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78节

  常朝于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举行,召见文武官员奏对天下大事,颁布能影响天下的政令。

  当然,若遇紧急事务,无须再遵守这套规矩,皇帝随时有权召集众臣议事,决定天下政令。

  按这套制度,昨日才该是大朝举行之日,可由于昨日又是称帝大典,使得延后到了今天才作为始皇称帝后第一次大朝。

  朝会正式开始,先由公子扶苏带领大秦诸公子和宗室向嬴政朝拜,再由王绾领头带群臣参拜,其实到此,称帝大典才算正式结束。

  因为昨天是称帝大典,虽也是皇帝,但实则今日才是嬴政作为大秦皇帝,行使皇帝统御天下之权的首日。

  朝拜结束,李念随其他大臣落座,对他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秦朝会,挺新奇,这可是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一个帝国的最高级别会议。

  按照定下的大朝规矩,今日本不需要商议政事,该群臣朝拜皇帝,皇帝赐赏、赐宴,和群臣、万民同乐。

  可因称帝大典耽搁了好几日,且昨天已庆贺过,遂使今日不仅成了大秦第一个大朝,也成了大秦第一个常朝,而常朝则是要商议政事,决策天下政务。

  相较原本的历史,始皇称帝改制的时间晚了两个月,但还是太仓促,许多事准备并不算充分,始皇和大秦众臣还要对一些未完之事查漏补缺,进行校正。

  如此时,以王翦、尉缭为首的兵部要员正在向始皇汇奏对秦军的改革之法,包括但不限于秦军的军制修改,军功计算修改,现在的兵役制度修改,要划分多少军区,须得在每个地方驻防多少军……

  秦的原来兵役制度是强制征兵制,年龄达到十七岁的青年男子,便会自动成为秦军预备役。

  十七岁时先服“更卒”役,每年一个月,任务就是到本地郡县修路、筑城墙、运输物资。

  二十岁后开始服“正卒”役,为期两年,第一年在本郡服兵役,参与军事训练,一般郡县地方上的部队便是此类军士组成。

  第二年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兵种,接受国家征调当一年卫士或戍卒,或在郡县,也可能会到京都或边疆。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仅青壮男子可为兵,若有需要,就算女子和尚未成年的稚子也可为兵。

  后世有人说秦时的女子地位高,确实还不错,但也得看秦时的女子付出了什么。

  男人被征去了战场,她们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且有时还得上战场和男子一般作战,能不给高一点的地位?

  这种模式对要一统天下前的大秦很有利,毕竟全民皆可为兵,军队不够了,随时能拉起一支,但对整个天下就不再那么有用,须得进行修改。

  大秦已不再是那个七国之一的秦国,须得考虑的也不再是如何征服六国,统一天下,而是要如何治理好天下,且六国各地的情况和昔日的秦国不同,更得多加考虑。

  听完王翦、尉缭等人发言,嬴政看向李念,问道:“李念,你有何看法?”

  见嬴政询问李念,许多大臣的目光都落于其身,尤其如尉缭等对李念极感兴趣的人。

  尉缭本就想和李念聊一聊,可一直逮不到机会,如今倒可看看此人能说出什么言论。

  李念起身道:“臣以为王尚书、尉侍郎所言甚善,但臣以为可在其中再添加一些事物。”

  嬴政道:“说!”

  李念又道:“臣以为可将读书识字也作为一种功传于军中,如哪位将领手下兵卒识字更多,可为其记功,如某位兵卒能识更多字,也为其记功。”

  其实让士兵读书识字在古时也有,并不像现代人潜意识的印象中,古代将军可能识字,可底层军官通常跟识字不沾边,在出土的汉简中便曾有过记录。

  据李念所知,大秦军中并不禁止识字,但不禁止不等于会提倡鼓励,大多数秦卒还是不识字。

  听到李念这话,王翦饶有兴趣道:“你之意是鼓励军将让手下兵卒读书识字?”

  其他些大臣也有不同想法,李斯想的是兵卒识什么字,老老实实听指挥打仗就好了,识字知理后反不容易听话。

  淳于越脸露欣喜,虽听苏胥说这个李念不太待见他们儒家,但其肯谏言让兵卒识字,这却符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

  李念点头道:“正是!”

  王翦又故意问道:“若兵卒人人皆识字,那还会听从将领命令,令行禁止?且兵卒识字懂兵法,其等若也想当将军,又如何?”

  李念答道:“兵卒识字和听将领命令并不冲突,反而读书识字后,能更知晓为何而战,为何要战,战有何得,使更不畏生死,更听从命令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嬴政已经想到李念所说的“启民智,开教育”,这是也要在兵卒中施行啊。

  尉缭问:“可要如何使士卒知晓为何而战,为何要战?”

  对李念这番话,尉缭有些欣赏,因为李念讲的也符合他的思想。

第159章 臣以为可建军校

  李念道:“自是从士卒能学的东西入手,使兵卒读书识字,非是让其任何书皆读,任何书皆学,而是要让士卒知君、知国、知家。”

  “知这片土地生养了他们,知家人需他们保护,让他们明白他们征战不仅是为君王而战、为国而战,也是为他们自己和家人而战。”

  “若国破则家不存,他们的父母兄弟将遭敌屠戮,妻女姐妹将受敌凌辱,他们征战保国也是在卫家,保护父母兄弟、保护妻女姐妹。”

  “除此,臣以为还要对士卒给予适量优待和荣誉,以助长其荣誉之感,使更多人愿意入伍,大秦能得一统天下,秦卒功不可没。”

  以大秦现今的生产力,想要对士卒多优待不好执行,但若是荣誉上的倒不难办。

  “臣提议可建士卒纪念碑,将阵亡或有功秦卒之名刻于其上,定下一年中某日礼祭,甚至可将大功之卒录于史册,使天下能记其等之功,传于后世。”

  回答完尉缭的问题,李念继续回答王翦之问。

  “至于王尚书问‘兵卒识字懂兵法,其等若也想当将军,又如何?’,在我家乡西边有人说过一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若兵卒有才能为将帅,那是陛下之幸、大秦之幸,让其当将军又如何?”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虽不知这李念的家乡在何处,说这话的人是谁,但许多大臣都在心中重复了一遍这句话,这话还真适合大秦。

  因为大秦的军功爵制本就是鼓励士卒杀敌,凭借军功可以获得爵位,晋升为将领。

  王翦点头笑道:“此言正合我大秦!”

  李念又道:“这其实也是臣要向陛下讲说的第二件事,臣提议设军校,为我大秦培养将帅之才。军功爵制虽也能选拔出优秀将领,然在无战事时,纵使天纵帅才也难显现。”

  嬴政这时也想到了一事,秦二世时,陈胜军要打到咸阳了,不仅没兵,还没将,最终让章邯领着一群刑徒出战。

  章邯那时可是少府卿,不属于正规的秦将,尽管章邯领兵打仗颇为不错,还成为了秦末名将,但这表示大秦那时将帅之凋零。

  王翦王贲告老还乡,蒙恬蒙毅接连被杀,大秦就剩下章邯、王离等人支撑……

  想到章邯,嬴政心里一阵古怪生出,不知章邯的试点试验还能搞成什么样?

  反正他现在不太看好,因为大秦如今变化太大,绝对会影响到章邯的试点。

  将章邯之事从心中踢出,嬴政又思考起李念所说的立军校,若立军校,平时便培养出一批将帅作为储备。

  虽说这些人没经过战争的真正洗礼,和真正的将帅有差距,但总比敌人打到了城外,无将可用要好。

  王翦、蒙恬等诸多秦将的目光落在李念身上,但这次不全是好意。

  因为李念提出的军校谏言一旦被陛下采纳,那他们的后辈就将失去很大的优势,李念可谓在挖他们后辈的前路。

  他们的子侄本可凭借他们的功绩以及家传兵法,很轻松便成为秦将,获得高升。

  毕竟大多数人都不识字不知兵法,陛下没得其他人选。

  可陛下若是采用了李念之言,建了那什子军校,让更多人去那军校读书识字,学兵法,培养为将帅之才,陛下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即意味着他们的子侄没了优势,且同这么多人竞争,他们的子侄未必还能从中脱颖而出。

  李念似没注意到这些目光,继续道:“军校立后,陛下为校长,可让诸位将军和大秦老卒入校教授兵法、如何侦察敌情、如何勘察地形、如何辨认舆图等。”

  嬴政看了眼李念,将目光落到以王翦为首的众秦将身上,问道:“老将军如何看这军校?”

  见嬴政目光落来,王翦怎不知嬴政已经在心里采纳了李念的谏言,现在问他,只是让他领个头,代表诸秦将说一声“我们也同意这谏言”。

  王翦道:“臣以为李尚书之言颇善,建那军校,对大秦颇有利!臣虽年老,却愿再为陛下尽一份力,愿在军校教授兵法。”

  听到王翦话后,不少秦将颇不满意,可功劳最高、资格最老的王翦都这么说了,且陛下明摆着是要听那李念的,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王翦还真能下血本,主动到军校去教授兵法。

  一般而言,像王翦这等将领的兵法都是家传绝学,只传给家中最亲近的子侄。

  那并不只是单单的带兵理念、排兵布阵之法,还包括安营扎寨、辨别方向、寻找敌军弱点、寻找水源、安排后勤物资等诸多详实有用的战场经验,可不是几句“兵者,诡道也”。

  那根本是一部王翦带兵作战经验总结百科全书,可这等百科全书就被王翦这么直接交出去了。

  其他秦将还在思索,又有一声音传来:“臣蒙恬也愿在军校教授兵法!”

  蒙恬成为第二个支持李念建军校谏言的秦将。

  这时,其他秦将才反应过来,他们阻止不了这件事,何不参与其中?

  可惜首位被王翦得了去,次位又被蒙恬抢了,他们如今再发声支持,也已经晚了。

  见众秦将都发声支持,嬴政道:“既然诸位皆无异议,那此事便这般定下。李念,既然是你提出,此事便由你来定,由老将军、尉卿从旁相辅。”

  明明是那什么教部尚书,却偏偏能插手兵部的事,众人也看出来了,这李念是真得大王宠信,不仅能跨部门提意见,还能跨部门干事。

  听到这话,尉缭眼底有光一亮,他正想找机会和李念多聊聊,这机会不就来了?虽说是让他去辅佐李念,但那有什么关系?

  王翦对李念也很好奇,并未拒绝,也答应下来。

  见三人领命,嬴政又道:“可还有你认为要添加之事?”

  李念点头道:“臣以为可赐予秦卒姓氏……”

  说到这,李念萌生出了一个想法,在脑中快速思索了一下,觉得这想法或许可行,遂改了说法道:“臣以为陛下可定姓立氏,赐予天下万民姓!”

第160章 赐姓于民

  大秦民众许多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这点,李念是知道的,可并没想到可以让嬴政赐姓于天下万民。

  他虽脑中有搜索引擎可搜索后世资料,但终究只是一个普通现代人,有许多可在大秦施行去做的事压根儿没想到,想到的也未必周全。

  今日若不是想到可给那些秦卒赐姓,他也不会联想到此时的诸多民众没有姓,其实可以给他们也一起赐姓的。

  李念这话一出,立即有大臣反驳道:“李尚书此言不可,姓氏为礼也,岂可轻授于民?”

  看了这名大臣一眼,李念哪不懂其意。

  在这时,姓氏一般只有贵族才有,代表了他们祖上的辉煌荣耀,更体现他们的尊贵,若民众也有了姓氏,那还怎么体现?

  不过,李念并未反驳,他又不是过来这些古人勾心斗角的,始皇也不会让他浪费时间在这上面。

  果不其然,嬴政对那名大臣发言根本不予理会,直接对李念道:“说与朕听听!”

  这一幕让众臣再次一惊,这个李念在陛下心中的份量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更重,得亏他不是公子,否则其他公子没有谁能与之相争。

  李念整理了下思绪,道:“如今天下,众多民众只有名字,而无姓氏,从治理天下而言,颇为不便。”

  “因无姓氏,民众取名时又颇为随意,如取名为‘喜’,录入卷宗后,字数若多,如何好从中找出这位‘喜’?”

  “不仅如此,若有事需找‘喜’之亲朋,其亲朋也如其一般取名,如何好找?如何知晓其等关系?”

  “此等情况,尤其会发生于登录户籍之时,既不便于查找,也不便于管理。如能赐‘喜’姓氏,使其子其父均为同一姓,譬如使之姓‘陈’,和其名‘喜’为一起为陈喜,再找之时,岂不方便?”

  “其父其子也与之同为‘陈’,不仅于登录户籍时更方便,且一观便知其等之间关系。”

  这话听得许多大臣点头,特别是王绾、李斯、冯劫等国务省官员。

  这办法听起来确实挺不错,不管是以后征收税赋,还是征服徭役,都能方便许多。

  甚至几人想的比李念说的还要更为全面,而有这么多好处,付出的不过是给民众定姓立氏罢了。

  且这对陛下也是一件好事,赐姓于天下万民,必会再增陛下于天下间的声望。

  王绾当即起身奏道:“陛下,臣以为李尚书之策颇为可行,臣曾看过各地籍册,发现不出数代,其中所入册之民便会混乱,于赋税徭役皆为不便。”

  “臣尝思解决之法未得,今日闻李尚书之策,此法若行,定可减少此中混乱,确实于国有利。且今时之天下,正好再造户册,万民若闻陛下欲为其等定姓立氏,必当感陛下大恩!”

  确实,天下才刚完成一统,大秦的户籍制度还没开始在所有六国之地施行,若真要为天下万民定姓立氏,正好趁这个机会一并完成。

  尽管不太喜欢李念那让士卒也读书识字的谏言,但对于这样可以让天下百姓更便于治理的办法,李斯也赞同道:“臣亦认为李尚书之策可行。”

首节上一节78/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