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笑着回道:“不仅是无须着厚衣,甚至连衣服都不用多穿,仅需能挡遮私密之处即可。”
胡亥似乎没想到李念会回答他,一愣后,笑着又问道:“那岂不是很省布料?”
胡亥的话让李念也顿了下,细细一想,从某种意义上还真是如此,这小子也是个人才,能想到天气热,穿的少,省布料。
李念道:“公子所言甚是,的确很省布料,那里的人也和我等外貌不同,他们的肤色相较我等更黑更深,身体裸露在外的肌肤如墨一般,嘴唇也更厚,一观便知非我族之人。”
如墨一般黝黑的肌肤,还长着更厚的嘴唇,还穿着很少的衣服,一听便知估计不怎么好看。
“当然,并非是所有合洲人都是如此,其中也有少许肤色较浅者,但就整体来说,大多数合洲人皆有以上特征。”
“合洲的地势整体较平坦,大致以这条线为界,东南半部较高,西北半部较低,山脉多位于南北两边的沿海地带。在合洲东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且世界最大的沙漠和最长的河也位于合洲。”
对最大的裂谷、最大的沙漠,众人没太多想法,可没想到最长的河也在那。
今日之前,他们还曾以为许多事都是大秦天下第一,如今却知根本不是如此。
疆域不是最大,河不是最长,矿不是最丰富,密林不是世界最盛,山可能也不是最高……
众人猜的没错,还真不是,因为此时的珠峰在西域,根本不属于大秦。
李念道:“先说这些几个国家吧,单从文明发展而论,其等并不完全逊于大秦,尤其这个托勒密,托勒密其实是其王朝之称,如我们称呼的夏、商、周,实则可将之称为埃及。”
“埃及之文明发源悠久,三千多年以前,便有君王于此建国。”
没想到在三千年,外域也有国家建立了,众人开始在心中默算三千多年前,相当于他们所知的哪个朝代。
李念继续道:“托勒密并非是合洲当地人所建起的王国,而是柱洲人托勒密建立的王朝,至于为何会是一个外洲人在合洲建国,日后有空再说。”
“且说这托勒密已历三朝,王国稳固,但以我观之,如今那托勒密储君不似有人君之相,其若登位,必当为一昏君,荒淫无度,沉迷享乐,将是托勒密衰败之始。”
在李念说出这番话后,嬴政特意看了他一眼,这小子仿佛认识那托勒密四世一般,用预测的口气来说这些……
要是日后传回的消息佐证了其言为真,众臣定会惊讶这小子预测的准,孰不知这本就是这小子知晓的历史。
但他也明白李念为何要如此做,这也是他和李念事前商议好的,李念不可能一辈子不显于人前,那么其所言所行必定有一个正确适当的来历,总不能直接告诉众人他来自后世,知晓历史吧?
嬴政并不想太多人知晓李念真正的来历,所以就要给李念编织一个特别的出身和经历。
李念继续道:“埃及的君主一般不称王,而称为‘法老’,他们的文明在医术、天文、算学、历法、建筑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当然,若比于武力,再来六个埃及,也不会是大秦对手。”
听到这,众臣都脸带笑意,大秦确实武德充沛。
刚完成了吞灭六国伟业的众臣对大秦的武力有着绝对的自信,就算那埃及在其他方面不逊大秦又如何,其武力能同大秦相比?
“埃及现今的法老源于柱洲,这使得他们并不信任埃及当地人,在托勒密一世时,最初的士卒主要为同样来自柱洲的希腊人,可到了现在,希腊裔士卒逐渐不足,法老只能把当地人也纳入兵源。然这些埃及当地人组成的军队忠诚不足,经常发动叛乱。”
嬴政评价道:“以外来之身而临一国,人手不足,又不信于当地之人,当有此相。”
他由埃及想到了大秦,虽说大秦和六国本质都是华夏一家,可六国之人不会这么想啊,也会认为大秦是外来之国。
如果没有李念突然掉到王宫给他提的那些意见,他的大秦也会走上不被六国之民信任的路。
众臣则在思考要怎么对付这埃及了,既然埃及的那什子法老是外来者,信任的心腹也是外来者,统治的却是当地人,何不挑拨加深两者之间的矛盾,大秦从中得利?
简要讲说完托勒密王朝,李念又讲起迦太基:“据闻,此国已立有近六百年,此国之制颇为特别……”
说到这,李念特意强调了一声“特别”。
因为迦太基没有君王,而是和罗马一样设立了元老院,并设了公民大会,百人议会,由贵族元老掌权。
第166章 嬴政的野心,无君之国
李念今日讲的大秦外的世界,嬴政当然先于众臣知道,自然明白李念说的“特别”是何意。
此国无君王,而由那元老院掌权,众臣得知后,是否会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心思,影响到他的统治。
李念在和嬴政上报时,嬴政便曾在想是否要与大臣讲说这些,一番思索权衡后,嬴政决定还是说吧。
这种事想封锁隐瞒自是能封锁隐瞒得住,可前提是大秦不再想向外,不再想着扬威于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
因为若想扬威于外,使万国来朝,万邦臣服,那就得让众臣知晓大秦之外的异邦是个什么情况。
今日能让李念不说这迦太基,可李念提到那罗马之时,还能继续让其不说吗?
当然还能,可当大秦日后碰到这些国家时,又怎么办?早晚不还得知晓这些国家的无君王之制?
除非让大秦闭关锁国,就宥于这方天地,不再和外界接触,在这片土地上只跟周围几个国家玩,或者干脆自己玩自己的。
然而,就算堵得了一时,却堵不住一世,让今日之大秦不知晓外边世界之大,只会害到未来的大秦子民。
因为外边的世界不会因大秦捂住眼睛,塞住耳朵就不会变化,大秦如今是领先于整个外界,可等百年后呢,几百年后呢?
当然,百年后、几百年后的未来太遥远,他是会考虑一些长远的问题,但更多还是考虑当下的统治。
最终,是大秦成为日不落帝国、他成为世界之皇的巨大野心让嬴政下了告诉的决定。
而要达成他这个前所未有的巨大野心,必须得靠众臣相助,必定要和大秦外的国邦打交道。
想让君王做某件事,跟他们谈家国大义有时是行不通的,须得让他们知晓这些东西对自己有利,能实现他们的野心。
嬴政现在的野心便是从吞灭六国、一统天下进化成了实现大秦日不落、他成为世界之皇。
其实,嬴政在灭六国后变成“无聊”之人,对天下的统御治理不像灭六国前那么英明智慧,李念觉得也有嬴政失去了目标的原因。
毕竟他已经灭六国、统一天下,达成了前无古人的成就,那还有什么目标可追求的?
没有了再能令他产生动力的目标,他就只好转为建建宫殿、修修陵墓、求个仙儿、到处巡游巡游。
某不知名的千古半帝好像也是如此,前半生多英明神武,大唐在其手中达到了盛世,后半生便急转直下,简直判若两人。
那位大概也和称皇帝后的嬴政生出了一样的想法,朕之功已极于世,无可再高,当适时享乐也。
对告知众臣外邦异于大秦的制度后,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会影响到大秦的万世基业。
嬴政认真思索过,肯定会有影响,但在他活着在世时应当影响不大,至于对大秦宗室和基业的影响。
自从听了李念说大秦二世而亡及那首朝代歌后,嬴政便明白了一件事:使大秦帝业万世永存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大秦的帝业终归会走向覆灭。
与其让大秦困于神州而灭,不如将大秦的种子播撒到整个世界,比如将诸公子分封于海外建国,哪怕在神州的大秦主宗亡了,失去了权力,这些分封于海外的大秦诸国或许还能屹立。
且大秦宗室于整个世界开枝散叶,就算封于海外的大秦诸国也覆灭了,可属于大秦宗室的血脉绝对能延续下来,不会被灭绝。
在这些考虑下,及日不落帝国、世界之皇的巨大诱惑下,嬴政做出了告知的决定。
这其实是个选择题:嬴政选择的是更有利于他的方面,而非利于大秦后来的君王和宗室,但他也以海外分封进行了补偿。
嬴政道:“无妨,卿且讲便是!”
见得嬴政和李念之间的对话,众臣也更为好奇,究竟那迦太基国有何特别之处,能让陛下和这位这般对话。
得到嬴政的同意后,李念方才道:“那迦太基国特别之处在于无有君王,有两名称为‘苏菲特’的最高行政者,两位苏菲特每年通过选举产生,但没有兵权,主要由贵族掌权。”
“迦太基与罗马一样,设有元老院,由三百人组成,元老院拥有立法权和决策权,成员只要不死,终身担任,并设有公民大会、百人会议,负责监察和作出审判。”
什么贵族,就是门阀,但门阀政治这东西,在后世现代社会也有。
听到这番话,在殿内的大秦诸公子和众臣皆惊,什么,这个鸟国家居然没有君王,国家的主要权力掌握在一群大臣手中?
虽有两个君王一样的最高行政者,但这两人还要经过选举产生,那算个鸟的君王。
这带给众臣极大的震撼,比先前什么金矿、银矿、最长的河都更具冲击力,要不是李念这番话得到了嬴政同意,有大臣甚至都想拍案而起,斥责李念是何居心,在此妖言惑众。
再细细一想,众臣更惊讶,在这种无君王制度下,此国竟能屹立六百年不倒……
受冲击最大的是淳于越,他们儒家大多人推崇周礼,信奉孔子那套,认为周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王朝范本,因为周国祚长,足有七百多年,将近八百年。
可现在从这李尚书嘴中蹦出个迦太基,其国祚虽不如周长,却也已有六百年,岂不是说不用他们儒家那套东西,以其他方式治国也能国祚绵长?这如何可能?
淳于越当即一连三问:“此国可为君子之国?那三百治此国之元老皆为君子乎?可施仁政乎?”
他迫切地想从李念这知道答案,因为迦太基国的存在可能会动摇他们儒家学说,但如果这迦太基国施行的是仁政、君子之治,那又不一样,反而可以之佐证他们儒家那套治国理念的正确。
在淳于越饱含期待的目光中,李念摇头道:“此国非君子之国,此国元老亦非君子,其等也非施仁政。”
得李念回复后,淳于越道:“李尚书从何而知此国,可曾到过?”
这是从李念的消息来源直接怀疑。
第167章
听到淳于越的这个问题,其他大臣也打起来十二分精神,认真等候李念回答,因为此问涉及这个神秘李念的来历。
在这时代,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当然是装神弄鬼,说自己遇到过仙人或异人,得其所授而知。
但李念不太喜欢这些,且这问题其实并不需要给众臣回答得太详细,众臣又不是嬴政。
根据他和嬴政之前的决定,李念回道:“在归于大秦之前,李某曾见过一些不同于大秦之景,耳闻过许多奇闻轶事。这迦太基国,李某未曾到过,却听闻过其。”
这是真话,可落在众人耳中却成了:李念是秦人,但以往并不生活在大秦,而在大秦之外,所以他才知晓这么多奇异之事。
为加深众人这种误会,李念又特意说了一句:“当初,李某初归大秦时,连话都不会说,还是陛下使苏师教导,方能说话。”
这事可以验证,很轻松便能查到,而查到之后便会转化为李念来历的证据。
李念道:“虽未亲至迦太基国,但讲说此国那些异邦人皆如此说,李某以为其等之言纵使有差,然此国无君,以三百元老治国当不假。”
淳于越却敏锐地抓住了李念话里的关键,道:“此事虽大抵确凿,可其等是否为君子之国,那三百元老是否为君子,李尚书却不能确定,然否?”
跟这些聪明人说话果然麻烦,很容易便被抓到漏洞,日后还是少上朝、少露面。
李念其实并不是很想显于人前,但某些事,必须得他出面来做,不得不显,像日后传授这时代的医者后世医学知识,像召集诸子百家编纂教材,再如此时给众臣开眼界,讲述各洲情况……
他不出面做,难道还有别人能做?且某些事也不是编个小册子就能传播好的,还需他去仔细讲解、去给他们现场指导。
这也是嬴政在称帝大典时要让李念显于人前的原因之一,李念不可能一辈子藏身于六英宫不露于人前。
面对淳于越的问题,李念道:“的确不能确定!”
得到李念这个回答,淳于越起身向嬴政认真奏请道:“陛下,臣请往此迦太基国,一观其国情!”
李念听得出淳于越是来真的,并非随口提提,他是真想去非洲看看迦太基,看一看其无君王的元老制如何。
那迦太基和大秦相隔岂止万里,一路有多少坎坷,有多少凶险?为了自己的理想,敢于奔赴异国他乡,这时代的儒生的确不凡。
嬴政道:“淳于卿之意,朕已知,何不继续听李念之言,听完再做决定亦不迟。”
淳于越想了想,道:“是臣太过心切,谢陛下点醒!”
淳于越重新落座,李念继续讲道:“这库施国未有可多言之处,其多受埃及影响,亦有君王,据闻其国祚有六百余载。”
刚坐下的淳于越差点又站起来,这个国家肯定不懂周礼,也没儒家,那他们又是如何治国的,如何让国祚延续这么多年?
其他人也再度惊讶了下,好家伙,又是一个六百多年的国邦,这些异域外邦国祚真长啊!
讲完库施王国,李念将手中的木棍往合洲(非洲)下方一点,在上面画了个圈,道:“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国邦,多为部族,其上所居之民也多为我所说那种肤色较深之人,和迎洲(南美洲)、戎洲(大洋洲)那些部族一样,其等亦是相当野蛮愚昧,以及懒惰。”
“诸位可知鼍(鳄鱼)?”
这跟鼍有什么关系?
虽不知李念之意,但众臣表示知道鼍为何物,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异兽,现实也存在,常出没于江河,肉可食,皮可为鼓。
李念道:“合洲亦有鼍,居此地之民,时以鼍为妻,强辱之!”
听到李念这句“居此地之民,时以鼍为妻,强辱之”,哪怕是一直很镇定的嬴政也差点绷不住,幸亏没喝水,否则定会喷出来。
众人的惊讶直接溢在脸上,以他们的修养城府,许多人早已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境界,纵有惊讶,也不会太过,但此时是真忍不出,心中蹦出难以言明的情绪。
实在是那句话太具有冲击性了,众人脸色古怪起来,纷纷看向李念所指的那合洲,这鸟地方居住的都是些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