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道:“刘启为太子时,吴王世子刘贤入京,陪刘启喝酒下六博棋,然后两人因棋发生了争执。”
“以常理讲,刘贤虽为吴王世子,但刘启为太子,身份更加尊贵,就算刘启不占理,刘贤也该让着刘启,可刘贤偏偏不让。”
“刘启便抄起棋盘给刘贤的头来了那么几下,成功用棋盘赢得了棋局,而刘贤只能下辈子再赢回来了。”
蒙恬很难以合适的词形容他听到这些话后的心情,感情这“大汉棋圣”是这么来的,下棋下不过别人,就用棋盘把人打死,而自己还活着,可不就赢了!
后世人也是挺有趣的,故意给了刘启一个“大汉棋圣”的称呼,就是这下棋下得有点废人,而且后劲肯定很大,自家儿子陪太子下棋被打死,吴王肯定会有反应。
李念道:“刘启将刘贤打死,其父刘恒也不太好处置,刘贤已经被打死了,总不能将刘启的命赔给吴王吧?只得将刘贤尸体送回吴国,让吴王埋葬,但自己儿子被打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吴王心中怎可能无怨?”
“这也是后世不少人认为吴王刘濞后来会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叛乱的一个原因。”
“刘启继位后,依旧沿用其父汉文帝时的政策,使得文帝之治得以延续,同其父共称‘文景之治’,然文景之治中,实其父功劳更多。”
“在武备和外交方面,刘启不像其父疏于武备,其遂造成了七王之乱,但也将七王之乱平息,对匈奴和百越,采取一和一抚,与匈奴和亲,对南方的百越安抚,虽未主动出击,却积极防御。”
“然刘启亦有其过,最大的过应当是给大汉留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刘启之母为窦太后,这也是一位历史留名的女子,因母之故,刘启大封外戚为侯,让外戚的势力在大汉迅速壮大。”
第257章 推恩令与后人多
以史为鉴,一般是以过去的历史为鉴,但李念现在所讲的是让始皇以后来王朝之事为鉴。
“凡事皆要有度,外戚势力可以有,但不加以控制地野蛮生长,便不是件好事。”
“汉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其之功过称得上明君,但同刘盈一样并非雄主,在其治下,大汉国力再进一步,然因功不及其父,并不算显著,所以刘启在大汉并无庙号。”
刘启肯定要强于刘盈,但和刘盈一样都算不上雄主,属于正常的帝王,没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与某些帝王相比算得上“明”。
李念道:“但继刘启之位的下一位大汉帝王便是一位雄主,也即在后世同陛下并称的那一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汉武’。”
蒙恬听得心惊肉跳,这两句话明显是后世人对历史上知名帝王的评价,但谁人敢这么评价陛下,竟说陛下略输文采。
李念也是胆大,就这么直接说出来,他不怕陛下发怒吗?
蒙恬以眼角余光观察了下嬴政,发现嬴政未有任何情绪,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评价,显然许久前就已知道了,甚至可能还知道评价他的那位后世人。
“武帝名为刘彻,十六岁继位,在位五十四年……”
李念缓缓将汉武帝的出身经历讲出,嬴政听得颇为认真,这是历史上同他齐名的雄主,可不得认真听听?
“武帝此人并不会因出身如何而看待人才,他提拔的人才中有不少都没有太好的出身,像其皇后卫子夫曾是其姐府上歌女,其大将卫青亦为其姐府上骑奴,向其献《推恩令》的主父偃也出身贫寒,且多年未得志……”
嬴政听后点头道:“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其未来会如何。那卫子夫和卫青有何关系?”
一者为武帝姐姐府中歌女,一者为其姐府上骑奴,还同一姓氏,定有关系。
“卫子夫和卫青为姐弟!”
回答完始皇的问题,李念继续道:“武帝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使得武帝一朝涌现了众多名臣名将,他们和武帝一同将大汉推向了一个盛世,写《史记》的太史公也是武帝朝之臣。”
“武帝对内加强朝廷中央之权,以推恩令分薄诸王之权,在汉初时,刘氏诸王是刘家天下得以稳定的一个关键,但天下已经稳定了,朝廷要加强中央之权时,刘氏诸王反而就成了天下间不稳定的因素。”
“偏偏在武帝之父景帝时就曾爆发过七王之乱,武帝便一直在思考怎么削弱刘氏诸王之权,使之不再会形成祸患,而主父偃的推恩令给了武帝一个方法,推恩令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
听到李念说“千古第一阳谋”,嬴政、蒙恬、蒙毅都来了极大兴趣,“千古”还“第一”可不令人好奇。
“当然,这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但确实很有用,刘氏诸王都有很大的封地,诸王死后,将会由其世子继承王位,继承这庞大的封地。”
“王位只有一个,世子也只有一人,世子继承王位后,那岂跟其父其大父都无区别,这么大的封地,由其为王,依旧会对朝廷中央产生巨大威胁,但如果让继承封地的人不止一个……”
嬴政听到这,眼睛一亮,已经明白了推恩令的意思:将原本继承给世子一人的封地给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继承,而诸侯王的儿子绝不可能只有一个,那封地就能从一分为众,等到下一辈时,还将被分割得更多。
原本能对中央朝廷产生威胁的诸侯国,会被分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只要他们不同心协力,便不会再产生威胁。
诸侯王们就算知道此计中的险恶用心也难反抗,因为他们和他们的世子不想被朝廷分薄了实力,但他们的其他儿子会想啊。
按照原本的继承之法,诸侯王的其他儿子根本不会分到什么东西,现在却有机会跟世子一样有封地。
至于推恩令会让他们得到的封地也被分割,分就分呗,反正他们原本都没机会有封地,损害的是父王和世子的利益,捡便宜的是他们,除非傻了,否则能不赞同?
到时,诸侯王依照此计,封地会被分割,不依照此计,那十之八九就要“父慈子孝”,从内部便开始分裂。
不论是何种结果,对朝廷中央而言都是大好事,可徐徐解决掉诸王之患,封地被分成几十块、几百块的诸侯王,还能有什么威胁?
嬴政此刻也明白了李念为何要讲这推恩令,因为大秦在以后也可借鉴。
李念道:“武帝不仅以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地,更严禁诸侯王参政,将诸侯王对大汉的威胁降到很低,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未等李念讲说,嬴政道:“诸侯王虽对中央朝廷是威胁,但也维护了王朝,其等被削弱太过,王朝面临危机时,其等便无力拱卫王朝。”
大秦又何尝不是如此,宗室被压制得厉害,虽免除了宗室之患,但代价却是大秦走到末路时,宗室中也难出现人才挽大秦之倾颓。
李念道:“正如陛下所言,后来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刘秀,其先祖原为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但到了刘秀之父这一代,因推恩令已经成了济阳县令。”
“但推恩令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使公子王孙逐步入寻常百姓家,汉室血脉得以遍传天下,在臣所来自的后世,刘姓是人口最多的几大姓氏之一。”
后世的人口可是以万万人计,刘姓确为人数最多的几大姓氏之一,那得有多少人?
就算这些刘姓之人并非全是刘季后代,但刘季的后世子孙也绝对少不了,再一想大秦的宗室,只怕是没几个……
李念笑道:“后世有几个比较有趣的说法,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沛公后人,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据说成吉思汗也有沛公血脉。”
“差点给忘了,东汉灭亡,三国时期,创建了蜀汉的汉昭烈帝刘备也是沛公后人。”
第258章 武将最高的荣誉
蒙恬正疑惑成吉思汗是谁,竟被称为“一代天骄”,便听嬴政道:“成吉思汗是后世一位胡人帝王,其所攻下的疆域直达柱洲(欧洲)、阳洲(印度),数倍于大秦。”
一听这话,蒙恬顿时明白那成吉思汗虽是胡人,但也是一位不得了的帝王,不过连成吉思汗这种胡人帝王都有沛公血脉,那沛公后人是有多少?
沛公人虽死,但其后人多,不仅让血脉传承了下来,倘若气运好点,说不定还有机会重复大汉荣光。
这种多子多福多机会的路子,大秦似乎也可学习借鉴一二,日后的天下,便不是刘季后人最多,而是他嬴政。
李念道:“后世人会打出沛公子孙的名号,主要还是因大汉强盛深入人心,威名远扬,让许多人思慕!”
确实,如果不是大汉的国祚悠久,强盛深入人心,后世人又怎么如此深记这个朝代?
大秦就算学习借鉴大汉的策略,若不能做到这些,也依旧无法和大汉一样。
说来也有趣,历史上大汉的许多策略是以大秦为鉴而定,大秦摸着石头过河,大汉摸着大秦过河,现在这个大秦却反过来要采用大汉的一些策略。
“武帝不仅解决诸王之患,同时还打击抑制豪强,强令许多地方豪强迁移,以削弱他们的实力,将盐铁收归专营,收回铸币权。”
“在人才教育上,建立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在长安设立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为朝廷选拔培养人才。”
“以上皆为对内的治理,但武帝谥号‘孝武皇帝’,自然免不了‘武’之一事,后世人对武帝的崇敬也多源于此,因其显赫的武功!”
李念道:“武帝和他的父亲和大父都不同,他的性格更强硬,而彼时的大汉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国力已相当强盛,草肥马壮,粮草充裕,加之又有卫青、霍去病这等优秀将领可用。”
“武帝不再像文帝和景帝那般对匈奴妥协求和,而是敢于主动和匈奴开战,将曾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被迫远徙。在华夏历史上,被无数武将视为最高荣誉之一的‘封狼居胥’,便是在武帝朝,由冠军侯霍去病完成。”
蒙恬、蒙毅眼中冒出火光,虽然他们也能干文臣的工作,但他们的本职是武将,如今从李念口中听到了武将最高荣誉之一是那“封狼居胥”,心中既有不服,但同时也很想知道那霍去病究竟是立下了何等武功,才能被称为武将最高荣誉。
白起将军战功赫赫,没被称为,王翦将军战绩彪炳,同样没被称为,那霍去病是何功劳,有何能耐?
只听李念道:“霍去病,卫子夫、卫青外甥,极得武帝喜爱,待其如同亲子侄,在其年少时便侍中之职,可出入宫廷,随侍武帝左右。”
“武帝视霍去病为一块绝世美玉,想将之雕琢为他麾下的最强之将,而霍去病本人也争气,他在军事上的天赋相当卓著,有武帝精心雕琢,加之个人天赋卓绝,再加上霍去病自身肯努力。”
天赋、资源背景、个人努力方面全都拉满,天才已经很可怕,这个天才还努力,背景又厚,那还得了?
“霍去病十八岁时随舅舅卫青第一次出征匈奴,率八百骑深入大漠,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匈奴相国、当户,斩匈奴籍若侯产,捕匈奴单于季父罗姑比,功冠全军!”
确实是个天生的将才,第一次上战场,就敢率八百骑深入大漠,那大漠可不是啥好地方,说不定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但霍去病不仅没迷路,还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数倍于己的战功。
作为第一次上阵的将领,这功劳相当耀眼,但还称不上武将最高荣誉,这霍去病肯定还有更大的战功,只听李念讲道。
“霍去病因战功而被武帝封为冠军侯,武帝也意识到他精心雕琢铸造的这柄绝世尖刀已经可以用了,遂在接下来几年中,武帝多次让霍去病领军出征匈奴……”
听着李念讲说的霍去病那些战功,嬴政、蒙恬、蒙毅心中亦有所动,大汉的这位冠军侯也太生猛了,嬴政想的是可惜与大秦差了百年,惜乎不能使其为大秦之将。
蒙恬、蒙毅则在想他们能否做到和那霍去病一样,答案似乎是做不到,他们在和霍去病同样的年龄时,大概是做不到如霍去病一样。
年轻,又如此能征善战,无怪乎那位大汉武帝会那般喜爱,何况这位绝世将领还是自己培养雕琢出的,看到自己雕琢出的人取得了非凡成就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难以言喻。
“元狩四年春,武帝命卫青与二十二岁的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再征匈奴,在此次出征,霍去病再取赫赫战功。”
“太史公在《史记》中记曰:‘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馀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馀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於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是後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此便是‘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嬴政、蒙恬、蒙毅听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名年轻的将领,在击溃强敌后,站在原本属于敌人的一座高山上祭告上天,向大漠的这片天宣布:从此以后,这里就是我汉家之土,大漠之南再无匈奴王庭。
霸气而强大,又令人心生向外,难怪会被后世众多武将认为是武将最高荣誉!
但三人也想到了一点,霍去病在二十二岁时就已经达成“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这等成就,按常理想,霍去病的人生还长,大概率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可李念话中却没有更高的武将荣誉,也即意味着霍去病接下来没有再获得更高的战功。
三人在心中想到:‘难道是武帝不能容忍霍去病之功,认为其功高震主,因而限制了霍去病,甚至设法谋害了霍去病?’
也是,霍去病太年轻了,如此年轻就有如此战功,居如此高位,而武帝却比他年长,武帝对霍去病生吃忌惮,实属帝王常情。
就算武帝自信可以压住霍去病,但后继的大汉帝王呢?且霍去病自己的心思会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呢?
霍去病在年轻时会忠于武帝、忠于大汉,但等时日推移,却越发位高权重后,会不会生出别样的想法?
三人都很想知晓霍去病的结局,比对武帝还感兴趣,都已经快忘了李念本来是在讲武帝。
李念给他们讲说霍去病,既是出于对冠军侯的崇敬,也是觉得在这世界恐怕不会再有冠军侯霍去病这个人了,所以想讲出他的事。
第259章 大汉因何让后人称道
李念道:“然而,天妒英才,元狩六年,武帝打算再一次对匈奴出兵,彻底解决匈奴单于主力时,霍去病因病离世,年二十四岁!”
大汉朝最年轻最璀璨的那颗将星就此陨落,李念的话让嬴政、蒙恬、蒙毅陷入沉默,他们在心里想过霍去病的很多结局,但没想过霍去病会在二十四岁时就病死了。
那个十八岁出征,十八岁封侯,二十二岁“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杀得匈奴漠南无王庭的年轻人就这样死了?
虽不为霍去病的君主,没和霍去病生在同一时代,三人心里依旧为霍去病惋惜唏嘘,惋惜其才,唏嘘其命运,当真天妒英才。
嬴政主动问道:“霍去病因何病死?武帝没让人医治?”如果他手下有霍去病这等将领,肯定会召集天下医者为其医治。
李念道:“武帝极其喜爱霍去病,怎会不让人为他医治?”
“后世对霍去病的死因,多认为是他领兵在大漠同匈奴征战,长时间处于艰苦环境,吃不好喝不好休息不好,日渐积累所致,但也有人认为霍去病是感染了某种病而亡。”
“这两种可能性较高,霍去病虽年轻,但长期频繁领军征战,且霍去病征战时率领的是骑兵,常跨越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对身体的负担尤其严重,病症暗积于身,一朝突发,遂至暴毙;”
“至于感染上某种疾病而亡,匈奴人与汉人生活习俗不同,且匈奴人常同西域往来,带有某种未知的疾病不足为奇,再传染给霍去病也很有可能。”
“像武帝暗害、其他人出手谋害等原因,可能性不大,武帝正准备再征匈奴,没道理暗害霍去病,其他人也知霍去病得武帝喜爱,若被武帝知晓霍去病是被人谋害,武帝定会震怒。”
闻言,嬴政叹道:“霍去病,为其取名者是希望他一生去病去疾,无疾病之忧,然最后还是死于疾病之上。”
李念道:“霍去病死后,武帝十分悲痛,允许霍去病陪葬在他的帝陵,并赐其谥号为‘景桓’……”
听完武帝在霍去病死后的一系列操作,嬴政道:“能得武帝如此,足见其对霍去病之喜爱,君臣相得至此,实为佳话。霍去病为武帝之将,然武帝实若待为子侄。”
李念道:“霍去病由于太年轻,去世时仅留下一子,然此子也于六年后病卒,后虽有霍云、霍山过继为霍去病之孙,然在宣帝时,因霍家某些作为,为宣帝灭族,霍去病由此绝后。”
虽取得了许多名将都望其项背的荣耀,但也太短暂了,死后甚至还绝了后,断了香火,难道真有上天,看不惯霍去病在死前太顺?
李念继续道:“武帝不仅征伐匈奴,解除匈奴对大汉之患,也征伐百越、卫氏朝鲜,周边诸国几乎就没有没被大汉打过的。大汉也由此开疆拓土,威名播于四方!”
“至于大汉威名到了何等地步,看看大汉的使者便可知道。大汉会派使者前往诸国,这些汉使在他国境内杀其他国家使者、杀国君、抢王后、掀起叛乱,对他国君王呼来喝去,视之如犬马……”
李念越说越觉得有种莫名的既视感,汉使们的操作咋这么眼熟呢,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后世鹰酱搞的操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