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91节

  “时间一到,即使有未答完考题,也须立即停笔,考试途中,不可走动,不可离场,不可言语,不可窥视他人考卷,不可影响他人作答,一旦发现有以上行为者,本堂考试成绩作废。”

第187章 范增参考记

  “本次考卷为纸制成,纸和竹简、木牍不同,墨可能在纸上散开,书写时须注意,作答时请在指定处作答,若答题纸不足,可举手再要。”

  “另外,莫忘写上姓名,之后放榜,诸位才好找到自己。”

  “中途有作答完想离场者,同样举手示意,待收取检查过考卷后才可离去,但离场后,不得再返回答题……”

  讲了一堆奇奇怪怪的规矩后,此人将拿着的囊打开。

  范增看到囊里装的不是竹简和木牍,而是他曾在老家居见过县令展示过的纸。

  但那时他只看过,并亲自上手接触过,更别说用纸书写。

  “现在开始分发试卷!”

  这人将试卷和答题纸从囊中拿出,分发给坐在前排的考生,再由前排考生依次向后传。

  范增很快拿到了考卷,他并未先看卷上的考题,而是先拿着考卷观察摩挲。

  这纸拿在手中的触感不同于丝绸等布料,并不光滑,反而有些粗糙,但又很柔和,不会损伤到肌肤,还有一股独特的味道,应是墨和纸本身气味混合的味道,说不上来好闻,也谈不上臭。

  其非常轻,且可折叠,相比于竹简有相当巨大的优势,同样轻重的纸和竹简,纸能记载下的文字远超竹简,还更方便携带。

  范增暗叹:仅凭此物,诸子百家和天下众多贤人将为秦所制,他想要复楚也越发艰难。

  他们能拿出和秦对抗的东西,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样便是秦缺乏足够官吏,在地方上不得不用他们。

  通俗说,大秦要治理地方需要识字读书之人,可大秦本身的人手不足,而他们这些人读书识字,甚至还相对垄断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学习的机会,使大秦被迫要靠他们。

  而他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打入大秦中去,就算暂时不表露出反秦的面目,但可以混到里面静观时局变化。

  当然,他们还是比不过后来的世家门阀。

  门阀世家为什么觉得自己牛?

  因为他们觉得不论谁当了皇帝,想治理好天下就得靠他们,天下间的读书识字者都出于他们,不靠他们,皇帝还能靠谁?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这纸后,诸子百家和许多人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会倒向秦一方。

  且这纸还会让受教育学习变得比用竹简时简单,大秦可以绕过他们,培养出一批属于大秦的读书识字之人。

  将制作试卷的纸观摩完,范增这才看起考卷上的题目。

  说是看题,实际是先看字,他一下便发现了奇处:一是这纸上的字排列相当规整,每个字的大小都近乎一样,这是如何做到?

  二是这上面的字用了特殊的符号,“,”、“、”、“:”“。”……

  范增一看便明白了这些符号的用途,可让字里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明白,不至于产生歧义。

  像儒家《论语.泰伯》中有句话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可解读出多种含义,但谁知道哪种才是孔子真正想表达之意?

  日后有了这些符号用于文章中后,便能清楚明白将文章作者之意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知晓。

  ‘这‘,’是用于断句,这‘。’代表一句话结束……此物虽简,却将大利于天下。’

  ‘今日来参考者估计三千有余,即有三千多这等考卷,其他考卷是否也如我手中之卷一般规整?’

  ‘若是如此,靠人一卷卷誊写,很难做到,必有法可快速将字速录于其上。’

  范增想的没错,这些考卷靠人一卷卷去誊抄,能是能抄出这么多,但想要做到卷卷一样,那很难。

  这是李念整出了印刷术制作的。

  将脑中涌现出的思绪按下,范增正式开始看题:嗯?这些题居然还计分?第一部分的题目是选择题,第二部分题目是填空题,第三部分是论述题。

  这自然也是李念给嬴政带来的灵感,考试怎么能没有分数呢?

  没有分数怎么比较谁学习更优啊,还怎么鞭策学生进步?

  策问这一科考的比较杂,结合了历史、地理、政策问答等要素。

  比如范增此刻看的第一道选择题便是历史类。

  问孝公后第三代秦王是谁?

  一、惠文王;二、武王;三、昭襄王;四、孝文王。

  选出其中正确的答案,并将之答在答题纸上(切记:莫忘在答题纸上写上姓名)。

  明显的送分题,但凡知道一点秦的历史,都不会选错,对范增更是没有一点难度。

  经过几道大秦历史的选择题后,范增看到了一道地理题:

  问雍城位于咸阳哪个方向?

  一、北方;二、西方;三、东方;四、南方。

  这些题太简单,出这种题干什么?是个人都能答对吧?

  这些题都和秦有关,这明摆着是想要借这些题加深他们对秦的印象。

  果不其然,之后的填空题也和选择题一样,都和秦有关,写出一条秦地内的河或一座山的名称,写出秦地最适合种植的作物。

  出这些题,始皇的用意不仅是借此加深考生对秦的一些印象,也是想让他们都拿点分。

  毕竟后面那两科,估计许多人都很难拿分。

  但这是第一次举行咸阳大考,不好让人答不上题,得个零分就回去了吧?

  这传出去影响的不仅是考生的面子,也影响大秦的颜面。

  可接下来的论述题就来真的了,第一道便是大的:请论述秦何以一统天下,六国有何失,秦有何得?

  这些论述题才是策问这一科的核心,而将这道题放在第一道,既是想从众多考生这得到一些想法和意见,也是想通过考生们给出的答案看看他们的政治倾向:是倾向于大秦,还是倾向六国,还是中立?

  虽然这肯定看不出真实的倾向,但能让这些人写下一些违心之言也极妙。

  当背叛和违心有了第一次之后,接下来就顺利多了。

  而且,这也相当于这些人自己给自己在心里留了一个把柄,让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忠于故国。

第188章 出题之人,用心险恶

  范增这等聪明人,自然不难看出始皇帝出这题的意图,但看出又怎样,还不得捏着鼻子答题?

  对于秦和六国的得失,他在心中思考总结了不知有多少遍,从律法、军事、民心、君王等方面都考虑过,如今只不过是将他所思的内容改一改,写于这纸上。

  第二道论述题也是大的,直接问若要治理好原六国各地,当如何治理?

  这道题对范增也没任何难度,或者说对来参考的考生普遍都没难度。

  因为在大秦尚未完成一统,但统一之势已成时,就有许多人在思考秦一统天下,要如何治理天下。

  第三道策问题放松了一点:问他们是否听闻咸阳城内最近传播的世界舆图,若世界真如那舆图,大秦当何去何从,当如何待各国?

  甚至考卷上还印了一部分世界地图,让众考生知晓题中之意。

  这又是道钓鱼题,除了真想获得一些不错的意见和建议外,也是告诉考生中那些心向六国之人:

  看,外面的世界很大,资源丰富,要不哥几个就别蹲在神州耗了,出去逛逛?

  想要对抗我大秦,想要复国,你们去了海外也一样可以做,并且海外没有大秦限制,你们想反秦复国更加容易。

  对于世界舆图,在大秦外有广袤的土地,来咸阳多日的范增自然也听过,他还现场去看过秦吏讲说,但他持怀疑态度,此时看到这道题,心中怀疑更甚。

  这只怕是秦皇故意用的手段,想要让人将注意力集中到海外之地,好不给秦皇生乱,让秦皇能顺利稳定好天下。

  实际上,海外之地哪会有说的那么好,如果真好,以秦皇那贪婪的性情,早就派人过去占领了。

  只怕会有蠢货真上了勾,被秦皇以一张不知真假的舆图给骗去了海外。

  但答题肯定不能这样答,思索一番后,范增写起了他的意见,他切切实实在分析这张舆图会给大秦带来的变化,站在大秦角度进行思考,并给出谏言:

  他认为海外之地,大秦须占领紧要之处,对海外国邦,要使之臣服,近攻而远交,扩大大秦在各国间的影响力。

  若大秦不争,任海外国邦扩张,占领那些紧要之地,将在日后对大秦构成威胁……

  写着写着,范增发现了不对:我怎么好像真在给秦人出主意?

  不过,站在大秦的角度看问题,比站在楚的角度看问题确实更得劲,以强国去思考海外那些小国小邦的感觉,当真舒服。

  如果他的故国楚也有这么强就好了,如果是楚统一了天下该多好……

  范增还感觉到了另一个不对劲,他越写越分析越觉得这舆图就是真的。

  因为他从分析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秦皇并不是不想占领海外之地,而是大秦现在要专修于内,暂时无力伐于外。

  所以,秦皇才会允许这舆图传出,为的是吸引像他这种人润去海外之地,既减少国内的麻烦,又让他们去开拓了海外之地。

  这招是阳谋啊,他虽然明白了,悟通了,那又如何?

  即使他能拒绝掉这份诱惑,可其他人呢?

  这趟咸阳大考后,估计民间有不少仇秦的仁人志士要往海外之地一探,而等海外之地真实存在的消息一旦被确定,将会有更多人去往。

  这样一来,正中秦皇下怀。

  出题之人,用心险恶!

  范增仿佛已经看到那一幕,但他却不好阻止,因为他自己也怀着念想,如果那海外之地真的存在,且资源不错,在那复楚也无不妥。

  随着又一声“当”响,那发卷的秦吏在前方道:“立即停笔,纵未写完,也不可再答,否则本堂考试成绩作废。请坐在位子上,我们将逐一检查收取诸位答卷,待收取后,方可离场。”

  “离场后,将有半个时辰休息,诸位可喝水、用食、如厕,在半个时辰后将举行下一堂考试,下堂考试为算学,有需算筹者也可在这半个时辰内准备。”

  范增已答完了所有题,他坐在位子上看着考场其他人,只见有人神情失落,摇头叹气,大抵是没将想写的东西写完,没将题答好,故有此相。

  但,尽管失落叹气,却无一人再继续动笔答题,此时的人很有风骨,就算输了也往往坦率承认。

  范增看向他旁边那名中年汉子,只见其答卷上写的极满,神情从容镇定,应是已答完答好了所有题。

  不对,此人写的是楚字,他也是楚人?

  中年汉子见范增盯着他的答卷,也没说什么,只冲范增又点了点头,似乎是在默认他是楚人的身份。

  由于大秦还未得及向天下规范统一文字,而来参考的考生来自各地,所学习使用的文字有差异,因此在本次咸阳大考中,每道题用了七种文字,并允许以他国文字作答。

  这也是迫于大秦现状的无奈之举,即使大秦实行了“书同文”,可实行的时日短,也不可能让所有参考者都很快学会。

  由此可见,始皇帝的“书同文”之举何等英明,尽管在历史上他认为形体优美所推行的小篆并没被后世王朝采纳,但“书同文”这一思想却一直传了下去。

  各地各有各的语言和文字,那绝对会成一个大问题:你写的,我不懂,我写的,你不懂,语言和文字上的隔阂将可能演变成民族间的不同,从而分裂,再不复一统。

  但也只有这一次咸阳大考会允许用七国文字,属于特时特事特办,等下一次大考时,有且仅能用大秦规定的文字。

  说话的那秦吏开始检查收取答卷,其间遇到了某些人未在答卷上写上姓名,还会提醒让其写上。

  有些人被提醒写上时,常会写一个假名。

  他们来参考是听说这咸阳大考会排名,还会被秦皇授予使天下皆知的名号,常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们心中不服,特来一看,但又自觉清高,不想暴露自己姓名,受那秦皇嗟来之食,遂在答卷上留下假名。

  等到揭榜之日,有氏有姓者不为榜首,反倒是被他们化用的假名所取,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你们这群渣渣,被我取了榜首,却连我真名都不知”的感觉,多么让人愉悦?

  有人甚至想过直接不写名,但想到跟他们同样想不留名的人估计会不少。

  那就算真在最终得到了榜首,又知道是不是自己?

  且还有那监察他们考试的秦吏提醒,那就留一个假名来。

首节上一节9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