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408节

第574章 美髯公

  天下虽未一统,但张虞却已将身心投入到国家治理中。如运河贯通、释奴运动、赋税实验、官营蜀锦等一系列治理诏令从张虞手下签发,交由计司、尚书台施行,再安排到州郡。

  汉地治理得热火朝天,胡地同样受到张虞的重视。

  之前卫觊希望能迁北疆降胡入大小榆谷,屏蔽生羌作乱。而经阎柔的安排,联络到乌桓、鲜卑各部首领,以许诺牧场为由,迁徙四千落至大小榆谷。

  正常来说没有人想背井离乡,但胡人之所以愿意迁徙,主要是因为胡人继承方式比较特殊,其以幼子守灶为继承传统,留幼子守家,长子分家闯荡。

  因此阎柔游说膝下有长子的诸部,以许诺牧场为由,说服了众多胡部份家。毕竟对胡人而言,虽说幼子守灶,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留家产给自己长子。

  故在阎柔的安排下,北疆乌桓、鲜卑二胡共迁四千余落入大小榆谷,并接受了北院的册封,听候西海都尉的军事领导。

  西海都尉人选,经张虞许久考虑,最终选择早年追随他的步禄狐突利。而考虑到步禄狐突利的资历与官爵,又将西海都尉抬升至西海将军,将护羌校尉并入西海将军中,让其督理陇上羌人。

  “四千余落三万多口,今分立十三城可行!”

  张虞合起奏疏,说道:“西海将军治所设于护羌城,与临羌、绥戎二城成犄角之势,监护西北生羌。今陇右中羌、氐习汉法者众多,你今上任护羌城后,可多多招抚熟羌,将其拢聚于城,授田耕作,以便后续教化。”

  “西海出盐,今独授于卿治理,所得盐利为将军府自行度支。古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昔赵充国、邓训治羌有奇功,望卿勉之!”

  西海周围太多羌人,让计司遣人至西海产盐不现实,因此为了给予西海将军更多职权,不如准许他自用,以便更好钳制高原上的生羌。

  至于筑城的话,则是希望迁胡能够在城中长久生活,形成定居的习惯,且城池有威慑生羌作用,便于西海将军治理与驻兵。

  步禄狐突利跪地而拜,说道:“羌人卑贱,不受汉胡所信,故仆上任当友爱羌、氐,清扫作乱羌、氐,虽不敢言为陛下开疆拓土,但却敢言为陛下安大小榆谷!”

  “善!”

  汉人有鄙视链,胡人中也有鄙视链。北疆胡人称羌人习惯称以‘小羌’‘黠羌’等词。在五胡乱华时期,羌人不在五胡之中,饱受五胡的歧视。今步禄狐突利晓得其中问题,知道想让西北诸胡和平,友爱生羌是为必须之事。

  出于对西北羌人的担忧,张虞叮嘱了步禄狐突利不少,直至侍从上报关羽、张飞二人在外求见,方才放步禄狐突利离开。

  少许,在张虞召见下,关羽、张飞二人趋步入殿进谏。

  见到熟人,张虞没有摆谱,而是态度和善寒暄道:“昔伐关中,多赖玄德与二位将军相助,时破阵斩将之风采,朕至今莫能忘!”

  关羽微微作揖,说道:“陛下匡扶天下,扶危济困,令某兄弟三人仰慕多时。今穷途末路,羽多谢陛下收容。”

  “云长客气!”

  张虞让二人入座,笑道:“君与翼德武艺绝伦,有万人敌之勇,朕欣赏多时。今危难来投,朕非昏庸之人,岂会拒绝二卿投效!”

  “惭愧!”

  关羽致歉道:“昔与兄长伐江陵,结怨于中国。丧家之时,本欲投效陛下,又恐陛下芥蒂,遂不敢往。而今知陛下大度,恕羽狭隘了!”

  张虞摆了摆手,大度说道:“今玄德不知生死,二君前来投朕,不知有何计较?”

  关羽沉吟了下,说道:“自羽投陛下以来,询问东南商贾,或有言死者,或有言被囚。今不论如何,羽与翼德愿为陛下效力,以为征讨东南之前驱。如破东南时,兄长死,求刃曹操首级;兄长生,求恕兄长之罪。”

  “有何不可!”

  张虞大笑几声,说道:“东南有长江为天堑,朕为水师忧愁多时。云长、翼德久居荆楚,知荆楚水情,二君前来投我,朕无破东南之忧尔!”

  破东南无忧,纯粹是张虞夸张说辞。关、张有能力,但不至于有了他们二人,张虞就能一统东南。今赞美关、张,无非显得张虞器重二将,让二将尽心尽力为他效力,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果然听张虞言语,关羽、张飞欣喜不少。作为投降者,最担心张虞不器重他们二人。

  关羽拱手说道:“羽在荆楚颇有旧部,今愿领兵驻于江陵,为陛下招揽荆楚降人,并为陛下绘制舆图,以便大军南征。”

  “云长之言深得朕意!”

  张虞说道:“云长深谙荆楚军情,今朕拜云长为归义将军,翼德为奋义将军,二人同领本部兵马驻于枝江。及荆、益夺夷陵,二君转驻夷陵,以护大江东出峡口!”

  “愿为陛下效力!”关羽、张飞二人应道。

  瞧了眼案上奏疏,张虞忽而说道:“朕遣人招降吴巨,今吴巨舍吴而投我,特献降表于朕,不知云长有何见解?”

  因刘备被囚禁于江东,关羽又兵败投唐,吴巨既想保存自身,又担心被清算,故选择了两头摇摆。太史慈率兵至,选择投靠曹操;桓阶至鱼复劝降,吴巨又投靠张虞。

  如此蛇鼠两端的做法,让张虞不知道要不要趁机夺取吴巨所在的西平郡。

  关羽捋髯深思,说道:“吴巨前投曹操,乃迫不得已;现投陛下,乃因势所向。故以在下之见,陛下欲灭东南,不如先夺取吴巨所领西平郡,通益、荆二州航道。”

  说着,关羽向张虞拱手,说道:“臣与吴巨有旧,今愿领部曲谒鱼复,以叙旧之名,为陛下夺取鱼复,招降秭归、夷陵、巫县等城。”

  闻言,张虞为之一喜,之前他还打算动用益、荆二州兵力,肃清山以西的城池、险要。而今关羽如能夺得吴巨所领的西平郡,那么至少能省一半的功夫。

  “卿需多少兵马?”张虞饶有兴趣问道。

  “臣仅需百名刀斧手,两艘舟舸便能为陛下夺下西平郡!”关羽自信说道。

  “彩!”

  张虞满意颔首,笑道:“云长既出豪言,朕岂会不准?关羽归江陵,如有所求,尽可报于文聘。而如夺取西平郡,朕便拜云长为夷陵太守,统属吴巨故地旧部!”

  望着关羽垂至腹上的美髯须,张虞笑道:“云长髯须甚美,若理护不当,岂不可惜?”

  说着,张虞谓左右说道:“让人为美髯公制髯套,必以蜀锦裁剪!”

  “诺!”

  “臣必夺鱼复以报陛下恩典!”

  见张虞这般器重自己,关羽感激而拜道。

第575章 太学改造

  “京师诸寺台具备,但教学之风不盛,太学废弃多年,今恐需兴治啊!”

  春日籍田,张虞耕作时,忽而想起前几日蔡邕拜见他时所提出的建议。

  因张虞出手拯救之故,蔡邕没死在王允手下,而是活到七旬。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蔡邕先后与诸多东汉老人同著史书,但随着诸老人的相继病逝,最终仅剩蔡邕一人著史。

  而去年冬天时,蔡邕整理、补注《东观汉记》,在前朝一百一十四篇的基础上,作纪、志、传五十篇,下延伸至刘协让位于袁术为终结,前后合计一百六十四篇,覆盖刘秀到刘协近两百年的东汉历史。

  《东观汉记》虽说乃蔡邕著作完成,但因受到张虞的资助,且蔡邕在后续五十篇中出于对女婿的照顾,将东汉灭亡的锅让袁术、袁绍两兄弟背上,并在史书中评价‘天下迸裂,始于二袁’。

  因此《东观汉记》的完成,可视为张唐对东汉的盖棺定论,倒省去了张虞后面为东汉修史的功夫。

  前些日,蔡邕将成书送呈张虞审阅,并依如今教化风气,希望张虞能重建太学。

  “陛下!”

  钟繇说道:“国制百废待兴,中原大乱稍安,太学先前虽有提及复建,但因形势之故不断延后。天下几近承平,太学本年可复建。其中博士、博士弟子需让州郡举荐名士,招聪慧士子入太学习读。”

  吏部尚书杨俊沉吟了下,说道:“陛下向大族收门阀税,今复设太学若不额外予入学名额于门阀子弟,恐诸官大族或有怨念。”

  依照唐制大族缴纳门阀税,将拥有受教育特权,比如可直达州试。而今太学复建,为了平衡交门阀重税与不缴门阀税的士族之间的权利平衡,太学还需专门征收门阀子弟。

  张虞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道:“太学乃京师学问之地,当招收天下善学子弟。若专招门阀子弟,势必藏污纳垢,安能受得起太学之谓。”

  “那是否另设学府专招门阀子弟,以便与太学有所区分!”杨俊建议道。

  闻言,张虞眉头微蹙,思索其中利弊。

  杨俊另设学府招收门阀子弟的例子,其实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如司马氏篡立西晋,为了赢得士族的支持,专门开设国子学,专门用于贵族子弟,非五品官及其以上子弟不收。

  国子学与太学双轨并行,导致了国家财政倾斜于国子学,并且因国子生身份尊贵,其教导的老师也水涨船高。相比寒门子弟入读的太学在财政、行政二者上的缺失,太学逐渐没落,很多太学生为了名声,常吹嘘自己入读国子学。

  以国子学为例子,很显然如果张虞听取杨俊的建议,那么太学的没落属于是时间性问题,毕竟门阀天然拥有更多的行政、财政上的权利。

  “不妥!”

  犹豫良久,张虞摇头说道:“门阀遍布朝野州郡,今专设学府招收士子,太学必然没落!”

  “那陛下之意?”

  “太学时设有诸科目,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学。而太学宜当改制,设经、律、书、算、工、地等学科,经学专修儒学经典,律学专治唐律法,书学专修书法诗赋,算学专习算术天文,工学习营造之事、地学习地理水文。”

  张虞整理脑海思绪,说道:“门阀子弟可凭身份,至书、算、地、工四科学习,而凡入学则不得转科。欲入经、律二科学习,需与诸生共试家法。”

  将数学、律法、书法列为学习科目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唐朝一统天下,便将书法、数学、律法及宗教、风水列入国子监的学习科目中。

  而今张虞首创诸学科,除了发展张唐科技技术外,另一目的便是用于招收门阀子弟。门阀子弟出身优渥,他们不仅拥有拒绝出仕的权利,且还拥有学习‘旁门左道’的经济基础。

  出于以上考虑,张虞多开科目,以便给予门阀子弟便利,让他们凭特长入学。

  “陛下,书、算、地、工四科为旁门之法,非圣贤之学,今以来招门阀子弟,不知是否妥当?”杨俊斟酌用词,说道。

  “有何不妥!”

  张虞不以为然,说道:“丞相、蔡公皆善书法,前者为国之贤相,后者为海内大儒。若门阀子弟能成器,为何不能入以上学科?”

  “何况运河、水利、城屋营造,乃工科之所学。地理学问涉及水情地势,治国岂能离之?”

  既入太学,张虞便一视同仁,希望能制定严苛的标准,淘汰无能之辈,招才学之辈入仕。而门阀拥有受教育特权,却不代表拥有仕宦特权,这是张虞核心要求。

  “工、地、算、书四科寡有典籍借鉴,不似儒家经学有迹可循,故当如何教导,需请陛下明示。”太学归属于太常管辖,张鲁晓得本职工作,今从人群中出列,特别请示道。

  张虞考虑少许,说道:“《九章》为算数之学;《灵宪》为天文之学。今可暂以二学为必学典籍,余者学问招博士专研教授。”

  “书法之学,特请蔡公指点教授。”

  说着,张虞看向钟繇,笑道:“丞相书法闻名于世,同可指点学科。另招诗赋博士,专教诗赋学问。”

  “余者二科可依照这般设立,先招博士,再由博士列书籍。”

  古代华夏能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域,并建立起璀璨辉煌的文明,必然相应的基础技术。然张虞穿越至今,感触最深的便是许多技术虽说先进,但却不等于科学。

  比如张虞想研发更先进的船只,遂召见各地出色的船工。然船工们之间以口诀、经验传播技术,能建一艘质量出色的船,但让他们升级船只却是艰难。因为船工不识字,他们只能靠经验总结出某种规律。

  因此想升级船只需要出现造船师,了解船只运行原理,并有相应的系统性著作,且在此基础上革新。

  所以想让某些领域出现系统性的著作,需要大量有文化、有钱,有时间的人投入到算学、工学、地学之类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思考,张虞只能引入生活优渥的门阀子弟,他们从小接受出色教育。即便嫡系子弟需有出仕,那么他们的旁系子弟、庶子可以有相应的选择权。

  毕竟不是所有门阀子弟都能享受到资源堆积,很多庶子需要自己讨生活。今太学多开科目,专门招收他们,他们如能安心学习,未必没有一个好的出路。

  至于出路?

  除了入仕外,这些子弟最好的结果便是在太学里任职,等往后学生多了,或能向下开设州学,让已经学成的子弟到州郡任教。或不愿出仕者,靠着家族供养,一辈子研究学问。

  指望国家供养?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张虞在世时可行,但后世皇帝却很难允许,甚至可能会形成新的食利阶级。

  其实张虞如果自私点很好,但他偏偏做不到。总希望为更远的后世留下点什么,即便积攒的家产会被败光,那总归不至于全败光。

  因此对张虞而言,他只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对教育系统的改造,让各学科出现集大成的著作与博士,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便代代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走得更远。

第576章 单刀夺城

  神武四年二月十五日,应张虞之命,关羽领百人刀斧手,从江陵乘舟逆上鱼复。而经两日逆水行舟,关羽至鱼复求谒吴巨。

  鱼复三面环江,西连赤甲山,据城东能望夔门天险。凡从此通行长江者,必先破鱼复,舟舸方能畅通。

  先前张虞本想遣郭淮、高顺二将夺之,但吴巨滑头又降唐室,这让张虞颇感为难。而关羽为建功绩,专请命谒吴巨,为张虞降服鱼复。

  江风浩荡,关羽青巾绿袍,抚髯独坐,眼望前方,神情从容。关平慷慨凛然,腰挎腰刀,精神抖擞。船头劈波斩浪,激起浪花如雪,直向险城而去。

  “来者何人?”

  数艘巡视舟舸横江,拦住关羽舟舸,将校立于船板上,远远问道,

  关平瞧了眼不答话的父亲,高声道:“烦通禀吴太守,言荆州友人关云长求见!”

首节上一节408/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