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几位舍友已向嬴舜英行礼,在入学前,他们已经进行过一定的礼仪培训,因此知道对公主、公子这一级的人该如何行礼。
“拜见公主!”
其他人也赶紧跟上,看着向她行礼的一众学子,嬴舜英道:“不必多礼,我和众位一样,今后也要在此学习,众位视我为同学即可。”
她会来这学习,是她主动提出的,一是确实想学些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得知李念说过的关于女子生育的某些事,且李念计划在医者学宫设置女科后,她便萌生出了自己去学学的想法:
其他女子都能入学,她的年龄在李念的说法中也不大,为何不可去学?她身为大秦公主、李念未婚妻,还可以做个表率。
反正从她自父皇那得来的消息,李念觉得她年龄还小,暂时不准备和她成婚,那这段时间正好用来做些事,多学习知道一些,也好为以后做准备。
二是通过学习的东西了解李念,她想知道李念弄了些什么课,要教授什么内容,且李念会来上课,到时可以名正言顺见到李念;三是看学会一些东西能否在以后帮到李念。
得知嬴舜英想去学习的想法后,始皇问过李念意见,李念当然表示支持,始皇便将到了上学年龄又未出嫁的女儿都给丢了过来。
几名公主正和嬴舜英站起一起,见学子们向姐姐行礼,心里不禁有些羡慕,姐姐被父皇赐婚了个好姐夫。
不得不说在教育修养方面,大秦的公主比大唐的公主好多了,你说是吧,二凤?
行完礼,韩信一脸平静,他是有意揭破嬴舜英的身份,倒不是他想显摆自己是李念弟子,而是他觉得身为李念弟子,当然要为李念考虑。
他过去向嬴舜英行礼,既是出于师母的尊敬,也是要让其他人知晓师母身份,如此方能让其他人敬重师母,预防某些不好之事,万一有人扰到师母,那可不好,他韩信要为李师杜绝这些事!
嬴舜英此时也反应过来,明白了韩信的用意,看了眼比她小不了多少的韩信。
注意到这边的动静,一群秦军侍卫跑了过来,将嬴舜英和另几位公主护住,为保证学子们安全,加之此处又是六英宫辖地,安保设置的极严。
领头的侍卫对嬴舜英道:“末将来迟,请公主恕罪!”
嬴舜英摇头道:“何罪之有?莫要因我等身份而乱了……”
思索了下,想起从父皇那听来的那个词,嬴舜英又道:“日常教学,该做何事便做何事,将我等同他人一般对待即可。如此才能不负父皇和他设立这座学校的目的!”
侍卫头领道:“是!”
在嬴舜英的话后,运动场又恢复了该有的节奏,一名穿着特制服饰的秦卒看着一众学子,道:“现在以班级为单位集合列队,准备进行热身运动。”
“热身运动是李念公子所授,为在运动前预热身体,以此可预防身体受损,今后在此,无论是做操、跑步,还是其他运动,都要在先进行热身。”
“从今天起,日后凡是上学的每一天,只要天气适宜,都须得在此集合锻炼身体,如果连早起都不能,还能做好何事?”
做早操、跑步,对后世学生来说司空见惯的事,但对这些大秦学子而言,却相当新奇。
“听闻尔等中有很多人想当将军,就今天这种拖延,若上了战场,定会延误战机,不仅会害了将士性命,更会导致一场战争失败。今日是第一天,便不罚尔等,望尔等今后不会再犯!”
众学子齐声应道:“定不会再犯!”
第252章 诸公子离咸阳
李念此时正在上朝,按大秦制定的朝会规矩,应是昨日大朝,但由于昨天开学典礼,遂推到了今日。
今次朝会李念也参加,是因有件大事要发生,只见公子高、公子将闾等人身着王袍立于殿中,他们将在今天前往各自的封地。
之所以在昨天举办开学典礼,也有考虑到诸位公子将要离开咸阳,想在他们离开前举行的原因。
诸多的秦吏已经先他们一步去往要治理的地方,如今也到了被分封的诸位公子。
在这段时间里,始皇一直让其等在朝堂上观政,让他们学习治理地方的手段,省得到了地方除了有个王的身份,啥都不懂。
看着这些将要离开的儿子,嬴政道:“封你们为王、让你们去封地的原因,朕就不再多言,你们心里自有想法……”
嬴政话锋一转,严厉道:“但不管你们有什么念头,都莫要以为去往封地后,远离了朕,便可胡作非为。若让朕知晓有谁犯律,你们应该知道后果!”
大秦的众公子常年生活他们父亲的阴影里,对始皇又敬又畏,除了扶苏,几乎没人敢逆着始皇的想法,但即便是扶苏,也同样敬畏自己的父亲,只是比其他兄弟好些。
这也是父亲太强势常会产生的一个问题,父亲太强,儿子们往往就会显得有些怯懦,尤其常见于帝王之家。
听到他们的始皇父亲这么说,众公子当即道:“儿臣不敢!”
嬴政看了他们一眼,又道:“希望你们是真的不敢!此番过去后,要好生治理地方,安抚当地民众,听取他人有用的建言。”
“要记住当地之民也是我大秦子民,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可再分秦人、楚人、齐人而区别对待,朕不希望在咸阳接到某些不好的消息。”
嬴政特意在这句话加重了语气,盖因现在的老秦人自信傲气得很,觉得自己是胜者,其他地方的人是败者,所以看其他地方的民众有种俯视的心态。
而诸多从秦卒转为秦吏的老秦人已经去往各地任职,在这种心态作用下,指不定会生出什么事端:
我们这些胜者治理你们这些败者,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你们还敢有怨言?当年,我们就应该把你们全杀了!
这不搞分裂嘛,不利于大秦统合六国之民的政策,他是天下人的皇帝,而不只是秦人的皇帝,让诸公子过去也是为镇住这些秦卒,防止某些事发生。
曾经是秦卒的秦吏们,一般人很难镇得住,但他们是大秦公子,当今秦皇之子,有这身份就能!
诸位公子并无智慧非常杰出之辈,但也不傻,听懂了他们父皇话里的意思,道:“父皇放心,我等定会同等视之!”
嬴政点头道:“如此便好,朕送你们一程!”
本以为他们父皇不会送他们的,只会让一些重臣送送他们,未想到父皇竟然会亲自送他们,众公子道:“谢父皇!”
李念倒明白始皇在想什么,应是心里对这些儿子有愧,除扶苏和胡亥,扶苏是已经给了其最优异的条件,其他儿子有被这么对待?
但扶苏自己不争气,至于胡亥,不提也罢!
始皇将诸位公子一直送到了宫外,今日也是个好天气,宫外已经停了诸多车马,还有秦军。
为让这些儿子能在封地过得好,将封地治理好,始皇给他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辅佐他们治理地方的大臣,工匠、庖厨、医者、学者、农人等,甚至为了让他们在当地展开大秦新字推广,还给了一些最新印出的教材。
诸公子对始皇行礼:“儿臣今日远行,父皇请多保重!”
嬴政点了点头,道:“若遇疑难,可派使者。”
公子高又对没被分封到地方扶苏、胡亥道:“我等今日离去,还请兄长和十八弟代我等孝敬好父皇!”
众公子对扶苏、胡亥被留下,其实是有些羡慕和嫉妒的,对胡亥还好,以为胡亥是因年龄小,不便被封王,所以才被父皇给留下,但对扶苏就是实打实的羡慕。
父皇将他们封王,却不给兄长扶苏封王,意思不就是要将扶苏留在身边当作储君培养。
果然还是扶苏兄长更得父皇宠爱啊,他们应该没什么机会再和扶苏兄长相争了。
听了公子高话后,扶苏只平淡地点了点头,他又不好告知这些兄弟,他其实也要走了,没法代他们尽孝。
一旁的胡亥却抹着眼泪,对众位哥哥依依不舍道:“兄长们放心,胡亥定会好好孝敬父皇!各位兄长,不走好不好?胡亥会想你们!”
胡亥这番操作,让诸公子和不少大臣都点头,十八弟(胡亥公子)果然良善。
公子高宽慰胡亥道:“我等身为大秦公子,自有镇守大秦之责,十八弟你日后也会明白。我等虽往各地,但依旧是兄弟,若遇到有好玩的好吃的,会派人送到咸阳。”
胡亥抹着眼泪点头,他对自己今天这波表演十分满意,所有人都应该被他的真情流露给打动了吧,又能在父皇那加分了。
现在除了扶苏兄长,其他兄长都要离开咸阳,也即是在父皇身边的只有他和扶苏兄长,他虽年幼,但未必没有一争那位子的可能。
毕竟这天下是父皇的天下,父皇才能定夺下一任储君,只要能讨得父皇欢心,没什么不可能。
只是胡亥从抹眼泪的指缝中观察他父皇时,发现他的好父皇对他流露出的真挚兄弟情没什么反应,平静站在那,完全看不出在想什么。
李念在旁边差点没憋住笑出来,都想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个名场面:胡亥在知道历史的始皇帝面前,表演手足情深,精彩,实在太精彩了!
胡亥压根儿不知道他这番表演会让始皇想起一些不好的事,而这些事对胡亥极不友好,他想在始皇面前表演兄友弟恭,只会适得其反。
在秦军护送下,诸位公子的车队开始驶离,渐渐将咸阳城抛之于身后。
一辆马车的车窗打开,吕雉从窗户回望身后的咸阳城,几个月前她到咸阳,如今又要离开。
一边的公子高拉起她的手,笑道:“王妃放心,只要我们能治理好地方,那里也不会比咸阳差。”
她已嫁给了公子高,对这位夫君,吕雉还是比较满意,虽胆气和智慧不足,但其对家人极好,她觉得秦皇是有意将她嫁给公子高。
第253章 大秦听讲团又添一人
待诸位公子离去后,嬴政让其他大臣该干嘛干嘛,将李念留了下来,同时留下的还有蒙恬、蒙毅。
嬴政的目光看向章台宫外,这么多儿子们离开,纵使心志坚毅强韧如始皇,也生出了些许波澜,问道:“李念,他们真能为大秦镇守治理好地方?”
李念道:“当然能,臣相信也一定能,这是一件前所未有之事,大秦肯定能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嬴政点点头,又道:“好久没你听你讲说后世之事,不若今日便讲说一番。”
同在殿内的蒙恬听得一脸震惊,陛下和李念公子说的都是啥,啥叫后世之事?
但蒙恬很快反应过来,一些他原本不能想通的事此刻也全能想通了,难怪李念公子知道这般多事,难怪陛下会做出那些不符合他以往性情的改变,难怪弟弟对他守口如瓶,难怪陛下会突然令他们兄弟拿下项氏一族,难怪陛下会请那些人过来参加称帝大典……
一切都在于李念公子知晓后世之事,也即未来之事,李念公子将未来会发生的事告知了陛下。
但其中有许多事又让蒙恬细思极恐,像为何要拿下项氏一族,还将项氏一族全数诛灭?
恐怕在李念公子所讲说的未来之事中,项氏一族对大秦也做了差不多的事,现在不过是陛下提前知晓未来,先下手为强。
蒙恬脑子转得飞快,甚至已经判断出大秦存在的时间可能不太久,因为陛下十分重视项氏一族的那个重瞳子,显然是那个重瞳子给大秦造成了巨大伤害。
而那重瞳子被抓到咸阳时十岁多,其要能对大秦造成威胁,最早在二三十岁,最晚也应当在四五十岁,那岂不是说大秦最短只持续了十多年,最长也就五十年,反正肯定不过百。
再往更深处细想,那项氏重瞳子为何能给大秦造成巨大创伤,甚至很可能杀进咸阳,屠灭了大秦宗室?他们那时都去了哪?
就算到项氏重瞳子作乱时,他和弟弟、王翦老将军、王贲将军这些人都已去世,但还有王离、屠睢、赵佗等将,还有扶苏公子在,就没人阻止他?
如果按大秦最短存续时间来想,他和弟弟应该都还在世,他们就没出来为大秦阻止那项氏重瞳子?
也许是最坏的那种情况,他和弟弟都已经在那时死了,还并非正常死亡,但今日陛下会将他留下,明显是有意要告知他这些事,说明他的死和陛下无关。
那和陛下无关,大秦还会有谁会要他们死,又能让他们死?除了大秦的后继之君,大秦还有谁能杀得了他们兄弟俩?
但他们蒙氏一族向来支持扶苏公子为储君,如果是扶苏公子继位,应当不会赐他们死罪。
蒙恬心中渐渐有了答案:大秦的后继之君出了问题,非扶苏公子,他和蒙毅都被后继之君所杀。可究竟是哪位公子会杀他们?
将脑中的各位公子都过了一遍,蒙恬发现好像没有那位公子有这种动机要杀害他们兄弟,但通过始皇的一些操作,想到了一个人:公子胡亥!
如果是公子胡亥成了后继之君,那很多问题就能得到了解释,公子胡亥肯定不是合法继位,所以他必须要除去扶苏公子,而他们蒙氏一族和扶苏公子牵连甚深,当然也就要除了他们。
正在蒙恬发散思维时,嬴政的声音传来:“李念他并非大秦此时之人,而是来两千年后的时代。我等于其而言,便是古人,我等所经历之事和一些未发生之事,于其便为历史,彷如我等看夏商之人、夏商之事。”
这话令蒙恬再惊,李念公子竟是来自两千年后的时代,那是多久远的时代?那得多少代人?
不过,他心中又生出一个怪异的想法,李念公子来自两千年后,那他们岂不是李念公子的老祖宗,舜英公主也是一样。
陛下将舜英公主赐婚给李念公子,岂不等若让后世子孙娶了老祖宗,这辈分差距有点大……
但这想法只在蒙恬心里转了转,他并没说出,而是在想两千年后的时代是何样,应该比现在的大秦好多了吧。
嬴政又道:“卿俩兄弟为朕最信任之臣,今将李念之事告知于卿,勿让外人知晓。”
感受到嬴政那传来的信任,蒙恬当即感激谢恩:“谢陛下信任,臣定誓死保守此事!”
也是啊,如果不是对他和弟弟极为信任,又怎么使他知晓这等最高机密?
但这也肯定了蒙恬的猜想,在本该发生的历史上,他和弟弟果然没得善终,所以陛下才会认为他和弟弟值得信任,让他知晓此事,而非其他人。
如首相王绾、副相李斯、王翦老将军、尉缭、冯劫父子等,都是大秦有功之臣,有些人的功劳甚至还在他们兄弟俩之上,为何陛下不让他们知道,反而让自己?
定是他们对陛下的忠诚度不如他们兄弟,不过蒙恬很好奇王翦老将军、李斯、王绾等人在历史上做了什么,才让陛下并不能完全信任他们,不讲他们挑选到这个团队中来。
这也同时让蒙恬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知道此事后,他和弟弟就是纯粹的陛下之臣,好处在于加入这个小团体,他的权力将拔得更高,人数越少权力越大,可以说大秦的走向将由他们这几人决定。
掌握的实权就连首相王绾也比不了,但坏处是他将有许多秘密不可道与外人,他也不能背叛陛下,虽然他就没想过要背叛。
看着满脸认真严肃的蒙恬,嬴政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会选择蒙恬的原因很简单:蒙恬有能力,能文能武,且足够的忠诚,不像王绾、王翦、李斯等人。
王翦功劳虽高,但其和其子王贲竟然归隐了,不就是觉得他无容人之量,会因他们功劳太大而杀害他们。
此等行为在嬴政看来便是忠诚度不够,至于李斯、赵高,那更不用提,李斯忠的不是他,而是权力,赵高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