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瞥了眼老十七,心想,宫里确实催人迅速成熟!
别看老十七,年仅十七岁而已,心眼子却一点都不少。
老十七故意留下口实把柄,显然是想让胤和他更亲近一些。
和胤相比,老十七的家世虽然也很一般,其母族却是镶黄旗汉军的出身。
而且,老十七的外祖父陈秉直,曾任浙江巡抚。
这就比胤的外祖父,只挂着个虚衔混日子的王国正,强得多了!
只是,老十七的生母,至今还是个享受贵人待遇的庶妃罢了。
在宫里,要么母以子贵,要么子以母贵,就这两种情况。
胤是典型的子以母贵,密妃则是母以子贵!
以皇帝之尊,美人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值得信任的儿子,就不多见了!
“十七弟,我听说,你擅长抚琴?”胤笑着问老十七。
老十七叹息着说:“不瞒十五哥您说,小弟我,也就这么点爱好了。”
胤知道,康熙喜欢音律,老十七却擅长抚琴,这肯定是投其所好了。
想想看,和今上有着共同的爱好,老十七迟早会一飞冲天!
事实也是如此,康熙驾崩前,老十七是少数几个手握兵权的皇子。
历史上的雍正朝,胤真是闲王,而老十七却是总理户部事务的果亲王。
作为副皇帝的老十三,他在没有累死前,写的题本开头,必定是:总理户部事务、和硕怡亲王、臣胤祥。
要知道,和硕怡亲王,那可是位极人臣的铁冒子亲王呢!
由此可见,总理户部事务的地位,犹在铁冒子亲王之上!
这次去孝陵,因为要祭祖的缘故,胤和老十七的身边,都没有带女人伺候。
胤虽然好色,却只犯小错,从不犯大罪!
祭祖的途中,还敢带着女人,这是惟恐老八他们找不到搞垮胤的借口啊!
在大清朝,真的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以胤和老十七的身份,自然有资格入住沿途各地的驿站。
因是轻装简从的队伍,行进速度很快,在出发的第二天下午,胤和老十七,赶到了遵化长城的洪山口关。
遵化境内的长城,共有九个关口。
其中,洪山口、喜峰口和大安口,在崇祯二年,都被皇太极用重炮轰破,令京师告急,从而间接导致袁崇焕被崇祯下令千刀万剐。
老剧里,康熙曾经大发感慨,说什么山河在德不在险。其实呢,自从有了重炮之后,就算是冷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的棱堡,也迟早被轰破。
驻守洪山口的刘参将,听说胤和老十七来了,亲自出关十里迎接。
胤现在没管兵部,也懒得搭理刘参将,径直和老十七,进关住进了驿站。
大清朝的驿站,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大致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驿站接待路过的高官,皆有详细的接待规格。
洪山口驿站,因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就属于是中型驿站。
若是无爵的老十七独自来了,按照招待皇子钦差的规格,也就是二两银子以内的八菜一汤罢了。
可是,有胤的陪同,接待的规格就陡然上升到了十两银子的整桌席面。
照惯例,洪山口驿站的招待费用,由遵化州衙完全承担,再由巡抚代为奏报兵部和户部核销相关的用度。
胤精通庶政,他非常清楚,地方官们经常打着驿站亏空的旗号,巧立名目的捞黑钱。
老十七和胤刚在驿站内安顿下来,就听乌林来报,“爷,十七爷,直隶巡抚赵弘燮,在外边请见。”
“十五哥,我们出来才多久?赵弘燮这家伙就从保定赶来了。”老十七的言外之意是,赵弘燮十分知趣,知道得罪不起胤。
老十七毕竟不知兵,对保定到遵化究竟有多远,完全没概念。
胤多次带过兵,他自然很清楚,赵弘燮肯定不可能是从保定赶来。
因为,从保定到遵化的官道,距离长达七百里左右。
一省巡抚之尊,并不是单骑日行六百里的急脚递,怎么可能两天赶路七百里呢?
就算是,两天可以赶路七百里,康熙知道消息后,只会认定一件事情:赵弘燮想攀附胤。
见面之后,果然不出胤所料,赵弘燮正好在玉田县勘察河务,便急忙赶来了洪山口。
第230章 老十七哭了
在大清,钦差分两种,一种是特意到地方办理差事,一种则是和地方基本没啥关系的特殊差事。
胤和老十七要去孝陵,这就和直隶巡抚赵弘燮,几乎没啥关系了。
但是,在大清的官场上,讲究的就是迎来送往的人情世故。
胤来了,赵弘燮满招待了,这是留下将来好见面的情分。
赵弘燮不来招待,这是地方官的本分。
端看怎么选了?
赵弘燮特意跑来洪山口,肯定属于是情商高的表现!
因为,老十七无爵无差事,确实不算个啥。
但是,权倾一时的胤就不同了,赵弘燮即使是康熙跟前的红人,也不敢轻易得罪了胤。
“直隶巡抚,卑职赵弘燮,拜见愉王爷、十七爷。”
刚一见面,赵弘燮便十分恭敬的长揖到地。
“起吧。”胤摆了摆手,很随意的说,“坐下叙话。来人,上茶!”
面子都是互相给的!
既然赵弘燮主动跑来迎接,胤至少也要给个好脸色。
孝陵,虽然位于遵化州的境内,却不归直隶巡抚管辖,而是在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之下,分了三个摊子:封祀工部、封祀礼部和皇陵内务府,他们按照职责各管一摊子事务。
“赵中丞,请用茶!”
“谢愉王爷、十七爷恩典!”
明明是胤发的话,赵弘燮道谢的时候,一并谢了老十七。
啥叫会做人?这便是了!
寒暄过后,因直隶的事务不可能禀报给胤处理,赵弘燮只得没话找话说,大谈东陵外围的绿营保卫工作,如何重要,如何辛苦。
康熙即位之后,在马兰关专门设置了一员旗人出身的绿营副将,带兵近三千人,除了防守马兰关之外,专门负责东陵的外围警戒工作。
直隶的绿营兵,都归赵弘燮节制。所以,他打着汇报东陵外围防务的旗号,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实际上,大清的官场上,想和朝里的巨头搞好关系,都需要足够的情商,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胤心里有数,赵弘燮是康熙的信臣,他主动跑来拉关系,并不指望胤能够提拔他,而是留个情分,免得胤嫌弃他招待不周,将来给他的下绊子!
说白了,就是不求有好处可捞,但求别落井下石。
一言以蔽之,在大清朝,接待无小事!
赵弘燮介绍了一翻东陵的防务之后,话锋一转,站起身,抱拳拱手,异常谦逊的说:“卑职略薄一席薄酒,还请愉王爷和十七爷赏个薄面,一起随便用点。”
胤吸取了乾隆的经验,他也很注意养生,从不大鱼大肉,更不暴饮暴食,惯以青菜为主,辅以适当的鱼和鸡。
至于,猪肉和羊肉等红肉,胤每天也吃点,但不多。
俗话说的好,腿越少,吃得越健康!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没有腿的鱼,营养价值最高。两条腿的鸡和鸭,次之。
四条腿的猪、牛和羊,肥肉之中脂肪太高,胤只吃少量的精瘦肉。
当然了,胤对吃喝的挑剔,远没有达到川陕总督年羹尧的那种程度。
一头猪,经过不小的折腾之后,年羹尧只吃两条最嫩的里脊。
胤心里有数,赵弘燮的嘴上说是只备了一席薄酒,实际上,怎么可能呢?
“赵中丞,虽然我不在乎什么好名声,但是,十七弟尚无差事,这就不能太过招摇了。”胤喝了口茶,微笑着说,“不如这么着,我们各自点几个平日里爱吃的菜,让他们送来,咱们闭门把盏言欢,如何?”
胤的一席话,完全说到了老十七的心坎上。
老十七情不自禁的看了眼胤,心里很感动。
不当差的皇子,即使爵位再高,也是黑皇子。
不敢和胤这种红透半边天的特红皇子相比,但是,老十七做梦都想有个正经的差事可当。
在尚书房里读书的滋味,只有天天窝在尚书房的人,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
胤既然抬出了老十七,赵弘燮自然不可能反对。
于是,胤点了几个常见的青菜和豆腐,老十七点的都是肉。
不大的工夫,已经做好了的席面,被拆散了摆上了餐桌。
三个人,刚举起杯子,忽听外边来报,“禀爷,通永镇总兵来了,在外边请见。”
赵弘燮心想,这家伙鼻子很灵,来得足够快啊!
在直隶地区,马兰关副将升为马兰镇总兵之前,归通永镇总兵节制。
洪山口关,正好属于通永镇总兵的辖区。
胤淡淡说:“去告诉他,就说我不管兵部,没工夫见他。”
这话就很不客气了!
意思是,不要乱拍马屁,爷又不是你的顶头上司?
赵弘燮暗暗点头不已,他对胤的不骄不躁,有了更深的了解。
俗话说的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不管是哪个时代,父母都不可能允许子女们,和街头的烂仔一起玩耍。
同理,谁又会投资于不知道分寸的皇子身上呢?
知道分寸,就是了解康熙的禁忌,不要玩得太出格了!
被圈禁的老大和老二,已经证明了康熙的忍耐,绝对是有限度的。
赵弘燮这个巡抚,属于是文官,又是直隶最大的地方官,他出面招待胤和老十七,合情合理,没有空子可钻。
通永镇总兵就不同了,他的上头还有个直隶提督。
大清的绿营军制,一级管一级,大家都不能越级。
比如说,赵弘燮想指挥某镇总兵,不能直接下令,而必须下令给直隶提督,由其负责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