抽出……
难道这样做之后,几个半球壳就合在一起分不开了?如果是,为什么会成这样?
学子们带着怀疑和不解,旁边的人似乎知道他们在好奇疑惑,将合在一起的两颗球递给他们,让他们重新试试能否将球给分开。
然而这一次,和先前能轻轻松松将球分开不同,他们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能将这两颗球重新分成四个半球壳。
可这是为什么,那些人操作这两颗球时,他们一直就在旁看着,好像也没进行什么非常特别的操作,灌水、合球、抽水,然后他们就将球弄不开了?
这激发了学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今天就不信邪了,还分不开这两颗球。
这时,李念的声音传来:“要是觉得你们人不够,力气不足,可以找其他人一起将球给拔开,上面的扣子就是为固定绳索所用。”
旁边的人也适时给学子们递过来绳索,学子们将绳索系在球壳外的扣子上,招呼其他人一起来拔球。
学子们摩拳擦掌,在每颗球的两边都安排了十多人,相当于二十多人一同拔一颗球,这波肯定能将这两球分开!
看着学子们再次拔两颗球,随同的那些师者眼中流露出感叹,他们也见过李念让人做这个实验,有些人还亲自参与过。
在之前,他们也和这些学子一样,没想过这两颗由半球壳合在一起的球会那般难以分开,需要的力气简直离谱。
世间之事果真如李念公子所言,奇也、神也、怪也,许多事非他们所想,也非诸子所想,谁能想到这球会如此牢固,竟是因他们身边那无形的空气之力。
学子们开始拔球,用出了他们生平最大的力气,可惜两颗球还是纹丝不动,任他们连喝奶的劲都使出来,依旧岿然不动,一点分开的迹象也没有。
学子们惊了,他们这么多人还不能将这两颗球分开?
那肯定是力气还不足以将这两球分开,那就继续加人,遂又加了几十人进来,还是不能分开,又加人,可还是没能分开……
直到人数已经加到了百号人,依旧没能将球给分开。
一些学子已经开始怀疑是不是那些人刚才给球做了手脚,否则何至于他们这么多人都无法将球分开?
看着学子们不服气,还想继续加人拔球,李念道:“停下吧,将绳索给马套上!”
李念发话,他们也只能老实照办,看着其中一颗球上的绳索给套在马上,才明白这些马是用来做这事的。
刚开始,球两边各套了三匹马,一共六匹马开始拔球,但没想到六匹马也没能拔动。
再加马匹,一直加到两边各六匹马,共计十二匹马,才终于把这颗球给拔开,只听“砰!”的一声巨响,铜球被分开。
看着立在场地上的十二匹马,以及掉在地上的两个半球壳,诸多学子都一脸惊讶、疑惑和好奇,十二匹马才拔动,难怪他们不行。
但为什么这小小的铜球需要这么大力气才能分开?
明明只是两个半球壳合在一起的,又不是完整锻造的一颗整铜球,理应很轻松就能分开。
难道就因为那些人在将球合在一起时的那些操作?但那其中又蕴含了什么道理?这事果然好玩,又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李念手里拿着另一颗没被拔开的铜球:“有人可能在想,是不是在将球壳合在一起时做了手脚,才使得球壳难分?”
“但实际上,并没有做手脚,若是不信,可以亲自过来看一看这颗没有被分开的铜球,看它和被分开的那颗有何区别?”
李念说着,便将球上的气嘴拧开,那在众学子手中难以分开的球顿时重分为两个半球壳。
一众学子将四个半球壳放在一起观察,发现跟他们之前看时没多大区别,并没有加特殊的机关和装置。
既然没有做特别的手脚,那肯定是加水合球,再抽水有古怪,水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学子向李念请教道:“请问公子,以我观之,此球并无特别,为何如此难分?”
李念笑道:“其实球会难分开,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我等周围无处不在的空气,其对球施加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像两只手臂将球壳牢牢地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