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知晓了外面更有天地,他们的思想便会发生一定的转变,至少在定下某些政令时会考虑:此条政令对外会如何?
这转变也正是李念所想要看到的,思想总是先于行动,若思想未能成行,那后续的行动也会大受阻碍。
以大秦如今的情况,就算知道了海外多宝地,但也染指不了,必须得优先发展国内,修练内功,不过某些事先要做预备,总不能等需要用时再去做。
那不符合实际,也不是治理一个国家的策略!
国务省首相王绾道:“李尚书之言虽不确定全为真,可也使我等见识到世界之大,域外之地富饶不下于大秦。然臣以为当前更要着重于大秦之内,而非外!”
“今我大秦之民尚未能人人食饱饭,穿上衣,且连年征战,民生凋敝,原六国之地民众未完全信服,岂可弃国内诸务而望于外也?”
这话引得诸多大臣点头。
是啊,国内都没建设好,就想着海外那众多的宝地,舍近求远不说,更不切于实际!
难道要通过拼命压榨民力去海外开疆拓土?
如此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大秦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大秦子民和六国之民可不像阳洲之民那般温顺,能忍受得住那种姓制度,到时不成群结队起来造反才怪。
王绾话锋一转,继续道:“然外界之事,也不可完全不预,臣以为虽目前不可动大军、征万民,却可为日后做些准备。”
“儒家《礼记》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李尚书提议独设海军,建那海军学校,臣认为可行,域外诸洲自陆上难走,却可从海路,海军于大秦必将十分重要。”
王绾说到这,特意看了眼李念,向李念点了点头,其眼中透露出欣赏和认可。
这位李尚书很不一般,能料事于先,看到未来百年内甚至百年外之事,未来的大秦朝堂当以之为首。
他也知道嬴政和李念今日打的主意,根本不是为了让他们同意现在立刻马上就去开发域外之地,而是让他们开眼界,转变他们的一些想法,为日后大秦在海外开疆拓土做准备。
所以,王绾才主动出来说这番话,因为他的身份最为合适,众臣之首,大秦开朝第一位首相!
向李念点完头后,王绾继续道:“再有,那些遥远之地不好作计较,但一些与大秦较近之处却可作打算,如那阳洲之棉,神洲与戎洲交接那片地域一年三熟之稻。”
“大秦不能出动大军攻伐这两地,但可派遣一支人马或几支人马过去,将棉花和稻种带回大秦,同时刺探两地情况,绘其山川地势、知其国邦情形,待大秦收拾完国内河山,有充足余力出兵,岂非早占先机?那楼兰、东胡、扶余亦可依此而行!”
出不了兵,但不妨碍打探情报啊,先将情报工作做好,待日后能够出兵时,正好用得到。
既不用大费国力,还为日后做了准备。
王绾这提议还暗藏了一点,派队伍去往这些地方,正好也可借此验证李念所言真假。
他就担心嬴政听了李念一通忽悠后,会穷兵黩武,不顾大秦国内现在的状况,就要出动大军去海外。
大秦现在还是一个缝合怪,六国的残念还未完全消散,这时候整出大动静,保不准就要让缝合的伤口裂开,大出血。
嬴政确实心中很想立刻开疆拓土,完成日不落大秦、他为世界之皇的伟业,但此时的他也知道以大秦的情况撑不起,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事。
听了王绾话后,嬴政点头道:“首相之言有理,朕深以为然,执国者不可图一时之利,更当为长远计,心急于近利,往往会因小失大。”
见嬴政发表了这番言论,许多大臣都心安了来,他们也和王绾一样担心嬴政急功好利。
嬴政继续道:“那便将大秦水军单独设为一军,改名为大秦海军,望日后扬帆诸海,彰我大秦之威。蒙恬、李念,听旨!”
蒙恬和李念起身道:“臣在!”
嬴政道:“自今日,蒙恬统帅大秦海军!”
蒙恬这官也当得复杂,原本是吏部侍郎,现在又成了海军统帅。
但听了嬴政命令,蒙恬一脸兴奋地领命:“臣遵旨!”
当吏部侍郎只是嬴政任命,属于工作,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带兵征战。
尤其在得知大海占全世界七成,在海的那边有不下于大秦的广袤天地后,蒙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在海上驰骋,看一看海外有何东西。
嬴政这旨意正好符合了他的心意。
给蒙恬下完旨,嬴政又向李念道:“李念,既是你提出独设海军,建海军学校,这海军学校便由你来组建,蒙恬与兵部配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只有李念知道后世海军的那些知识,他不出来干,没其他人能干了啊。
李念也道:“臣遵旨!”
嬴政绝对不会让他离开咸阳,所以大秦的海军学校肯定要建在咸阳,海军学校建在内陆城市,有点幽默!
想到大秦第一批海军学校的学员先要在咸阳上课,然后又到海边去实操,李念表情就有点怪异。
嬴政刚给蒙恬和李念下完旨,一大臣提出了一个问题:“陛下,可要使民间知晓大秦之外亦有广袤之地?”
众人还在思索,刚领旨坐下的李念道:“臣以为可使民间知晓!”
提问的大臣一下看过来,道:“愿闻李尚书高见!”
其他人也将目光重新聚集在李念身上。
第175章 使民间为开发海外之先锋
李念道:“如今大秦余不出多少人力物力去做海外开拓之事,这并不意味着大秦缺人缺物,实则是有很大部分藏于民间。”
“臣言可使民间知晓大秦之外亦有广袤之地,便是调动这部分人力和物力,使之为大秦海外开拓之先行。”
“海外开拓并非简单之事,需知晓准确测量海上的航路,譬如在某片海域会遭遇什么天气,某座岛的确切位置,岛上详细的情况,臣虽能提供一些消息……却未必准确。”
就算这颗地球和他来自的那颗高度相仿,但这是两千多年,鬼知道环境和现代比有多少不同。
拿后世的资料去套现在的世界,属实为大秦版按图索骥,万一没图上画的马,咋办?
“此上种种,需得有人先去探察一遍!”
听到这,嬴政和众人都懂了,李念这是打算让民间那些力量代大秦官方先去探路。
如此一来,既可以不用官方用人力物力,还提前开拓了海外,得到了海外之地的消息。
“除先探路,摸清海外情况外,还可为大秦培训一批专业的人才。”
“诸位将军领兵作战,都知晓向导之重要,海上航行更是如此,也需经验老道之人观测海上天气,准确辨别方向,否则大海茫茫,在其中失了方向,比在陆上更为致命。”
众臣点了点头,光是一想便能想到那场景,四面都是海,在海上要是找不到路,那将比在陆地上迷路更绝望。
“大秦自然要培训一批这样的专业人才,但一段时日内不好做到,且在实际操作方面还会欠缺经验。”
“但民间之人若去海外开拓,虽初时也生疏,但他们会在大量实操中渐而熟练,正好为大秦培训这一批人才,到时大秦既可直接诏令其等为国所用,亦可让其等传授海上航行之经验。”
又听懂了,让民间出人出物为国培训人才,最后等人才成熟了,国家再来摘果子,直接用这批培训好的人才。
不得不说这提议还真挺吸引人,无须费大秦官方一分一毫,便能从中占得便宜,反正大秦现在没法开拓海外,丢给民间去弄,总比搁置在那烂着好。
但其中也有问题,一大臣道:“李尚书之言固然不错,可如何使民间愿往海外?”
李念道:“可发布悬赏,譬如在海外带回某种作物,赐金或赐爵,鼓励其等往海外开拓;可以利诱之,海外多宝地,水土丰美,有大量矿藏和奇物,面对这些奇物矿藏,必有人心动而愿出海。”
这大臣点头道:“的确可以赏赐之、以利诱之,尤其那商贾之辈。然依李尚书之言,民间知晓海外之地广袤富饶,必会流传开去,若为他国得知,又当如何,是否会与我大秦不利?”
李念看了眼这名大臣,回道:“李某以为无须担心,纵使其等知晓,也很难同大秦竞夺海外之地。”
“盖因大秦国大民多,其等小国寡民,大秦发展一日,其等需一月,国之强不在同级,如何相争?莫非诸公无有信心胜过他国?”
有一点李念没指出,有他提供后世的技术工艺,大秦的发展是其他国家拍马也赶不上的。
要是这还能被别国发展追上,那对方肯定也有挂,且挂比他脑中的搜索引擎更大!
又有大臣问道:“倘若那些出海之民意图反叛,其等去往海外后将生不臣之心,又如何?”
这种事的确有可能发生,民间还有很多六国贵族藏匿,要是给这帮人逃到了海外,举起反大秦的旗帜,大秦还真一时剿灭不了。
李念如实道:“如说此事能完全避免,陛下和诸位怕是不信,然李某以为这些有意谋反者掀不起太多风浪。”
“海外之地虽资源丰富,但尚未开发,多为蛮荒之地,远不如我大秦,愿与其等背井离乡,去海外不归者不多。倒是其等去了,反倒能先为大秦开发海外,扫清一些阻碍。”
某英、某牙、某兰都是这么干的,将一群罪犯丢过去,既是流放,也是让这帮人充当开发的先锋军,效果还挺不错。
六国贵族要真是跑到了海外,想要对抗大秦,先开发当地土地,扫平那些食人生番。
这也正好将华夏文化带向整个世界,让那些蒙昧野蛮的民族知晓华夏文明之盛。
“且这些有意谋反者愿去往海外,正好减轻国内压力,其等留在国内,莫非心中就不会想着谋反?”
“定然也会,只是不敢明目张胆举起叛旗,只敢在暗中生事,阻碍大秦真正一统天下。”
确实,这些有意谋反的人不会因为一个政令而放弃谋反,除非这个政令是复他们的国、恢复他们以往的荣华富贵。
从这方面讲,这些人去往海外,对大秦还真是一件好事。
虽然这些人到了海外,会向大秦举起叛旗,可能对大秦造成威胁,但世上很多事都是如此,有利又有弊,难以只占好处,不占坏处。
能位列大秦朝堂的众臣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虽有大臣对李念的提议持反对意见,但更多大臣认为值得试试。
因为综合权衡下来,此事利大于弊!
最终由嬴政拍板将此事定下,将一部分海外信息使民间知晓,利用民间的力量先一步进行海外开拓,积蓄开拓海外的经验。
由于是大秦开朝第一次朝会,这次的朝会商议了许多事,待朝会散去后,嬴政将李念单独留下,问道:“第一次上朝,有何感受?”
李念道:“诸公皆为当世之人杰,有其等辅于陛下,必能使大秦国强民富。于臣而言,参与朝会甚累,最好不多来!”
听到李念的回答,嬴政笑道:“你倒是实诚!今日为大秦第一次朝会,你身为朕的教部尚书,岂有不来之礼?”
对于这个“教部尚书”的官职,李念其实很有意见,这什么鬼名字,不伦不类,听着好别扭,但无奈嬴政取都取了,也只能接受。
毕竟嬴政是老板,还马上要成岳父爸爸了,做女婿的不能跟老丈人太计较。
李念正想到始皇要成他岳父了,始皇便问道:“你打算何时娶舜英?以你们后世之人嫁娶的规矩,舜英年龄应该还小吧?”
第176章 禁止近亲嫁娶
李念点头道:“确实还小,在后世应该才上初中,远未到出嫁年龄,臣若娶,属违法。”
听到李念的话,嬴政好奇道:“此为大秦,不必担心违法。不过,那初中为何物?”
李念道:“初中全称为‘初级中学’、‘进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校’。在臣所来自的后世,常设三个教学阶段:小学、中学、大学。”
“这初中便属于中学阶段,亦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是臣来自的后世之国统一实施的教育制度,所有适龄稚童与少年都可入学,为六年小学、三年初中。”
嬴政点了点头,他听李念说过那后世之国可有十多万万人,让这么多人能入学读书九年,足可见后世之国远胜他的大秦。
心中有所想的嬴政又问道:“后世女子亦可入学读书?你属于哪个教学阶段?”
其实,在大秦这时代,如果想让女子读书识字、外出干活,比后世某些王朝更为容易。
因为由于常年征战,男子在外打仗,女子是主要的劳动力,使得秦时的女子地位相当不错。
没办法,人的确干了活、做了事,就得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地位。
李念不知嬴政在想什么,道:“可入学,亦可外出干活,甚至为官。臣属于大学阶段!”
后一个回答让嬴政眼中闪过一丝果然如此之色,心中觉得这小子能在后世学到大学阶段,也不简单,难怪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内外古今之事,晓各种技艺。
他哪知道像李念这样的二流大学僧在后世一抓一大把,且李念知道这么多,全是因为有挂,并非他真的那么博学。
正常人穿越到古代,纵使能够依靠现代学到的知识做些事,也不可能有李念这么全面。
嬴政没继续问李念后世教育的问题,回归到嫁娶的问题上,他道:“后世之所以不允许舜英这个年龄的女子嫁人,应当不只有需要入学的原因吧?”
李念道:“是!据后世有人研究,女子最适合的生育年龄在二十到三十之间,早于或晚于这个年龄段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