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84节

  日后大秦真要出海,或许也需要此物为出海人员保暖。

  无论是从民生,还是军事等方面考虑,这棉花都必须得拿到。

  拿到应也不难,又不是要攻打占领那孔雀国,派一队人马过去友好交流,换点棉花回来,不难吧?

  嬴政和众人在心中思量,李念终于讲起了神洲,他先讲大秦周围的情况。

  李念看向大秦的西北方向,如今属于东胡的那片地,脑中自然而然浮现起一句上学时读过的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他的木棍移动到那,而见其木棍所指,众臣更加打起精神。

  海外之地虽好,但终究太远,可作为未来的目标,却不能立即就行动,大秦如今这情况也撑不起海外开疆拓土,还须得先修内功。

  “此地如今为东胡、扶余所占,除天气比较寒冷外,亦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土地相当肥沃,非常适合耕种,较别处可产出更多,且种出的作物更优良。”

  “此地资源同样非常丰富,这里有大片山林,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不少,河中游鱼可以瓢舀,做饭时野雉有时都会飞到锅中,成群的狍子不需追赶,拿着木棒便能打到。”

  这一番话直接将此地丰饶落入了嬴政和众人心里。

  瓢舀的鱼,棒打的狍子,这地方的资源得有多丰富啊。

  海外之地太远,难以取到,但这东胡、扶余就在大秦不远,却未必不能。

  此等宝地,小小东胡、扶余也配拥有,当该我大秦才是!

  可就算此地很好,目前也不好去征伐东胡、扶余,将之夺取过来开发。

  且不说大秦国内还有许多事要处理,单是天寒这问题便不好解决,燕赵之地已够寒,此地只会更冷,还是得拿到那棉花才可。

  李念又讲了许多东北的好处,将嬴政和众人钓得心中口水直流:真乃宝地也,若能得之并开发,定会为大秦重要之地,可惜现在无法拥有。

  随后,他将木棍移动西边,先圈了圈如今的楼兰等西域诸国所在。

  “这块地方也是一块宝地,虽雨水较少,气候较干,但日照充足,昼夜寒热相差大,使此地非常适合种植某些作物,养殖牛羊马匹。此地矿藏资源丰富,石油、石涅、金、铜等藏量大,较优质。”

  这时候的楼兰都还存在,可见新疆这片地区的条件比后世还要更好,无论是从林业,还是矿产,种植等方面。

  “大秦若想打通陆路上和冀洲(中亚)、柱洲(欧洲)的联系,这片地方最好控制在手,且今时大秦之北,那匈奴有崛起之相……”

  “而以匈奴的人口和物产,必不足,其必须从外获取而得强盛,若不从我大秦获取,定会迫使东胡、楼兰诸国为其所用。”

  这是历史上的事实,匈奴之所以强,能与大汉纠缠多年,便在于其从其他国家吸血补充己身。

  大汉之所以经营西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斩断西域小国和匈奴的联系,不让其等再给匈奴输血。

  将木棍往下移,点着楼兰以南、羌以西之地。

  “这片地为世界最高的一片地,称为世界屋脊,世界最高之山也在此处。由于位置高,此地环境并不是很好,腹地常年寒冷,不适于种植,放牧尚可。”

  李念有意提到此地为世界最高、世界最高之山在此处,为的便是让其受嬴政和众人重视,不要让他们觉得此地环境不好,遂想放弃。

  不说要让大秦打下多少国土,至少要把现代的国土和某些的地方收归回来,也算是了却在现代的一些遗憾。

  果然,听到这里为世界最高之地、最高之山都在此处后,立刻引来了嬴政和众人的极大兴趣。

  其他多个世界第一,大秦目前占不了,但这世界屋脊、最高之山就在不远处,当可得之。

  作为皇帝,对世界第一、对“最”都有着强大的执念,尤其是历史留名的那些强势君王!

  嬴政甚至生出了一个想法,干脆不修那骊山陵墓了,将坟弄到这山上。

  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死后也要在世界最高之山上俯看整个世界。

  生出这想法后,嬴政遂出声问道:“此山有多高?此山可有名?可能登顶?”

  李念道:“此山有两千六百多丈高。”

  老实说,听到才两千六百多丈高,众人有些失望,原以为这世界第一高山有万丈高,站于其上可碰日月,可触仙人呢。

  如果这位李尚书的话不假,岂不是那些传说中万丈高的神峰巨岳皆为虚构?

  进一步深想,传说中的仙神也是假的?

  “此山或许在当地人中有名,但于世界却未曾被人所知。其上覆满冰雪,极为寒冷,且极为缺氧,以如今大秦之力,不可登其顶,李某以为纵使再过五十年,大秦也未必能有人能登。”

  嬴政心中充满了失望,李念这话打消了他想将坟修在珠峰上的打算,这山估计在后世都是难登之处,何况此时的大秦,纵使举大秦全国之力,也不可能在峰顶给他修一座陵墓。

  但此峰尚未有一个为世人所知之名,他倒是可亲自为其赐名,日后此山之名传于天下,作为赐名者的他亦可为世界之人知晓。

  一大臣这时问出一个问题:“既不可登其顶,李尚书又自何得知此峰高度,知晓其为世界之最?”

  李念笑道:“测量山峰高度,并不需一定要登顶此峰,只要学好算数,便可想法测出。”

  回答完这名大臣所问,李念又爆出了一个料:“此地亦为大江大河发源之地,若追溯大江大河之源,便可追至此处!”

  大江、大河指的便是长江、黄河,此时长江很长,黄河却不黄。

  这让众人颇为惊异,这环境不怎么样的地方,却是灌溉大秦,不知养育了多少人江河的源头?

第173章 尚书所言,可为真否?

  许多人本以为江河没有源头,或者说源头在人力不可达之处,为仙神所造,使之流于天下,现在却被告知有源头,还在这地方。

  这一下,此地的重要性在众人心中再度拔高,就算这地方环境条件真不行,也不可丢弃,反倒是大秦有了余力,定要将此地取回。

  江河之源头,怎可受辖于他人?

  李念继续道:“不仅是大秦之江河在此发源,那阳洲江河也发源自此地。大秦之所以长时不知阳洲,阳洲也不知有我大秦,主要便是因此地山川太高,阻碍双方,使彼此不得知。”

  “此地之山,大军难以跨越,那亚历山大未能东征至我大秦,也有此一因。”

  果然是为大山所阻,但那山得有多高,路得有多难走,才使两方彼此不相知多年。

  看着地图,嬴政和众人都想到一个问题:若真如李念所言,那他们要对阳洲下手,还真挺麻烦。

  不,还是有办法的,嬴政与熟知军事的众臣发现:可先打通西南方向,以那里为跳板,或从陆路,或从海路去往阳洲。

  他们所看的这片西南之地即为中南半岛,在汉朝时便有商人从此经过到达印度,虽然绕了点路,却比翻喜马拉雅山脉要好。

  李念也适时提到这,将木棍指向中南半岛:“若想去往阳洲,从此地相对更为适合。此处亦和阳洲相仿,全年炎热,旱雨季明显,降雨集中在夏季,即使全年最冷之时,往往也堪比大秦夏初,于此处种植稻谷等作物,亦能一年数熟。”

  那还真是个暖和如春的地方,居住在这种地方的人不会又是那种很温顺的人?

  众人心里想着,果然又听李念言道:“此地物产丰富,利于农渔,当地之民亦较为温顺。”

  “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但东南部沿海地区又多平原,可建良港之地甚多。”

  听这位李尚书说,这明显又是个好地方。

  可放眼整张地图,世界太大,好地方太多,大秦如今是不可能吞得下的,且谁知这位李尚书说的是真是假?

  李念将木棍移动到神洲的右下角,那里的海上有两块地,像是鸡鸭的两只脚掌一样,只听他认真道:“这两方岛屿,大秦日后须得拿下,无论其上资源如何、物产如何,都须拿下为好!”

  众人看着地图,明白李念为何如此说。

  这两块地与神洲或者说大秦太近,在大秦手中即为大秦在海上的一道屏障、一道防线,可在这方向上为大秦抵御从海上到来侵袭。

  但如果在别国手中,若还是对大秦抱有敌意的大国,那问题就大了,此国完全可借这两地为跳板,于大秦发起进攻或限制大秦。

  虽在这时代没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但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众人皆懂。

  讲到此处,李念觉得也差不多了,不再继续讲说。

  他的目的是想让大秦诸公知晓世界之大,并非只有大秦,在日后思考某些政令时不要将目光局限在这片土地上,让历史轮回重复。

  知道的东西不同,眼界见识不一样,想法也自会不同。

  李念道:“世界很大,非只有大秦,亦有他国,虽有些地方尚蒙昧,远不如大秦,可大秦若不自强自进,未尝不会有被人追上那日。”

  “这世界就像一片林场,诸国诸族皆身于其中,弱者为强者所食、弱者为强者所奴。”

  “尊严只存于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射程之内,某朝一日,大秦若被人追上,成为弱者,也将会被人所奴役所宰食。”

  “李某不希望有那一天,愿与陛下和诸公一道开大秦之盛世,使大秦长青于世界民族之林!”

  李念话落,嬴政带头附和:“朕也愿与诸位一道开大秦之盛世,使我大秦长青于世界民族之林!”

  陛下都已发话,众人立刻起身、跪下,异口同声道:“臣也愿与陛下一道开大秦之盛世,使大秦长青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番激烈慷慨的宣誓后,所有人起身坐好。

  胡亥认真看了看世界地图,像确定了什么,出声笑问道:“李尚书,那薄洲(南极洲),你还未讲呢。”

  其他人也看向地图,确实还有那薄洲未讲。

  李念点头道:“确实未讲,此为世界两极之一的南极,此地极寒,常年为冰雪所没,生灵稀少,既无国邦,亦无人烟。”

  “于我大秦而言,未来几十年内或可达到,却无大用。”

  “至于另一极北极,位于神洲之北,倒比南极好上一些,却也未好太多,亦是极寒为冰雪所没。”

  “说来,北极和南极各有一兽一禽甚为奇妙,北极有熊罴,长可近一丈,高可达半丈,全身皮毛皆为白色,可称‘北极熊’,南极则有一禽名‘企鹅’,憨态可掬。”

  这么大的白色熊罴,令众人感到非常奇异,当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李念回答完胡亥的问题后,有一大臣直言问道:“敢问李尚书,尚书今日所言,可为真否?”

  其他大臣的目光也落在李念身上,听李念说了这么多,他们也知道李念的意思,但李念说的是真是假,还得确认。

  不可能因为李念说的好像是真的,众臣便信了觉得是真的。

  因为这将关乎大秦未来的战略国策,岂可如此轻率?

  李念也从没想过他一番话就能让众臣完全相信他,如果真发生那种事,这群大臣也就不是大秦开朝功臣,站在这时代顶尖的一群人。

  怀疑、不信才正常!

  李念自然不会说“我说的都是真的”这种话,因为这样说反倒会让众臣更加不信。

  他笑道:“李某岂能到得了这么多地方,知晓这般多事?某些事可确定,某些事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难说一定为真。”

  听到李念自己也不能确定全部为真,众臣暗自点了点头。

  这才对嘛,这位李尚书一看就很年轻,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与扶苏公子差不了多少。

  如此年轻,就算从小在大秦之外游历,又能游历多少地方,亲自确认多少事?

  其肯定有见过大秦外的国邦,见过非大秦的人和物,但不可能见过他说的所有东西,其所言中许多事物必是自外邦道听途说而来。

  但这也很不得了,证明在大秦外确有更广袤的天地,有着不同于大秦的国邦和事物。

第174章 还是得先发展国内

  机智的大臣心中早有明悟,这位李尚书是陛下专门让其过来,为的便是让他们知晓地外有地,天外有天。

  陛下的意图很明显,是让他们在日后决定政令、处理政务时,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让他们从原本只着眼于大秦国内变化到既着眼大秦国内,又能看到国外。

  这一眼界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将很大!

  如果只着眼于大秦国内,那么决定政令时,这些大臣无疑会以国内最为优先,会定出许多有利于大秦治理稳定,却不利于大秦真正强盛的政令。

  譬如焚书坑儒、聚天下之兵于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压榨消耗民众的力量……

  大秦诸公虽是这时代顶尖的聪明人,但依旧是封建统治者,不知晓外界之大,不让他们产生危机和欲望,他们只会将主要的精力和手段用在大秦国内维稳上。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不仅会内耗掉他们的才能,同样也会消耗大秦发展的时间。

  这种事,在李念所知的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上千年,使华夏领先于世界许久,却终为人所超。

  始终局限于这片土地,不对内残酷镇压维持稳定,还能做什么?

首节上一节84/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