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知会有这一出,但现在亲眼见到,李念还是觉得古人真会玩。
都知道这只是个过场,即使没这些,嬴政依旧会称皇帝,但有这流程更能证明其称皇帝合理合法,是众望所归。
可别小看这些流程,有时没了这些看似没用的流程,影响极大。
如某司马家不按流程来,当街捅死皇帝,不仅坏了誓约,更让后来弑君变得寻常,更让后来那些功高的大臣处境变得更危险,就算年纪很大,只要不死,便受君王猜忌。
见这么多人一起奏请自己称皇帝,嬴政装模作样地推辞了一番,最后才在所有人“俺选嬴政,嬴政当皇帝是众望所归!”的呼声中宣布自己为大秦第一任皇帝。
待嬴政宣布自己为皇帝后,所有人立刻改了称呼,恭声朝拜道:“拜见陛下!”
此时,上午的太阳升到一定高度,阳光落在着黑色龙袍的嬴政身上,使其显得高大伟岸,深不可测。
嬴政道:“免礼!”
“谢陛下!”
嬴政道:“今日为朕称帝之日,亦为大秦新开之日,朕将于今日设大秦国旗、大秦国歌、大秦国徽。”
“来人,升国旗、奏国歌。”
这个流程自然是李念提出的,他讲了后世之国皆有自家的国旗国歌国徽,嬴政听后觉得有理,遂给他的大秦也安排上了,甚至还专门挑选了一队乐师供今日奏国歌所需。
嬴政话落,只见蒙毅率领着一队秦卒走来,行进十分整齐,蒙毅手中持一杆旗帜。
许多人这时才明白,原来在此的那根高杆是为这而设,他们还是头一次参加升国旗,都不由感到好奇和新鲜。
这队秦卒是王宫精选,从守卫王宫的侍卫中挑选出的高矮胖瘦相仿之人,同蒙毅一起在李念那经过升旗流程训练。
不多时,蒙毅走到旗杆前,和一名秦卒将手里的大秦国旗绑到绳子上,一手抓住左上角卷起的旗帜。
尽管先前已演练了多遍,但蒙毅在此刻依旧有些紧张。
这可是大秦第一次升国旗,还当着陛下和这么多人的面,且还有李念那小子拿着手机在记录,这要是将旗扬不好,给李念那小子照下来传于后世……
将旗帜绑好,一阵宏大庄严的乐声响起,仿佛有一卷煌煌诗篇在眼前展开,宏大、雄浑、铁血、坚毅、沧桑、巍峨,从古老而至,向未来走去,那是大秦的历史,从小到大,从弱至强,从为周王室养马的牧民到现在的天下之主。
伴随乐声,蒙毅将手中抓住的旗帜一角往上抛去,收卷的旗帜当空展开,飘扬而起,这让蒙毅大松口气,总算没出差错。
那是一面黑色的旗帜,其上有两个图腾,一为玄鸟,一为苍龙,同举而翔,飞于旗帜上。
秦人尚黑,以玄鸟为图腾,但今灭六国,一统天下,不好再纯以玄鸟为图,遂又于旗帜上再绘苍龙以代表天下。
玄鸟、苍龙不分上下,在旗上同飞,此意为大秦和天下不分割,大秦即天下,天下也即大秦。
听着那宏大雄浑的乐声,在场众人看着那面绘有玄鸟、苍龙的黑色旗帜迎着阳光缓缓升起,心中都生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莫名感受,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流动。
同在一面国旗下,同在一支国歌中,让这些人产生了对在大秦的身份认同,虽才萌芽,但有芽才可长成擎天大树。
也许未来大秦会灭,这面国旗会倒,这支国歌会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但其带给的身份认同会流传给这片土地的人们。
纵使后世不再有大秦,不再称秦人,来自天南地北、海内海外,但都是一家兄弟姐妹。
第150章 改官制,赏百官
看着在阳光下飘扬的国旗,嬴政忽有感而发,奋力道:“溥天之下,莫非秦土,率土之滨,莫非秦臣,愿大秦之歌颂于万邦,愿大秦之旗飘扬万疆!”
台下众人先一怔,尤其王绾、尉缭、冯劫、李斯等参与整个大典流程设计之人。
在设计里,没这句话啊!
可陛下已经说了,这些人反应也快,迅速跟着嬴政奋力念道:“愿大秦之歌颂于万邦,愿大秦之旗飘扬万疆!”
其他人也赶紧跟上,整齐的声音传响于整个大秦王宫,直到王宫之外。
王宫外有许多秦人在,今日是他们的大王称帝之日,专程跑到这观望,看能否等到什么。
听到从宫内传出的声音,众人跪了一地,虽不知王宫里发生了什么,但也跟着吟诵:“愿大秦之歌颂于万邦,愿大秦之旗飘扬万疆!”
而这吟诵声迅速传遍整个咸阳城,整座城都在喊。
听到从宫外传回的更大吟诵声,嬴政微微愕然,李念却在遗憾自己没法拍到咸阳此时的场景。
他其实很想出去王宫拍一拍王宫外的景象,看一看在始皇称帝大典时咸阳的人们在干什么,将他们也拍摄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世。
那些不是秦人,在咸阳的他国之人,听到这震天的喊声后,无不惊于秦王在秦人心中的威望。
咸阳,一座客舍房间,几名奇怪的“咸阳人”正待在房内,听到这喊声后,几人将窗户稍微开了一点向外看去。
见街上的秦人都跪于地上,激动地喊着那句话,几人不由神情沉重,其中一人小声道:“秦王如此得秦人信任,须尽快禀报单于,暂不可与秦王为敌。”
旁边一人道:“就算我们不和秦王为敌,秦王也未必放过我们……”
他们自认为很强,但面对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秦,也依旧感到沉甸甸的压力,不认为和秦开战有绝对胜利的把握。
所以在得知南边刚统一天下不久的秦王要称那什么皇帝后,单于便派了他们过来打听情况,看看那位秦王对他们是什么态度。
现在听到的这句话,那秦王的野心明显不小,怕是要与他们不利!
王宫,嬴政的称帝大典进行到下一步,也是许多大臣早就在等候的环节,他们之所以劝大王进一步成为皇帝,不就为了此时?
大王不进步,他们如何进步,他们不进步,荣华富贵从哪来?
嬴政道:“自今日起,将改九卿为诸省与诸部:诸省为御史省、内务省、国务省……”
嬴政最终还是采取了部分从李念那得来的王朝官制。
毕竟后世的官制的确有利于他集权,且能让权责更为明晰,但受限于大秦现今的情况,又不可能全盘修改,只能采取其中部分。
“诸部为吏部、兵部、税部、刑部、户部、工部、礼部、教部……”
“吏部掌官吏考核,升迁贬谪,兵部掌国之兵事,征发兵役,审核战功,刑部掌刑律,查天下违法犯律之事,教部掌教化,监学天下……”
“国务省掌国之政务,由王绾为首相,李斯、冯去疾为副相,掌户部、工部、刑部、礼部……”
“御史省掌谏言,审核政令及政令在天下间反馈,冯劫为主令,淳于越和赵高为副令,掌都察院、制舆台……”
“内务省掌王宫和宗室诸事,设采买司,设宗人府,公子婴为宗正。”
具体的官制十分复杂,由嬴政和众臣商议许久方才定下,那么多,哪是一时能讲清,嬴政自然只是讲了关键的部门和大臣。
众臣虽提前便已知晓官制将改,但并不知官职的具体官员。
“吏部、兵部由朕直辖,吏部左侍郎蒙恬,右侍郎王贲,兵部左侍郎王翦,右侍郎尉缭,教部李念为尚书,苏胥为左侍郎,户部尚书为……”
大多大臣都很高兴,虽然官制改了,但相比于以往,他们都升了官,可也有人不太满意,李斯便是其中之一。
他想的是成为大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顶替掉王绾,成为当朝丞相。
如今他虽也能称一声“丞相”,但前面却带了个“副”,有这字和没这字,天壤之别。
尽管比之于他身为廷尉时,权责看似更大,可终归非他所愿,不说还有一个冯去疾和他平起平坐,关键头上还顶着一个首相王绾。
赵高对此倒是未太在意,他深知自己现今的一切都源于嬴政,更在意的是嬴政的宠信。
王翦特意看了眼身边的蒙恬,陛下将他和王贲分别置于吏部和兵部,明显是不想让他和王贲同在兵部掌权,还在其中分别插了一个蒙恬和尉缭,让除了陛下外,无人可独掌两部。
但即使陛下不这么干,他也会主动提出,不怕君王猜忌,就怕君王不猜忌,那会更危险。
王绾倒无所谓,尽管相比之前的丞相,他的权力其实被削弱了,还削弱得最厉害,不仅将有些省和部不再置于他辖属内,更把李斯、冯去疾给塞进来,让他们三人彼此制衡,谁也甭想独揽大权。
这让王绾不由生出了一点想法,‘陛下此举似在防备谁?不像是防备我,冯去疾也不像……’
如果不是他们二人,那就只剩下一人原来的廷尉李斯!
只是陛下为何要防备李斯?
虽和李斯有些不对付,但王绾也承认李斯之才不逊于他,甚至犹有过之,绝对是他之后成为下一任丞相的最好人选。
且李斯这些年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为陛下和大秦尽力,君臣相得,为彰显对李斯的宠信,不顾年龄的差距,嫁女给李斯之子。
王绾都已经准备好在统一天下后,自己就退下丞相之位。
因为他和嬴政越来越意见不对付,反倒是李斯和嬴政能尿到一个壶里。
自己主动退下,还能在嬴政那留些情面,等嬴政出手,那就不体面了。
怎么看李斯都会取代他成为丞相,然而到现在他都还是丞相,嬴政不仅没有让他退下之意,反倒是李斯被死死按住,若他猜想为真,即使他退去,李斯也成为不了丞相。
王绾心中猜道:‘此中缘由怕和那李念有关!’
备注:本章里的官制修改,大大们看个乐呵就好,我一个人咋可能设计得出一个完整符合书里大秦的官制。
第151章 分封诸公子
李念成为那教部尚书,众臣倒并不怎么惊讶,此举明显是要让李念入朝堂,提前为其成为储君铺路。
讲完官制改革,对百官诸将进行封赏后,嬴政又宣布了一条政令:将天下划分为将近四十个郡。
此政令一出代表原本的六国之地在此刻全被纳入大秦的郡县制中。
这也属于早前便定好的事,众臣也并不惊讶,但接下来,嬴政便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只听他道:
“儒家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朕深以为然。”
“朕之诸子虽贵为大秦公子,然长于深宫内,未经世事,不知民间疾苦,如何能担大任?”
“为大秦计,为万民计,朕决定将诸子分于地方历练,知民事,察民情……”
除了早已知道嬴政决定的扶苏,其他大秦公子无不惊讶,随之而来的是兴奋、迷茫、忐忑、担忧。
好消息是父皇要将他们分封出去,他们可以出宫,亲自去治理地方,坏消息是没啥经验,不知道能否治理好。
且父皇为何要将他们分封出去,父皇不是一向最厌恶分封了吗?
如今好不容易才灭了六国,一统了天下,马上又将他们分封于地方?
看见在摆弄那奇物的李念,除扶苏外的众位公子生出两个想法:
一是父皇难道是为了给这个便宜兄弟铺路,让其顺利成为储君,接着再顺利登基,所以将他们全都赶走?
二则是父皇尚未定下储君的人选,分封他们于地方,是想让他们比试谁能将地方治理的好,从中择选出储君?
前者自不用多说,麻溜地滚去地方混吃等死,那大位不属于他们,不用再多想,可若是后者……
有志于皇位的众公子均兴奋起来,如果是后者,那他们就还有机会登上那个位子。
只是那个便宜兄弟的表现很怪,听到父皇要分封他们时,连点惊讶都没有,要么是对此不放心上,要么是蠢到不知发生了什么,要么是早已知晓……
可这位明显不蠢,刚有些兴奋的大秦诸位公子心又沉了下来,酸溜溜地想到:说不定父皇这条政令还是跟对方商议后定下的。
众臣也在惊讶,在这件事上,嬴政可没提前和他们打过招呼,属于突然袭击,尽管丞相王绾早提出过大秦如今掌控不了整个天下,最好是先抓核心地区,将偏远之地分封给诸位公子镇守的策略。
但嬴政一直没亲口确认过,众臣遂以为嬴政并不满意这个策略,不想采用,未想嬴政在今日突然扔出这颗大雷:原来陛下不是不采用,而是心中早有定计,只是不想让他们知道。
李斯眼中闪过恍然大悟的神色,觉得他想明白了,他在此次改制封官中没有顶掉王绾成为丞相,是因陛下要采用王绾之策,而他主张的却是不能分封,所以才刻意压他。
‘陛下,臣可以改,只要让臣登上丞相之位,臣也可以支持分封!’
李斯在心中叹息,终究是差了一着,偏偏他还不好站出来反对嬴政要施行的分封。
今日可是嬴政的称帝大典,跳出去反对,不是坏嬴政的兴致?
若真跳出去直言上谏,绝对会被嬴政记恨上,此后不仅再和丞相之位无缘,还有性命之危。
没看到平常朝堂上以敢于直谏出名的那些个大臣,在今日也沉稳安静,未尝多言。
淳于越等儒生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神色,他本想在今日过后,再上书劝谏嬴政施行分封,未想嬴政主动要分封诸位公子。
虽然嬴政肯定别有目的,但这总归是好事,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离他们所想的分封、复周礼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