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了此时,淳于越等儒生依旧抱着分封、施仁政、复周礼的治国想法。
因为周虽分春秋战国,虽导致诸国征战数百年,但国祚确实长,是他们所能看到的历史中最长的王朝,大秦不学周,还能向谁学?
至于周朝的崩坏,也不是分封、周礼和仁政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们不遵守周礼、君王不施仁政,礼崩乐坏,方才至此。
听到嬴政居然要分封诸位公子,一直平平静静、安分观礼,只在嬴政说设宗人府,任命公子婴为宗正时才有些许反应的大秦宗室,此时也不由生出一点期待:
嬴政可是出了名的厌恶分封,现在却能分封他的那些儿子,会不会也修改一下对宗室的限制?
这大秦可不只是嬴政和他诸位儿子的大秦,也是他们的大秦,他们有共同的祖先,相比于那些大臣,他们才是一家人啊。
既然都能分封诸位公子出去,让他们去治理地方,也未必不可能,别的且不说,身为大秦宗室,治理地方总比他人更能保证忠心!
被强邀观礼的齐王建等六国王公没多少想法,他们的国都亡了,人都被抓到了咸阳成为阶下囚,纵有想法又能如何?
最多只能在心里诅咒秦皇不得好死,其现在分封诸位公子,秦也会走上周的老路,那些公子迟早也会和他们一个下场。
刘季、萧何等聪明人自是不难看出嬴政这是为解决大秦如今无法完全掌控天下,才逼不得已而采取的过渡政策,等大秦积蓄起足够的力量,迟早还是会废除分封。
嬴政也不理会下方这些人怎么想怎么看,继续道:“封公子高为琅琊王,领琅琊郡、齐郡、钜鹿郡,封公子将闾为长沙王,领长沙郡、赣郡……”
赣郡是原本大秦历史中没有的一个郡,是从九江郡中划分出了一部分所成,目的是因要分封于诸公子至地方,嬴政不想让其等所掌握的地方太大而为之。
听着嬴政分封的地方,原先不明白的人也逐渐回过味来,陛下的确是要让诸位公子到地方上历练啊,看这分封的都是些什么地方?
全是离咸阳极远之处,位于如今的大秦边边角角。
这是要让诸位公子镇守大秦偏远之地!
第152章 宗室改革,赐婚李念
之所以不给齐、楚、燕等王号,反而给了琅琊王、长沙王、九江王这样的王号,也是嬴政故意为之。
是他如今虽捏着鼻子忍下了不得不进行分封,但对分封仍存有厌恶反感的体现。
好不容易才灭了六国,现在又分封出齐王、楚王……
那不妥妥抽自己脸?
且也是向众臣和诸位公子表明他的意思,尔等虽被朕分封,但要记住朕不希望再出现六国之王。
听嬴政分封完,众人敏锐地发现有三人未得分封:其一是那李念;其二是公子扶苏;其三是公子胡亥。
公子胡亥年幼不封,还可理解,但公子扶苏和李念都未被分封,却令众人感到奇怪。
在他们看来,大秦的诸位公子中,唯有这两位最有可能为陛下看重,将立为储君,可储君只能有一个,也即其中一人当被分封出去。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李念和公子扶苏都没被分封出去。
莫非陛下同时中意的这两位,才将他们一起留在咸阳,使他们竞争?
再看这两位当事人,公子扶苏一脸平静,那李念还拿着那奇物在摆弄,似对陛下分封诸位公子却未封他们毫不在意。
这令众人更加奇怪,这两位咋不急啊?
这时,嬴政又抛下一条政令:“从今日起,凡我大秦宗室,除参军获功可入宗籍外,亦可依治理地方之功入宗籍,然凡出身宗室之人,皆需从县乡做起……”
这是嬴政对宗室的改革,过往对宗室限制太严,致使大秦宗室毫无存在感。
嬴政考虑到李念讲说的历史上,胡亥上位后,同赵高胡作非为,秦室无人可阻,胡亥也就罢了,关键是陈胜吴广反叛后,天下皆反,除了一个章邯,秦室竟无人可力挽狂澜。
这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大秦宗室太过势弱!
尽管宗室弱,可使坐在君王位子上的这脉王权更稳固,但失去宗室的力量支持,王权也更易受大臣和其他方面的威胁。
虽说宗室强大后也会威胁到王权,甚至比大臣和叛军的威胁来得更厉害,可大家终归同一个祖先,即使被宗室之人抢去了王位,那也是肉烂在锅里,不至于被人连锅都给砸了。
嬴政左思右想,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改革对宗室的政策,让宗室具有一定的力量,不能像现在这样毫无存在感,被人打到咸阳,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引颈就戮,生死看他人。
虽然他现在已经将项氏一族提前铲除,但谁能保证日后还会不会出现一个陈羽、王羽?
在同李念商议过后,嬴政定下了今日的宗室改革政策:放松对宗室的限制,不仅可做官,还允许宗室经商、种地、做工……
但嬴政同时也剔除了宗室入宗籍后的许多优待。
这实际是变相使入宗籍不再那么有吸引力,让大秦宗室能放下身段,去更多地方、更多行业,逐渐平民化。
如今的大秦宗室成员虽不说人人都有国士之才,但几乎都读书识字,仅此一点就比当今天下九成九的人都强。
现在大秦缺乏官吏,可因大秦对宗室的限制,这些读书识字的宗室却几乎没用,属实为一种浪费,不如拓宽些渠道,让其等能为大秦和天下贡献一份力。
嬴政也想好了,与其将他们限制到死无所作为,不如将他们放到地方去做官,做得好一样可封侯拜相,入朝为重臣。
听到嬴政的宗室改革政策后,众臣皆是一惊,心头沉重,有大臣当即便想出列力陈其中利害:
陛下糊涂啊,怎可放松对宗室的限制?
万万不可使其等归于朝堂!
有的大臣是真心为大秦和嬴政考虑,觉得宗室回归弊大于利,但也有大臣是为自己的权力考虑。
朝堂上的权力就这么多,宗室回归掌权,岂不等于要夺走他们手中的权力?
只是想到今日是陛下称帝大典,想劝谏的大臣也缩了回来。
今日不是个好谏言之日。
诸多大臣暗戳戳想到:陛下必然早已定下此策,只是和先前分封诸位公子之策一样隐而不发,专于今日宣告,为的便是让他们无法谏言,让事成定局。
与心情沉重,不甘不愿的众臣们不同,一直没太大动静的大秦宗室们此刻都欢喜起来,赶紧跪下谢恩:“谢陛下恩典!”
解了他们身上的捆绑,他们终于可以做些事了,虽然做官要从县乡做起,但总比窝在咸阳一事无成,一辈子混吃等死要好。
他们总算是等到了,陛下终究还是明白了他们才是一家人,治理天下离不开他们。
那些大臣再有才能又如何,能保证忠心吗?
嬴政安抚了几句激动的大秦宗室,又道:“朕今日喜事颇多,然有一件却仍须提。李念,想必诸位皆已识得?”
李念一脸茫然,我就是个快乐的摄像师,始皇突然提我做甚?
其他人听嬴政提到李念,全认真起来,心中猜测:陛下突然提及这李念,莫不是要将储君人选定下?
这般一想,诸大秦公子、大秦众臣、大秦宗室……都不由屏住呼吸。
今天不仅是大王的称帝日,也是大秦下一任君王定下之日?
唯有与嬴政其他妃嫔女儿站于一处的少女双颊微红,她知晓父皇大概是要说她的婚事,要将她嫁给李念,只是看那人反应,似乎并不知晓自己将为他的妻。
嬴政又道:“李念,虽年轻,却为朕之大才,其才其能,诸位均已见过,古之未有,当世无双。”
“李念!”
嬴政喊了一声,虽不知始皇究竟想干嘛,但李念还是恭恭敬敬行礼道:“臣在!”
许多人都敏锐注意到李念用的是“臣”,而非“儿臣”。
难道这李念并非和他们所想那样是陛下之子?
嬴政接下的话佐证了他们的猜测,没拐弯抹角,始皇非常直接道:“朕欲赐婚于你,将朕的女儿舜英嫁给你,你可愿意?”
听到这话,众人先有所恍然,随即又一惊,这李念还真不是陛下之子啊,可也太受陛下宠信了,虽为臣,却着公子之服,如今还要将女儿嫁他……
第153章 吕雉嫁与公子高
始皇在称帝之日宣布赐婚于他,看似在问他愿不愿意,但他能回答不愿?
何况这件事对他有好处!
这明显是始皇在体现对他的信任:看,朕将女儿嫁给你,以后就是一家人,你小子不用再每天疑神疑鬼,总觉得朕要害你,安心给朕办事,好处大大的有。
李念当即恭敬谢恩道:“谢陛下恩典,臣愿意!”
原先只在心里想始皇是他在这时代的靠山爸爸,可现在靠山爸爸要变成真爸了。
李念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尽管是老丈人,但老丈人就不是爸了?
只是,始皇要嫁给他的那位公主叫什么,舜英?
没听说过这个公主名,不是那位知名的阳滋公主?
李念在脑海中的搜索引擎一搜,发现这“舜英”一词居然出自于《诗经》,形容女子长得像木槿花一样漂亮。
他想起方才拍照,朝向始皇众妃嫔女儿时,其中有名少女看见他后,红着脸低下头。
不会就是她吧?
那时还以为少女是见男子看向她而害羞,还曾想好青涩的少女,这个年龄在后世也才上初中,在大秦却已可嫁人,未想少女要嫁的竟是自己。
李念话落,赵高率先出列恭贺道:“臣为陛下贺,为大秦贺,陛下今日称帝本已是千古未有之盛事,又得此佳婿,喜上加喜,盛上添盛,定能使大秦国祚无穷,万世不朽!”
要不说当奸佞也得要本事,就赵高这眼力劲、这反应速度,一般人拍马也不及,就算靠阿谀奉承、拍马屁上位,那也得能抓时机、拍得够准、拍得够快!
赵高这波恭贺还真让嬴政颇为高兴,其他人也反应过来,出声向嬴政恭贺。
可惜他们已晚了一步,像拍马屁这种活,第一个拍和之后再拍,完全不同。
赵高主动出列恭贺,不仅是为奉承讨好嬴政,也是在向李念示好:这位虽已被证实不为陛下之子,但就其受陛下宠信的程度,今后必为大秦顶尖的权贵,不与之交好,莫非还要与其为敌?
李念看向赵高,见其对自己友好微笑,也以笑回之。
伸手不打笑脸人,且人刚恭贺过自己,也不好冷脸对人,尽管赵高要是知道他给始皇说的那些事后,肯定巴不得赶紧弄死他。
李斯在知晓李念不是公子后,心中的担忧去了大半,既然不是有可能成为储君的公子,跟他一样是陛下之臣,还担心那么多作甚?
能与之交好则交好,不能那就设法除去。
想除掉一个受陛下信任的宠臣,可比除掉一个将为储君的公子简单多了!
王绾、冯劫、尉缭、淳于越等对李念无多少想法,只是更好奇李念的来历,这等年轻的俊杰,陛下是从哪弄来的?
站在父兄身后的吕雉看了前方的父兄一眼:她这父兄连别人的情况都没打听清楚,就想着她或许要嫁给对方……
感受到吕雉的目光,吕雉父兄脸上闪过些许尴尬,原以为这位是大秦公子,还是最有可能成为储君的公子,未想竟不是,只是一受陛下宠信之臣。
刘季此时生出一些别样的念头:秦皇身边疑似有知晓他们之人,向秦皇告知了他们的消息,才使秦皇邀他们入咸阳,但至今也未见到那人,也许……不是没见到,而是那人就是这李念!
但若是这李念,其如此年轻,他也不记得认识此人,那其又从何处得知于他和萧何等众?
得知李念并非真正的公子后,最高兴的当属大秦诸公子,此人不是他们的便宜兄弟,那他们就少了一个强大的皇位竞争对手。
未高兴太久,诸公子看到神情中有些惊讶,随即又若有所思的扶苏,心再次沉了下来,少了那个便宜兄弟,但他们的长兄扶苏还在啊!
除了扶苏和胡亥,他们所有人都被父皇分封了出去,胡亥年纪还小,且颇受父皇宠爱,尚不分封可以理解,但长兄扶苏为何不分封?
只有唯一的一个解释,他们的那位父皇更中意于长兄扶苏,想让其成为储君,所以才不将之分封,而将他们分封出去,既是让他们为大秦镇守四方,也是为扶苏扫清阻碍。
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越大,然事未定,便有改变的可能,而想要扭转父皇的心意,他们不仅要在分封后的地方上做出政绩,还须得朝中有人支持……
诸位大秦公子的目光又落到了李念身上,从某方面来讲,这位还是他们的便宜兄弟,只不过从同父异母的兄弟变成了妹婿,别拿妹婿就不当兄弟!
以父皇现今展现出的对这位妹婿的宠信,其之言在父皇面前必相当有份量,若能得这位妹婿支持,定能更近储君之位一步。
嬴政给李念赐完婚,笑道:“今日既是‘喜上加喜,盛上添盛’,不若再添一喜,朕闻单父有吕氏女,容颜出色,品质端庄,朕之子公子高虽无大才,却重情义,正好相配。吕公可愿将女嫁与吾子?”
嬴政看向吕雉一家方向,目光落在吕家人身上。
听到这话,一直想将女儿嫁个贵人的吕公哪能不愿,即刻激动地领着全家谢恩:“民愿,只是小女出身卑鄙,恐不配公子!”
嬴政略有深意道:“出身可定一时,却难定一世,朕观吕氏女品质出色,天下少有与之能比者,如何不配吾子?快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