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21节

第254章 大汉,明君最多的朝代!

  嬴政又对蒙恬道:“某些后世之事,卿回去可向卿弟询问。”

  这下总算能知道弟弟向他保密的那些隐秘了,弟弟那应该知道他们兄弟俩是咋死的,蒙恬道:“谢陛下隆恩!”

  对嬴政选择让蒙恬知晓他来自后世,李念并不意外,始皇在事前曾问过他的意见。

  首次加入这个小团体的蒙恬,感觉非常新奇,已经在心里想李念等下会讲什么后世之事,他现在才加入,肯定错过了许多信息,不会听不懂吧?

  这时,李念也问道:“陛下今日想听何事?”

  嬴政道:“与朕说说那汉朝之事!”

  汉朝?

  听到嬴政和李念的问答,蒙恬在心里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从未听说过的一个朝代,那这朝代应该是在大秦之后,兴许正是取代了大秦的朝代。

  这朝代难道是项氏重瞳子创建?其为何取名为“汉”,莫非是想同其出身的÷区别开?

  李念道:“后世主要认同的‘汉’为西汉和东汉,有人想将蜀汉也算在其中,认为蜀汉是大汉的延续。”

  “从些方面讲,这个想法不算错,毕竟都是沛公后人所建,但通常不会这么认为,大家更认同蜀汉属于三国,而非汉朝。”

  “至于汉朝会分西汉和东汉,主要是因在西汉曾被人篡位,国祚延续断过十几年,且光武在重继汉室后,定都于洛阳,不是西汉之都长安,洛阳位于东,长安位于西。”

  “其实,后世人提起汉朝时大多时候指的是‘西汉’,因为西汉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最兴盛的王朝,让后世人们为之感到自豪和荣耀。”

  听到这话,嬴政心里有些不爽,但他又不好反驳什么,二世而亡,好像确实没脸说啥,但现在他的大秦一定会胜过这汉朝,岂能被刘季那厮建立的王朝给比下去?

  “在大汉强盛时,汉使抵四方,若有不敬不臣,大汉必将讨之,所以有一句话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在后世被做了些许修改,叫‘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好霸道的一句话,但听起来确实很爽,可以想象大汉的百姓在知道自己的国这么强势时,会有多自豪荣耀。

  “那时的大汉,北跨阴山,南至日南,西通大宛,东连乐浪,皆为汉家之土,周边诸国无不臣服,仰汉家天威!”

  “西汉也被称为明君最多的朝代,有人认为西汉连续七代帝王皆为明君。”

  听到李念这么说,嬴政心里颇为惊讶,知道汉很牛,比他的大秦厉害,但没想到这么生猛。

  大秦即使算上为秦国时期的诸位先王,也没有做到连续七代都是明君,要是不算上秦国时期的祖宗们,再对比一下……

  根本没有可比性,人大汉连出七个明君,而他的大秦二世而亡,两代君王就给整没了。

  蒙恬和蒙毅也听得心中震惊,这在大秦之后的汉委实厉害啊,好像比奋发图强时的大秦诸位先王还要更胜一筹。

  “第一位明君便是陛下也知道的汉高祖沛公,无有沛公,便无有大汉,正是其建立大汉,才有了后续。”

  “第二位明君是汉惠帝刘盈,其为沛公和吕后之子,在十六岁时继位,性格宽仁,能礼贤下士,重用贤臣,知晓大汉初立,天下饱经战乱后,需要休养生息。”

  “依照刘盈原本的行为和做事风格,本可能有更大的作为,然而因其母吕后之故,性情大变,常饮酒淫乐,不理政事,将朝政委托给其母吕后。”

  刘盈遇上吕后这种究极虎妈,被逼得只能摆烂,他想保护弟弟保护不了,想立哪位女子为后也决定不了(被吕后逼娶自己的外甥女为妻),想做什么事都不成,那这皇帝做的还有什么意思?

  不如让母亲来主持朝政,自己摆烂放纵好了,刘盈可说是被吕后给毁了。

  听到李念话后,蒙恬在脑中疯狂头脑风暴,那大汉天子姓刘,也可能是刘氏,但这也推翻了他之前的猜想汉朝是项氏重瞳子所立。

  因为项氏一族是项氏姬姓,若大汉是项氏重瞳子建立,那大汉的皇帝要么称项某某或姬某某,怎么都不会是刘某某。

  如今得知大汉皇帝叫刘某某,且那汉高祖又叫沛公,蒙恬脑中迅速想到了一人,即是在这几个月中在大秦朝堂有不错名声的刘季。

  刘季的姓氏中正好有“刘”,其又来自沛县,正符合以上的每一条,至于那吕后,蒙恬也想到了一人,正是被陛下亲自赐婚,嫁给公子高为正妻的那个吕雉。

  难怪陛下会将刘季给请到咸阳观看他的称帝大典,原来是想在大汉的开国皇帝面前显摆啊,难怪陛下要将吕雉赐婚给公子高……

  不对啊,为什么要将吕雉赐婚给公子高,陛下给应该留给自己,或者给扶苏公子,这可是汉高祖之妻,大概率也是大汉开国之后。

  除非这个吕雉有其他的问题,想想很有这可能,李念公子话中说的是汉惠帝刘盈因其母吕后之故性情大变,才饮酒淫乐,不理政事。

  蒙恬也见过吕雉,生得颇为美貌,看上去端庄贤淑,不像是个能逼得儿子性情大变的狠人,但人的性情是会变的,也许是之后发生了什么导致吕雉变了。

  蒙恬又发现了一点,刘季年龄好像比吕雉大很多吧,这两人居然能凑合到一起,成为了夫妻?

  经过这番思索,有些原本看来很迷惑的事又能得到解释了,陛下会莫名其妙请那么多人来咸阳观礼,其实请的都是大汉开国文武。

  想到此处,蒙恬也生出和李念一样的想法,他们这陛下虚荣心有点重啊,但换作是他们,肯定也会这样做。

  但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另一件事,大汉在代秦时,并未对大秦做出多过分之事,否则陛下就不该邀刘季到咸阳,而是让人将刘季的头颅带到咸阳,就像项氏一族那些人一般。

  蒙恬觉得应当便是如此,据他所见所闻,那刘季的确是个洒脱豁达、颇有度量之人,其代大秦后,确实有可能放过大秦宗室。

第255章 文帝上位那些事儿

  “刘盈在位期间,没有太大的事发生,国内安定,边境和平,让经历战乱之苦的天下开始恢复元气,但他在位时间不长,只有七年,其离世后谥号孝惠皇帝,没有庙号。”

  李念道:“大汉对庙号的管理极严,大汉有庙号的帝王有七人,其中四人在西汉,其一自然是汉高祖沛公,庙号太祖,谥高皇帝,其二是刘恒,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其三是刘彻,庙号世宗,谥孝武皇帝,其四是刘询,庙号中宗,谥孝宣皇帝。”

  “依照刘盈于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的确可算明君,但由于其在位时间短,且因其母吕后之故而有意放纵,算不得大治之君,更无法和陛下、汉高、汉武、唐宗、洪武这等帝皇相比。”

  这话嬴政爱听,但李念说的也是实话,刘盈至少比那些拟人的帝皇好多了,所作所为不算离谱。

  “大汉第三位明君则是刚已提到过的汉文帝刘恒,其也是沛公之子,但非吕后所生,其会得继大位是因刘盈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她先后立了刘盈的两个儿子为帝,分别是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

  “据说刘恭是刘盈和一宫人之子,刘盈皇后张嫣无所出,吕后遂使人抱刘恭,称为张嫣之子,并杀刘恭之母,将刘恭立为皇太子,但等刘恭日长,其得知生母被害,张嫣非亲母,便放言要为生母报仇。”

  “吕后当然不能容忍,便将刘恭废黜并杀害。”

  “这里插一句,张嫣会无子,一是因其嫁给刘盈的年龄太小,在刘盈去世前四年才嫁给刘盈为后,那时的张嫣才十一岁,二是张嫣为刘盈亲外甥女,其母鲁元公主为刘盈胞妹。”

  “既是近亲,又如此年龄,能怀上才叫稀奇,就算怀上,大概率也会夭折,吕后此策虽想壮大吕氏势力,也想让刘和吕共天下,但委实是害人害己。”

  “在刘恭被杀后,吕后又立了刘弘为帝,其在位四年,但其是因吕后而得以继帝位,当吕后一死,其必然难做。”

  “吕后临朝称制期间,封诸吕为王,许多举措让刘氏诸王和朝中大臣极为不满,吕后一死,众人自会清算与吕后有关之人和物。刘弘也在被清算之列!”

  蒙恬这时问道:“刘弘为帝,虽其为吕后所立,然也为汉惠帝刘盈之子,其帝位名正而言顺,如何会被清算?”

  李念笑道:“既是名正而言顺,那让其名正而言不顺不就行了?周勃与陈平等人言称刘弘非刘盈亲子,将之废黜,而刘弘那时年龄不大,手中又无实权,如何同与他大父打天下的开国老臣抗衡?”

  听李念提到周勃、陈平,蒙恬在心中暗叹一声,他的想法被确证了,因为他见过这两人,都很年轻。

  “刘弘被废黜后,皇帝之位空悬,然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勃等人萌生出立一位新帝的心思,于是其等在仔细想了一番后,相中了当时为代王的刘恒,将刘恒接到长安继承皇位。”

  嬴政道:“彼辈相中刘恒,怕是以为刘恒好掌控?”

  李念是不信周勃这些人在立新帝时秉公大义,丝毫没有别的想法,大概是想找一位实力不强,性子还好拿捏的人当皇帝,不是人人都是霍光。

  听了嬴政的话,李念点头道:“大抵是如此,在沛公诸子中,刘恒并不得宠,其一直低调行事,于众王中有‘宽厚仁慈’的好名声。”

  李念特意加重了“宽厚仁慈”四个字的语气。

  “然其等不知,刘恒智慧不俗,初入长安时,知晓自己羽翼未丰、实力不足,遂蛰伏以听老臣之言,可其在不断蓄势,一步步真正掌握实权。”

  周勃等人以为自己迎来的是条会听他们话的帝犬,哪知道迎来的是头他们也对付不了王狼,属实是搬了块大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于刘恒的性情,在后世有一个不能确定的传闻可以表现。”

  “传闻在吕后临朝称制时,其封诸吕为王,几乎将汉室刘家天下变为吕氏天下,哪怕是吕氏养的一条犬,也能干上一份皇差,领到吕后赐下的皇粮。”

  “在这种情况下,刘氏自然惨遭吕后针对,刘氏诸王都被要求娶吕氏女,就算有妻的刘氏诸王,也得休了或杀了原配之妻,娶吕氏女为妻。刘恒亦不例外,在强势的吕后下,他的王后也是吕氏女,还给他生下了四个儿子。”

  “吕后在时,他和王后恩爱非常,否则也不会生下四个儿子,但吕氏去世后,诸吕被清算,刘恒登基之前,其王后和四个儿子均死。”

  “后世有人认为这是刘恒为了他的帝位安稳,杀妻灭子。”

  “因为推举他为帝的是周勃、陈平等众臣,而众臣刚清算了诸吕,刘恒之妻却是吕氏女,若刘恒成了皇帝,吕氏女不就是皇后,吕氏女所生之子不就是太子?”

  “到时,成为了刘恒皇后的吕氏女要为诸吕平反该怎么办?他们这些清算过诸吕的人能有好下场?”

  “刘恒杀了妻子,却能解去众臣这种担忧,像是给众臣的一个保证:众位可以放心让我登基,我刘恒与诸吕不共戴天。”

  从历史阴谋论的角度,这件事的确有可能,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儿子死得也太凑巧了,而从他们老祖沛公的作风看,也是有可能。

  大汉那些皇帝,尤其为明君者,大多无情,譬如汉高、汉武,都是能对妻儿下狠手的狠人,刘恒杀妻灭子,不过是刘氏基因的优良体现罢了。

  李念道:“此为传闻,并非确凿,后世也难断定,刘恒确有可能杀妻灭子,然也有不合理之处:”

  “一为当时刘氏诸王并非所有人皆娶吕氏女;二是太史公于《史记》中未有明确记述;三是这四子身份存疑,非一定为其王后所生;四是刘恒为沛公亲子,其王后必会经严格挑选,不说天下人人皆知,如周勃、陈平等重臣不可能不知其来历。”

  “若其真为吕氏女,周勃、陈平等人会冒着风险去选刘恒为帝?要知刘恒王后已为其生子,其等敢赌刘恒和吕氏女感情不深?”

  今天跑去给外婆打印病历去了,所以晚更。

第256章 “大汉棋圣”

  “周勃、陈平等都是聪明人,以常理想,应当不会赌这种可能,但事实究竟如何,后世也不能确定。”

  “刘恒继位后,躬行节俭,励精图治,继续推行‘与民休息’之策,使天下进一步修生养息,恢复元气,同时他减轻徭役税赋,改革刑狱,废除肉刑,与其子汉景帝刘启一同开创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刘恒在后世评价颇高,连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大唐太宗也视其为楷模,十分尊崇。”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位大唐太宗肯定就是其中的“唐宗”,大唐可是能和大汉并列的王朝,开创其盛世的雄主竟尊崇汉文帝,可见汉文帝名声有多好。

  嬴政听到这,很想问李念就没有后世的帝王以朕为榜样?但他有心想问,却还是按捺住了这种冲动,他心里清楚答案。

  李念继续道:“刘恒在位二十四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得到了极大恢复和发展,从秦末战乱时凋零的人口重新兴旺,普天之下也有了余粮和余钱,度过了大汉初立的艰难时期。”

  “但刘恒亦有过失,其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还烧毁了回中宫……”

  李念看了看始皇,“回中宫是大秦所建,历史上的陛下在巡幸各地时,还曾居住过。”

  蒙恬听到这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北边那个认了大秦当大哥的匈奴还能兵临长安,匈奴有这实力,有这胆?

  见到蒙恬脸上的疑惑,李念笑道:“那时的匈奴可非大秦现时之匈奴,在冒顿的带领下,匈奴国力极为强盛,尽管匈奴兵临长安时,冒顿已离世好几年,但其留下的匈奴依旧强大。”

  “而大汉那时元气未复,不好同匈奴一战,遂在政策上采用和亲之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人,还是个死人,蒙恬此刻也终于知道了冒顿之死的真相,其为匈奴雄主,在其带领下,匈奴强盛了起来,陛下知道这个历史后,怎么可能会将冒顿再放回匈奴?

  所以说,其实冒顿不是李念公子杀的,而是陛下动的手,李念公子是给陛下背了黑锅。

  但着实难以想象匈奴竟能变得很强大,兵临大汉的都城,让大汉还不得不捏着鼻子嫁公主过去和亲,难怪李念公子这么讨厌和亲,定是觉得此事屈辱。

  蒙恬道:“就算有女子和亲于匈奴,然匈奴怎么会因几个女子而得满足,其必成大汉之患!”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匈奴问题从汉高祖时一直困扰了大汉很多年,直到武帝时,才让匈奴不敢如此放肆寇边。”

  “刘恒主要之过二在其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此策虽好,但其放任太过,连盐铁专营和铸币之权也放了出去,使地方豪强势力大涨,更让诸侯国实力大增,为他儿子景帝埋下了‘七王之乱’的伏笔。”

  嬴政点了点头,盐铁专营和铸币之权有多重要,他现在已十分清楚,这可是重要的钱袋子,绝对要收归中央朝廷所有,岂能授与他人?

  这刘恒却将这些放任出去,出乱子才正常,不出乱子才有鬼,在这一点上,他肯定能胜过刘恒。

  如今的嬴政心中有一个新的目标,他要做到比后世那些雄主明君更强,成为真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真.千古一帝。

  即那些雄主明君做到的事,他要做到,那些雄主明君没做好的事,他也要去做好,只希望苍天能多给他一些年月。

  李念并不知道始皇萌生出跟后世帝王比较的心思,继续道:“刘恒这一过也和汉初时治国思想有关,当时汉室以黄老之学治理天下,而黄老之学在以往和陛下讲过其优弊。”

  “整体来说,刘恒这位帝王功胜于过,因此其在离世后,得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后世称汉文帝。”

  “刘恒离世后,其子刘启继位,这位在后世有个非常有名的称呼,叫‘大汉棋圣’!”

  蒙恬好奇问道:“莫非这刘启棋艺极好,连后世人也为之折服?”

  “不,刘启的棋艺并不好,至少称不上顶尖。”

  这更让蒙恬好奇了,棋艺不好还将之称为“棋圣”,难道他对棋发展和传播有重大贡献?

首节上一节12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