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念被单独安排了一个位置,诸位大秦公子心情更为沉重失落,自己等兄弟齐刷刷站一块,这位却被单独置于一处,还让蒙毅随侍其左右,这差别对待已经摆明了父王的心意:大秦储君为这位!
众臣心中亦是浮想联翩,这就是大王口中提到的那个“李念”?
其身份果然是一位公子!
且看今日这情况,大王对其显然不一般,其在大王心中地位高于其他公子,日后的大秦储君大概率是这位。
诸多大臣快速回忆,看往日是否有可能得罪过这位,仔细回忆一番后,发现自己没啥地方可能得罪这位的大臣都镇定下来。
这些大臣中不包括李斯,他心中生出一丝担忧,因为他曾在某件事上谏言,可能得罪过这位。
‘也不知这位李念公子心情如何?其大抵便是大王心中最中意的储君,万一其追究其那事……’
想到自己可能得罪了大秦未来的储君,饶是聪慧如李斯,也感到一阵头疼,他是极为恋权之人,而他的权力都来于君王,现在却跟可能为大秦未来君王的人结了怨。
‘大王今日让他显于人前,显然是要这位公子走到台前,日后少不了与其相交,到时先观其对我态度如何。’
能和这位公子交好自是最好,倘若不能交好,那就只有……想办法让这位不为储君,登不上那个位子。
尉缭看着李念,心道:‘那李念竟真是一位公子?此人有天纵之才,既能治国,又能制物,还知晓世间诸多奇异之事,不知学自哪家?’
尉缭对李念极感兴趣,原本在他看来,秦王虽有大略大才,但其本身是一头虎狼,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若得天下,天下皆为其虏。
他本打算在助秦王得天下后就跑路,孰料被他认为是虎狼的秦王居然发生了改变,而秦王改变的源头都指向一个叫“李念”的人。
尉缭遂因对李念的好奇留了下来,他想看看这个能劝住秦王这头虎狼之王的李念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今日终于见到李念,尉缭很想立刻便和对方相谈一番,纵论天下之事,畅谈治国治军之术,瞧瞧对方有多少真才实学!
和李斯一样,赵高也有些担忧,但他和李斯担忧的原因不同,他是在担心这位看起来很有机会成大秦储君的公子对他观感如何,如果像扶苏那般认为他是一个佞臣,那他就有的头痛了。
赵高心道:‘我与这位公子尚无恩怨,应当不至如扶苏那般,定要设法与之交好,望其莫如扶苏。’
很久前,赵高也尝试过和扶苏缓和关系,示好于扶苏,但扶苏对他的示好不仅不接受,反而更加认为他是一个佞臣。
淳于越和苏胥站在一块,见李念着公子礼服,独立一处,淳于越看了苏胥一眼,苏胥知晓其意:这就是你教的那位?
苏胥心中亦在唏嘘,他曾以为是个蛮夷的这位竟到了这等地步,虽知道嬴政对李念很重视,却未想会有这般重视,幸亏他当初对这位一直很有礼。
但想到这位对儒家的态度,苏胥心头沉重,他看向淳于越,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出了彼此之意。
这位不待见他们儒家,若其真为储君,成为下一任秦王,他们儒家日子只怕要难过了。
大秦宗室对李念虽也好奇,但未太在意,不过是又多了一位公子罢了,尽管是一位可能会成为储君的公子,可哪又如何?
会改变他们现在的状况吗,会让他们得回以往失去的权力吗?
只怕其登上王位后,和他那天性凉薄的父王一样,依旧会持续打压他们这些宗室。
说来,大秦宗室是真没多少存在感,自从商鞅搞过一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后,存在感便被大幅度削弱,等嬴政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存在感则更是被降到了谷底。
属于一群明明存在,却不太被记得的人。
这让大秦没有宗室之祸,但也让王朝在危机时失去了宗室这股力量支持。
吕雉的父兄也被邀请过来观看祭祀,看到李念,几人生出一个念头:‘秦王未唤吾女(妹)入宫,莫非要使吾女(妹)嫁一位公子?’
几人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性,只是不知是哪位公子,莫不是他们现在看的这位?
如果是这位,那也不错,甚至比入宫侍奉现在的秦王更好!
当今的秦王后妃太多,这位年轻,应当不多,且其似有望成为下任秦王,女儿(妹妹)若嫁给他,待其成为秦王,女儿(妹妹)岂不有机会成为王后?
刘季、萧何等人也注意到李念,但打死他们也想不到此人便是他们猜测中的那位“老乡”,向嬴政告知他们消息的那人。
第148章 祭祀结束,章台宫外
李念感到一道道目光落在身上,知道自己此刻正被不少人看着,‘只怕有很多人因我这身衣服和所站位置正胡思乱想,可我真只是一个摄像师啊!’
边想,他边将手机对向观礼的众人,这是得了嬴政准许,可拍摄一些大典其他人的照片。
李念首先拍的是诸位大秦公子。
这些大秦公子虽从未见过手机,不知李念是在给他们拍照,但见他拿着这奇怪之物朝向自己,都不由正经庄重起来。
给大秦公子拍完,李念又将手机转向大秦众臣,看到屏幕中的诸臣,李念很想认出来他们谁是谁,但很可惜,除了王绾、苏胥、王翦、王贲和蒙恬,其他人一个未认出。
能认出苏胥,原因自不用说,到现在苏胥每日还会来给他上课,只是课程时间缩短了很多。
至于王绾,这位站在群臣首位,大秦丞相,统御百官,一看便知;王翦则是因其年老,且位于一众秦将之前,王贲、蒙恬立于其左右,小韩信立于其身后,见王贲之相貌类父,蒙恬冲他友好而笑,李念遂得认出。
有了大秦诸位公子做了示范,见李念拿着那奇物对准他们,大秦众文武虽不知李念在做何事,但也神色庄重配合。
给大秦众位宗室也拍了一张,李念将手机对准刘季、萧何等人。
‘为首这位应当便是沛公了,其左侧这位应是萧何,其他人……认不出来。’
‘沛公和太史公所记仿佛,鼻梁高挺,眉骨立体,鬓角和胡须修剪得颇为齐美,就是不知左大腿上有没有七十二颗黑痣?’
大汉开国天团虽有不少出自沛县,但也有很多来自其他地方,这些人受嬴政相邀而到咸阳,因彼此不熟,虽站于一块区域,却并未挨近,分成了多个小团体,李念更认不出谁是谁。
李念对守护在祭坛周围的秦卒也拍了数张,虽天还未亮,但有四周的火光,照出的画面并不昏暗。
拍完来观看祭祀的人后,李念将手机重新对向祭坛。
未等多久,远方的天空一抹鱼肚白浮现,一缕晨光划破黑夜,将光明洒向大地。
抓住这个时机,李念拍下了这一缕晨光,他所在的这个拍摄位置是事先便定好的,能清楚拍摄到祭坛上嬴政的身影。
只见那照片中,晨光从天际投下,像一把剑割开夜空,将一点光辉从裂隙渗入,嬴政站在祭坛上,正对着自东而来的那道辉芒。
似苍天启示,专为其破开夜空,一缕明光落于其身。
祭坛上,嬴政拿起那卷玉简开始颂念。
祭坛周围的秦卒、大秦诸位公子、大秦众臣、被邀请而至的刘季等人、被强行“请”来的齐王建等,无不跪下。
在凉凉的晨风下,在破晓的晨光中,整座雍山前所未有的安静,唯余嬴政颂念祭文的声音:今日祭祀天地,寡人嬴政,从今后将为天下主,始称皇帝!
李念作为摄像小哥,正忠实地用手机拍摄着这历史性的一幕:从这一刻起,秦王嬴政就要变为始皇了!
手机存不到后世,但在回去后,会召集天下间擅丹青者,将他拍摄的照片绘出,留传于后世。
时间来到两日后,咸阳,大秦王宫,章台宫外,虽连续经受了好几日奔波,但众人依旧精神抖擞。
因为祭天、祭祖的流程已经结束,接下来就该正式称皇帝,开元建新,这是一个在过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而他们是其缔造者、见证者,由不得不兴奋。
由于回到咸阳后,观礼称帝大典的人变得更多,且还有些事在宫内无法完成,遂改到了章台宫外的广场。
比之于几个月前,章台宫外的广场多出了一些东西,一座高台,一支旗杆……
一些未参加雍城祭祀天地的人此时也加入了进来,如嬴政后宫中的妃嫔和尚未出嫁的女儿,选出的一些百姓。
韩信随其母站于一处,指了指在某个地方的李念,又快速将手放下,低声对身旁的母亲道:“母,此为吾师也!”
韩信母亲眼睛瞪大,她儿子的老师竟是位公子,看其情况,似乎还是颇受大王看重的公子,若其日后为储君、为秦王,儿子岂不是秦王弟子?
吕雉和妹妹站在父亲兄长身后,正好奇地看着李念,根据父兄回咸阳后给她说的那些话,秦王兴许是想让她嫁给一位秦公子,而这位的可能性最大。
不能入宫侍秦王,却要侍其子?
吕雉心中生出一种古怪感,但又有一种无奈,她只一弱女子,即使不愿,又能做什么?
另一区域,嬴政妃嫔和女儿所站之处,少女舜英和母亲正在一起等候大典开始,虽也看到了李念,但并未太过关注,以为这是她不知道的哪位兄长。
她身边有些后妃正小声说话,突然,一名后妃伸手指了指李念所在,对另一后妃道:“据闻,这位就是那个‘李念’……”
什么?
这个穿大秦公子礼服,站在一单独位置,她以为是兄长的男子竟是父王要让她嫁于的未来夫君?
两名后妃之后的话,少女都未听清,她正震惊地看向李念,脑中冒出许多疑问:此人若是她未来的夫君,那他为何穿着大秦公子才能穿的服饰?
他和父王是什么关系?
他竟如此年轻?
一点也不像她原本所想的会比她年长很多,是个中年人,甚至是个老者,反而看起来比她年长不了多少。
少女的母亲注意到少女的反应,捏了捏少女的手,以很小的声音问道:“他就是大王让舜英嫁的那人?”
她被嬴政许给李念的消息,只有嬴政、她、母亲和当时在宫中的内侍宫女知晓。
见少女点头,少女母亲也疑惑道:“那他为何穿着公子之服?他是宗室?”
少女根本没法回答,她也不知道啊,一头雾水,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此人绝不是她同父异母的兄长。
想到此,少女心中还有些雀跃,今日得见,远比她所想的更好,此人不仅年轻,还颇为有才,且受父王信任,连扶苏兄长都没此人受父王重视,嫁给他也许会比所有姐妹都嫁得好。
李念正以手机拍摄等候大典开始的人群,当他将手机镜头朝向嬴政妃嫔女儿那群人时,看到其中有名少女红着脸低下头,也没太在意。
只以为是其见男子看向她而感到害羞:‘好青涩的少女,在后世,这个年龄应该才上初中吧?咦,这个年龄还没嫁人?我记得大秦女子十四岁就可嫁人!’
‘可惜了原来历史上的这些大秦公主,明明身为女子,对胡亥产生不了威胁,却依旧被胡亥残杀,连名字都未留下。但在这世界,这些秦公主应当能好好活下去!’
第149章 称皇帝,升国旗,奏国歌
没等多久,忽听一声“大王到!”,所有人立刻规矩起来,四处打量的人收回目光,小声说话的人停止说话,齐齐朝一个方向行礼:“恭迎大王!”
只见嬴政头戴冕旒,着一身黑色龙袍,在侍卫护送下龙行虎步而来,登上那座为他称帝大典而特别建起的高台。
站在高台上,嬴政看看向远方。
目光仿佛望过了高山,眺过了河流,看到了正赶向郡城或县城的天下万民,不论是老秦人,还是曾经的六国之民,都准备看他这位马上要称皇帝的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收回目光,嬴政看向台下朝他行礼的众人,平静道:“免礼!”
“谢大王!”
待所有人都起身站好,丞相王绾出列奏道:“自周室颓弱,列国分疆,乱世至今已数百余年,列国兵戈不休,苍生流血不止,天下万民无不求止乱世,息征伐……”
这也是称帝大典的一环,总不好什么都不交代,嬴政自己登台就直接宣布“寡人今日皇帝,从今往后都得称朕为‘陛下’!”,当然要先讲说大秦和他的功劳,证明他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称皇帝。
而这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的人来讲,总不好嬴政自己吹自己的功劳吧?
身为大秦丞相的王绾显然是最适合之人。
王绾从大秦立国开始讲起,讲述大秦如何从一微小之国筚路蓝缕、奋多代之余烈走到了如今。
当然,在讲述中,王绾进行了美化,略掉了那些不太友好的内容。
等讲到嬴政时,王绾更是大说特说嬴政的功劳,言中之意几乎明着在说若没有嬴政,纵有诸位先王多世之余烈,也统一不了天下,结束不了长达数百年的兵戈。
嬴政是如今天下能得以统一的关键,大王功劳莫甚,我等和天下万民都当感谢大王,大王称皇帝当之无愧,合理合法!
王绾道:“今天下得以一统,兵戈休止,四海承平,皆因大王之功,遍寻过往,无人可与大王相比。”
“大王之德兼三皇,大王之功过五帝,以‘王’相称已不妥。”
“臣以为唯‘皇帝’方可彰大王之功,使天下人晓大王之德,臣请大王称‘皇帝’,顺天意,合民心!”
说着,王绾便跪了下去,大声奏请:“请大王称‘皇帝’!”
在王绾之后,年轻的公子婴代表大秦宗室出列,恭声奏请道:“臣婴请大王称‘皇帝’!”
被邀请来的刘季此刻代表天下百姓,也出列奏请道:“沛县乡民刘季请大王为天下万民计,称‘皇帝’!”
连被“请”来的六国王公中,齐王建也出列奏请嬴政称皇帝。
在这些人后,所有人才跪下一起奏请:“请大王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