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43节

  看到马寻,朱标显然也比较高兴,“舅舅。”

  马寻就苦口婆心劝道,“太子,你是储君,哪能轻易出宫?”

  朱标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舅舅放心就是,我肯定带着护卫,爹娘也都知道。”

  随即朱标看了看四周,说道,“舅舅,舅母呢?外甥既然都来了,怎么也得给舅母打个招呼。”

  马寻想了想,对徐蛾说道,“去叫夫人过来,你顺便去隔壁一趟,让常家嫂子带着婉儿过来学女红。”

  徐蛾立刻笑着去叫人,而朱标也喜笑颜开。

  “舅舅,听说你现在又在忙着医道了?”朱标有些好奇的问道,“娘也说了,舅舅有一些好事,想着给我加些名望。”

  马寻简单解释说道,“主要是一些处置外伤的事情,我想就是学成了应该能有些用。就是不能让所有将士都受惠,多救一个那也是好的。”

  朱标自然也明白这道理,真的要是教出来一些医官,首先受惠的是一些军官,随后才是一些普通的士兵。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有机会救下来一些人,那就值得了。

  朱标认真问道,“舅舅,现在的医官、医士,真的不够用?”

  之所以这么问,那就是因为不管是在朱元璋眼里还是在朱标眼里,现有的一些医疗体系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就算是徐达等人大概率也是这么认为,主要就是明朝的兵制、配备等,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也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医官体系、战场救助等,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看似也够用了。

  马寻就回答说道,“我觉得还是不够,此前跟着出去一趟,看着伤兵救治的情形,我心里也是于心不忍。有些法子在我看来就是不太对,自然想着改一改。”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标更加认真,“如果是这样,那还真的有必要改改。”

  马寻笑着说道,“现在都说我爱酒,我哪能是真的爱酒。还不是伤口处置的事情,过几天找几个罪囚,让这些人试试经我的酒精擦洗伤口、包扎,看看会不会化脓。”

  马寻在酿酒,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那些酒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还是不太理解。

  正常人肯定觉得马寻爱喝酒,可是朱标等人知道马寻连黄酒、米酒等都不喜欢,更何况那些辛辣的烈酒呢。

  朱标顿时好奇起来了,“那我就要见识见识舅舅的高超医术了。”

  伤口化脓等,对于不少人来说闻之色变,因为这东西很有可能导致不断的恶化,看着已经救活过来的人,说不定就是伤口感染死了。

  马寻笑着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先试一试,说不定有些效果。”

  朱标随即笑着问道,“舅舅,找些罪囚是不是不合适?军中伤兵多,说不定就有磕了碰了的。”

  马寻也笑着回答,“这东西擦拭伤口肯定疼,再者就是有没有效,我现在也不知道。小伤口也就罢了,要是大伤等,还是不要拿自家士兵去练手。”

  朱标一下子明白了,笑盈盈的说道,“那舅舅就不要管这些人,也别管人是哪来的。到时候就去医治就好,救活了是他们的福气。”

  这很朱标,在宋濂等人的眼里,太子储君简直就是最为理想的太子模板。

  不过在朱元璋等人的眼里,这位太子储君看着仁善,可是手段一点都不迂腐。

  刘姝宁来了,连忙行礼,“臣妾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连忙起身说道,“舅母用不着多礼,在私下里只是家人礼。”

  马寻也跟着说道,“就听标儿的,姐夫定的规矩是朝堂之上叙君臣礼,私下里都是家人礼。”

  刘姝宁好歹也是跟着马寻在宫里住过几天,也明白大明的皇室有些时候没有那么严格的君臣之别,和普通人家没多少区别。

  “舅舅!”常茂这小子人未到声先至,“舅舅,为何有好事不叫俺?俺还是不是你外甥了?”

  马寻怒了,“找你亲舅去,我就是个便宜舅舅!”

  冲进正堂的常茂三兄弟愣了一下,连忙行礼,“太子大哥。”

  马寻那叫一个郁闷,“你们三个不是天天在府门口等着吗?太子来了,你们都不知道?”

  常茂也委屈的说道,“舅舅,这时候得练武,要不然肯定知道太子大哥来了!”

  常蓝氏和常婉也来了,常婉显然是有些害羞。

  刘姝宁就扬眉吐气了,去年的时候就是常婉时常打趣她,那时候又羞又恼可是毫无办法。但是现在攻守之势异也,变成她可以调侃常婉了。

  “嫂子。”马寻笑着打招呼说道,“我这外甥难得出宫,就让你们过来说说话。他说是来我这里说正事,我看不像。真要是有正事,该叫我去文华殿。”

  朱标抢先说道,“外甥像舅,我都是跟着舅舅学的。爹娘也说了,有些事情就该学学舅舅。看看老二多好,没事就往邓家跑。”

  只能说朱家的青梅竹马多。

  马寻和刘姝宁有些尴尬了,主要就是马寻的榜样作用看似是非常明显。

  朱标笑着开口说道,“常大将军现在去了云州,估计火儿忽答守不了多久。”

  徐达和王保保在甘肃的沈儿峪对垒,李文忠在马邑再破元军之后和徐达分兵北伐,现在已经走出野狐岭、驻兵开兴和。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觉得徐大哥、常大哥他们肯定会建功,元廷现在不只是君臣不和,父子也在内斗。”

  王保保这个大将听调不听宣,卷入元朝的党争、成为太子党,而元顺帝父子也在内斗。

  常蓝氏笑着说道,“说了这些也听不懂,只知道朝廷兵马一向战无不胜、群敌皆灭。老常还在惋惜,这一次出征没能和国舅一起。”

  朱标就开玩笑说道,“舅舅可是军中大将,徐大将军也想和舅舅一起出征。常叔想要邀舅舅出征可不容易,前些天二哥来了书信,也想请舅舅去他那。”

  马寻淡定的喝茶,这些军方巨头心思太多,所以马寻就成了香饽饽。

  他要是出征的话,一众大将肯定纷纷争夺。能够有他马国舅随行出征,大将打仗就更有底气。

  其他人也都是在笑,马寻的军事能力如何,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马寻就算是去了战场,最多也就是治治伤兵,其他的忙也帮不上。

  可是要说‘稳定军心’,这个作用还是有的。其他的士卒会不会因为马国舅的到来振奋军心不知道,但是有些大将看到了马寻,心里就非常安稳。

第70章 事情太多

  有皇帝、皇后帮忙,太子也在暗中出力,所以很多事情变得就简单起来了。

  马寻难得的来到了国子学,魏观领着司业、博士等人在迎候,全程也都在耐心的讲解着。说着他们的教学理念,说着‘七学’。

  如今的国子学分六堂肄业,通四书未通经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心二堂。

  又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率性堂。生员入率性堂后,实行积分制,肄业后,可被派往各衙门实习或参加科举考试。

  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内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

  博士厅主管教学,绳愆厅分管校内监察,凡是教官怠于师训,生员违犯校规、学业不精,后勤人员搞不好伙食,都有权纠举。

  生员日常功课一是练字,二是背书,三是作文。

  也别觉得国子学的这些学子只学四书五经等等,他们可不是只会之乎者也。

  他们也要学习律法,《大明律》虽然现在还未编成,可是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有《律令》,这也就是《大明律》的基础。

  现在的学子也要学数术,不全都是学‘文科’。

  马寻总觉得魏观这些人别有用心,他们提了不少东西,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希望马寻能够支持他们,支持弘扬儒学、宣扬教化等等。

  有些事情稍微听一听就好,马寻可不会那么冒失,不会觉得魏观这些人是大儒、饱读诗书就盲从,更何况这些人想的那些事情,未必没有其他小心思。

  朱元璋很快会给这些人来个狠的,马寻也在惦记着给一些人长长记性。

  还是继续建自己的学校,马寻在国子学走马观花看了一圈,立刻跑到了鸡鸣山下看他的学校,这才是他的主战场。

  “我的学校一点都不受重视!”马寻忍不住吐槽起来了,“国子学那么多屋舍,配套那么好。我的学校都在山下,已经开始偏僻了,还不舍得多建点房子!”

  吐槽归吐槽,不过马寻还是找到了工部的官员在商量着一些规划。

  正常的学舍、宿舍、食堂等不用说,马寻还要了几间实验室、病房、药材房等等。

  仔细检查一番的马寻很高兴,他现在的任务就是监督着这些学舍的建设了,还好很多的事情用不着他亲力亲为。

  将一些事情交给专业人士,这倒不是马寻想要偷懒,而是他只提供一些思路和需求,具体的解决就要这些人去解决了。

  心情愉快的马寻刚刚回到府邸,何大就说道,“国舅爷,中书左丞送来拜帖,想要后天求见。”

  马寻都愣了一下,“中书左丞?杨宪?”

  看到何大点头,马寻更加诧异,“他找我做什么?”

  何大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了,“那俺哪知道?这人一肚子花花肠子,心眼太多!”

  杨宪算得上是‘熟人’,这就是朱元璋的心腹、亲信,看似是文官,可是以前做的一些工作也不是完全的文官,包括一些检校的工作。

  要不是现在被安排到了中书省,说不定就可以当个‘锦衣卫’大员。

  马寻仔细想了想才说道,“要来就来,我倒是要看看这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何大就不客气的说道,“肯定没憋好屁,这人就爱四处探查,喜欢打小报告。”

  马寻对此也只能是笑一笑,杨宪四处打探消息、打小报告,那是因为他是皇帝的亲信,这是他的职责。

  不过他也希望杨宪能够注意些分寸,可千万别将其他人给卷入是非窝。

  现在的中书省可不省心,这不单纯的是利益集团之争,这也是施政理念之争,斗个你死我活都正常。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也在推波助澜,他很乐意看到这些文官们内部先斗一斗,斗完了他再下场将大权揽回。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马寻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多发表意见。

  他可是标准的中间派,和淮西勋贵关系密切,是浙东文官刘伯温的女婿,还是皇亲国戚。

  想要他下场,除非是局势明朗,或者是皇帝有了旨意,要不然可不会做出头鸟。

  和何大聊了几句之后回到内宅,刘姝宁就说道,“夫君,工部送来了铁管。”

  这就是冷凝管了,是马寻一直都是在努力改进一些实验工具,很多时候他只负责提供一些思路,将攻克的难题交给工匠等。

  仔细看了看冷凝管,马寻笑着说道,“这一次不知道能不能行,先试一试。”

  要做的实验有很多,想要建立、完善一些学科更不容易,还好现在的马寻有些身份,也有不少的资源,可以尝试做些事情。

  也是因为乱世刚刚结束,一个王朝才刚刚建立,他就算是想要做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事情,阻力即使会有,也不会特别大。

  将手里为数不多的酒精小心的打包好,很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杨宪没有来,先来的是太医院的人。

  作为正六品的太医院院判,陈之栋很是热情,“国舅爷,近来可安好?”

  面对六十来岁的老头热情打招呼,马寻也习惯了,“还算不错,陈院判可带来了我要的人?”

  陈之栋立刻回答说道,“国舅爷要的人,下官岂敢不给?”

  这就好,接下来还有不少大事要做呢,马寻也要抓紧时间,早点培训、早点出师。

  早点进行研究,说不定就有机会早一点取得突破,那对大明的发展就有极大的帮助了。

  陈之栋之所以这么热情,也是因为和马寻比较熟悉。这位国舅爷在大都督府、对六部的官员不熟悉,可是和太医院的人熟悉。

  更何况太医院本身就承担着培训医官的职责,所以现在配合马寻做些事情,更加理所当然了,这都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国舅爷,我等差遣御医二人、医者十人,以及学徒二十。”陈之栋认真回答说道,“这些也都是按国舅爷吩咐,拿手的都是治外伤。”

  听到这样的安排,马寻自然更加开心,这就是他所需要的人才。

  马寻就笑着说道,“这就好,一会儿将人领走。先教一教那些士卒简单的医理,再说其他。”

  陈之栋也没意见,这些医士只需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包扎伤口等,基本上用不着学会抓药、看病治人。

  可是不管怎么说,一些基础的医理还是要掌握,这也是打下一定的基础。

首节上一节43/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