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23节

  原来鹰酱整的那些个操作,汉朝的祖先早就已经干过了。

  听到李念话后,蒙恬、蒙毅眼皮子一跳,这些汉使都这么莽,这么胆肥不怕死的吗?

  但他们也想通了汉使会如此胆大的原因,有强盛的大汉在后为他们支持,诸国能对他们如何,敢对他们如何?

  甚至某些汉使还巴不得被人杀,那样大汉才有出兵的理由:要么我弄死你,要么你弄死我,但你要想清楚了,你弄死了我,明天大汉天兵就会从地上滋生出来,将你的国变成大汉一个郡。

  难怪后世人思慕大汉,将之与那个叫作“唐”的王朝并称“汉唐”,确实强,而且是对外的强,凌于诸国之上,能让国民挺直脊梁,无须躬身事他国。

  “汉使使于四方,不仅拓展了疆土,更促进了文化学术方面的交流,但臣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给华夏带回了许多未有的作物。”

  “在臣所来自的后世有一个‘张骞严选’的说法,张骞是众汉使中最出名的一位,其曾两次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黄瓜、胡椒、核桃等多种作物。”

  “既有水果,亦有蔬菜,更有调味料,丰富了我华夏饮食,影响颇为深远。因张骞带回的作物在后世较为实用好吃,因而被后世人笑称‘张骞严选’。”

  李念又道:“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文治武功皆有,在华夏历代帝王中为翘楚,能与之相比者不多。然武帝有功,亦有其过,其虽铸造了大汉之威名,却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李念神色一正,“一为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武帝并无使儒家壮大之意,只是想借此加深其权,但儒家也确实因武帝的政策得到了发展。”

  “二为武帝频繁用兵,虽打出了大汉之威,但也将文景二帝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元气再次消耗一空,而其还想再要用兵,却不知民力已乏,造成关中流民超过二百万人,不在户籍者四十万,出现了‘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

  这番话令嬴政想到了李念所言历史中的那个自己,同样滥用民力,但武帝似乎比他好些,武帝滥用民力是想要对外用兵,而他在干啥,修长城,修陵墓,修宫殿……

  “三为武帝年迈畏死,迷信仙神,召集方士炼制延寿不死之药,甚至曾亲赴东莱求仙,并热衷封禅、郊祀,迅游地方。”

  这下,嬴政的既视感更重了,难怪被并在一起称为“秦皇汉武”,难道雄主迟暮时,都会这样?

  但李念的话马上就让嬴政觉得在迷信上他还是比武帝要好点,只听李念道:“由于武帝迷信,因而天下诸多方士、神婆巫汉聚于长安,有人便想到可通过揭发对手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帝,借武帝之手来除掉敌人。”

  蒙恬问道:“可以此法构陷他人,待武帝醒悟,其等所为乃是欺君,不也危险?且他人也可用同样之法还于彼身,不怕反遭其祸?”

第260章 都是父子不相见

  李念道:“蒙将军问的是,但祸不临头,许多人都会抱有侥幸的心思,认为祸事降不到他们身上。巫蛊之祸方起,便成功借武帝之手害死了当时的大汉丞相、两位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

  “见此法效果这般好,武帝的刀又快又利,其他人不仅没收敛约束,反而有样学样,尤其武帝宫中的美人,相互向武帝揭发他人以巫蛊诅咒武帝。武帝大怒,杀妃嫔宫人及大臣数百人。”

  “杀了这么多人,且每条人命都和巫蛊相关,武帝心里被播下了怀疑的种子:有很多人都想害他,就算有些人暂时没表现出来要害他,但谁说得准在暗里有没有以巫蛊诅咒他呢?”

  这是“总有刁民想害朕”大汉武帝特制版,有人正在害朕,有人正准备害朕,所有人都不可信,包括皇后、太子,你们不是已经在害朕,就是在准备害朕的路上……

  “有名叫‘江充’的武帝宠臣看出了武帝这种心思,便生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和武帝的太子有仇。“

  “江充想到他此时虽得武帝宠信,但武帝已年高,若武帝离世后由太子继位,他肯定没活路,甚至会族灭,何不想办法解决了太子。”

  “反正武帝的刀能杀得了公主、屠得了丞相,只要谋划的好,让武帝挥刀杀个太子也并非没有可能。”

  听到这,嬴政又涌现出莫名的既视感,代入一下,他是武帝,武帝太子是扶苏,那这江充不就是大汉版的赵高,都是因为和最有可能继承大位的人有仇,所以想方设法谋害了储君。

  但他在这点上,他还是比武帝好,在这轮比较中,始皇感觉他从武帝那扳回了一城,至少他生前没成为赵高的刀,帮其害了儿子。

  “正巧武帝某日白天入寝时,梦见数千木人持拿棍棒要打他,将武帝从梦中惊醒,之后便身体不适,生了病。此事为江充所知后,江充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便对武帝说这是有人用巫蛊之术咒他所致。”

  嬴政、蒙恬、蒙毅想了想,也觉得这确实容易联想到巫蛊之上,因为巫蛊之术便会使用木人,而武帝梦到袭击他的正是数千木人。

  如此一来,武帝怎么可能不多想?这还真是上天赐给江充的机会,要让其谋害武帝的太子,时也命也!

  李念这时却破除了三人刚生起的想法,“其实武帝会梦到木人,有一句话可解释,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武帝那段时日老是觉得有人要用巫蛊之术害他,会梦到木人实属正常。”

  “可惜武帝迷信鬼神,认为梦是上天对他的预示,遂酿成了后来的灾祸,迷信害死人!”

  嬴政觉得他听出了李念的意思,这小子是要让他莫要学武帝,迷信于鬼神之事。

  李念继续道:“在江充告知武帝此事可能是巫蛊之术所致后,武帝便派江充为使者,查处巫蛊案。”

  “于是,江充便借武帝所赐之权大肆构陷栽赃他人,他肯定也抓到了一些真想用巫蛊之术害人的人,但他抓来的更多人都是无辜之人,可面对江充的酷刑,这些人不得不认罪。”

  “在江充刻意为祸下,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对于太子,江充也想到了解决之法,他让手下的胡人巫师向武帝进言:‘宫中有蛊气;不除之,上终不差。’”

  此后便不用李念多说,嬴政也猜到了后续,必然是武帝因胡人巫师之言让江充入宫搜查,然后查着查着就查到了太子头上,只要武帝给他查的权力,他就一定能查到太子头上。

  就算武帝太子没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帝,但并不妨碍给太子按上一个:说你有你就有,没有也得有!

  果然如他猜想,只听李念道:“江充得武帝令入宫查巫蛊,在太子宫中找到了木人,以及记载了大逆不道之言的帛书。”

  蒙恬发问道:“如此栽赃构陷,武帝岂能信?武帝但若不蠢,只需召太子一问,江充所谋自破。”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信,都会怀疑江充在栽赃陷害太子吧,何况是武帝这等人,只要将太子叫来问一问,父子俩说清楚,不就能让江充的阴谋破产。

  嬴政和蒙毅却已经猜到了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按照李念所说的历史,他和扶苏也是如此,不过他比武帝好点,他并没有想害扶苏的心思,只是没将扶苏留在身边,才给了奸人可乘之机。

  李念笑道:“按蒙将军的确有可能破除江充构陷,然武帝太子在那时根本见不到武帝,父子无法见面,又如何说清其中误会?”

  “武帝太子见不到武帝,心中恐惧,问其师石德,石德也害怕被武帝连坐,遂向太子提及先前因巫蛊而被害的丞相、公主以及卫青之子,并言皇后、太子久不能得见武帝,兴许武帝已故……”

  说到这儿,李念停顿了一下,才道:“石德还用陛下和扶苏公子向武帝太子举了例。”

  嬴政:“……”

  蒙恬则头脑飞速运转,至此他已彻底确定了他的猜想,但陛下对扶苏公子做了什么?

  陛下的性情和那大汉武帝确实有些像,但若说陛下会让人这么构陷栽赃扶苏公子,蒙恬认为不大可能,其中必有缘由。

  李念继续道:“因为见不到武帝本人,加之江充等又逼迫过甚,武帝太子遂采用石德之策,被迫起兵。太子之军与武帝之军在长安混战五日,导致数万人伤亡,武帝太子兵败逃亡,后悬梁自尽。”

  “武帝太子逃亡后,其母卫子夫亦是自尽,与太子亲近之人也多遇害。然太子虽亡,事却未尽,后武帝醒悟,知晓他为江充等人蒙蔽,遂诛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并株连其他人等。”

  “后世有个说法是,帮太子起兵的,被武帝杀了,镇压太子起兵的,也被武帝杀了,不偏不倚,端坐观战者亦为武帝诛灭。”

  这大汉武帝还讲不讲理了,帮你儿子的,你要杀;帮你的,你要杀;两边都不帮的,你还是要杀;左右都是个死呗?

  蒙恬在心中暗道:‘尽管陛下也强势,但同这汉武一比,还是讲理多了。’

第261章 四帝凑不出一太子

  “由巫蛊受害之人多达数十万,史称‘巫蛊之祸’,武帝对其太子其实相当喜爱,早早便立其为储,武帝也倾力培养,却因晚年迷信鬼神巫蛊之事,逼得太子起兵,父子反目!”

  “纵使武帝后来醒悟,修思子宫,建归来望思之台,也已无用,人一旦死去,便不会再活过来。后世有一笑谈,说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一个完整的太子……”

  这话引起了嬴政极大的兴趣,但这四个千古一帝中不会还有他吧,其他三个莫非是大汉武帝、大唐太宗,以及明洪武?

  被后人认为是千古一帝,始皇很高兴,可这个笑谈,始皇不喜欢,什么叫作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完整的一个太子?

  胡说,他压根儿就没立太子,扶苏虽为长子,是最有可能为储君的公子,但也没被他正式立为储君,怎么能算在其中?

  李念道:“四个千古一帝分别是陛下、大汉武帝、大唐太宗、大明洪武,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陛下没立太子,武帝太子兵败自尽,太宗皇帝太子被贬为庶民,洪武帝太子病逝。”

  听到李念的话后,嬴政心里却有种特别的舒坦,朕的扶苏虽然死了,但另几位也没好到哪去,也就洪武帝的太子好些,武帝太子之事已经听过,那大唐太宗的太子被贬为庶民,一听就很有故事,有空也得让李念这小子讲讲。

  说完这则笑谈,李念继续道:“武帝晚年也知道自己的过失,遣散方士,停止求仙,治国之策从‘尚功’转变为‘守文’,不再向外征战,而是鼓励休养生息。然此时的武帝已走到了生命尽头!”

  “后元二年,这位在位半个世纪、有功有过的大汉帝王离世,由其子刘弗陵继帝位。”

  听到李念说武帝离世,蒙恬三人颇有些唏嘘,仿佛真看到有一位垂垂老矣的帝王迈步走入名为历史的尘土中,岁月无情,再强势英明的帝王也会老迈,被时光掩埋。

  嬴政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归于岁月,只是到那时,后人又会如何评说于他?

  “刘弗陵为武帝幼子,继位时才八岁!”

  嬴政皱眉道:“除太子和此子外,武帝便无其余子嗣?”

  让一个八岁的稚子当皇帝,幼主临朝,就不怕出了事,像被权臣架空,像被毒害?以武帝的智慧不该做出这种选择。

  李念道:“有,但武帝没选他们。武帝儿子并不算多,其立太子很早,又对太子倾力培养,几乎没考虑过培养其他儿子,等太子起兵自尽后,武帝突然发现他没储君了,而那时武帝迟暮,再想重头培养一位合格的储君,已经来不及了。”

  “武帝还活着的几个儿子中,昌邑王刘因刘屈之事被武帝踢出了储君之列,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本有可能为储君,但两人过于着急想当太子,甚至主动自荐。”

  “而这种事落在武帝眼里便是不知礼,他可以给,但儿子们不能主动要,且武帝可能还觉得这两儿子在逼他,认为如今太子已死,武帝除了他们没得选,总不能选幼弟刘弗陵吧?”

  “加之,武帝觉得这两位‘望之不似人君’,将大汉交到他们手中,那还得了?”

  “于是,武帝便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并任命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帝刘弗陵,直至其年长亲政,为防止刘弗陵经历他登基后遇到过的后宫干政,杀刘弗陵生母赵婕妤!”

  “大汉一朝,后宫曾多次干政,如吕后,如景帝之母窦太后,如武帝之母王太后,武帝刚登基时也曾被后宫干政所扰,遂于死前先杀刘弗陵生母,以绝后患。”

  这是从沛公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心中无女人,治国自然神,除“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你说是吧,刘病已?

  “刘弗陵虽为皇帝,但太过年幼,朝中大权实为四位托孤大臣所掌,然金日先病逝,在除掉上官桀、桑弘羊,霍光独揽大权,朝中政事全由大将军霍光决定。”

  这霍光妥妥的权臣,该不会在之后想要谋朝篡位吧?但大汉在刘弗陵之后还有皇帝,霍光倘若谋逆,也应当未成。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弟,颇受武帝器重。由于武帝在位时多次征战,且在晚年一番折腾,使得大汉国力衰弱,民生凋敝,霍光和刘弗陵采取文景二帝时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大汉的国力又开始恢复。”

  “在这段时日,大汉与匈奴也和平下来,这是一段相对和平安宁的年月。”

  武帝都已经死了,匈奴居然还在,像怎么打也打不死一样,蒙恬着实难将这个匈奴和现在与大秦建交的那个匈奴联系在一起。

  “然而未等刘弗陵掌权亲政,其于二十一岁便因病离世,八岁登基,在位十三年,虽为皇帝,却无太多功业,但其亦无大过。”

  “因而被后世一些人列于大汉连续的七位明君之一,其死后得谥‘孝昭皇帝’,称汉昭帝。”

  嬴政、蒙恬、蒙毅算是彻底明白了,大汉这连续七位明君的挑选可真够宽松的,其中确实有如汉高、汉文、汉武这等功业甚大的帝王,但也有如刘弗陵这种水分含量有点多的帝王。

  要按这种标准,大秦也完全可以说连续出了数代贤王,在惠文王之后的诸王不贤?要是他们不贤,大秦能有今日?

  “汉昭帝离世时才二十一岁,而其皇后更才十四五岁,没有留下子嗣。然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便迎立了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这霍光居然没自己上位,反而迎立了一个新帝?

  这又不是吕后离世时,不少刘氏王还在,且实力不错,周勃、陈平等人根本不可能篡位。

  此时的刘氏诸王已被武帝大削过,实力不复当年,且霍光执掌朝政十多年,党羽必定遍布朝野内外,其想篡位,应是不难,莫非霍光是想迎立一个幼帝,然后再设法上位?

第262章 故剑情深

  “刘贺非刘弗陵那般年幼继位,其被霍光迎立为帝时已有十八九岁。”

  随李念这句话,嬴政三人心中生出的霍光迎立刘贺为,是因其年幼好掌控的想法被破除,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好奇:

  这霍光究竟想干啥,该不会这人是个忠臣吧?独揽朝政,党羽遍布朝野内外,有能力废立帝王的……忠臣?

  李念不知三人在想什么,继续讲道:“然刘贺在位仅二十七日,未满一月,其便因各种荒唐的行径被霍光废去,据说其在二十七天里干了一千多件荒唐事。”

  嬴政、蒙恬三人听得在心里直呼这刘贺真是个人才,当皇帝不满月已经够另类,能在二十七天内干一千多件荒唐事,那更是另类中的另类。

  二十七天里干出一千多件荒唐事,大概是夸大,但就算几百件、几十件也不得了。

  “刘贺被废后,大汉又没了皇帝,霍光决定再一次迎立新帝,这一次,霍光迎立的是一位叫‘刘病已’的年轻人!”

  “刘病已是其原名,在继位为帝后改名‘刘询’,其是西汉第十位皇帝,也是西汉第四位拥有庙号的帝王!”

  虽然大汉连续七位明君这种说法有水分,但大汉的庙号却极有含金量,只给那些功业不凡的皇帝,闲杂帝王莫要沾边。

  且李念已说过,西汉只有四位帝王有庙号,这刘询能得到西汉最后一个庙号,肯定是一位功业卓著的帝王。

  这令嬴政、蒙恬、蒙毅一下兴趣大增!

  “刘询是武帝太子之孙,也即武帝曾孙……”

  听李念讲刘询身世,蒙恬好奇道:“武帝太子还有后人留下?”

  李念道:“武帝太子起兵时,刘询尚在襁褓之中,未被株连,只是被收监在狱中,幸得廷尉监丙吉相助,才多次免于灾祸。”

  嬴政这时道:“武帝太子因巫蛊之祸失位,无法为帝,然腾转几十年,大汉帝位依旧到了武帝太子之孙手中,真可谓命运无常,时事无定,武帝死后若有知,也定会惊异!”

  可不是,兜兜转转,大汉帝位还是回到了武帝太子这一脉,历史仿佛对武帝和武帝太子开了一个玩笑一般。

  “其实,武帝曾差点便要了他这个曾孙的命,时武帝身边有望气之人,对武帝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便派使者杀掉狱中囚徒,还是丙吉挡住了使者,才让刘询未被杀害。”

首节上一节123/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