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寻仔细的在和陈之栋商量着对于第一批学员的培训工作,这不是此前大明的医官、医士。
有些培训方式可以借鉴,但是有些地方也需要有所改进。
这就是马寻的重点工作了,好在有人能够为他分忧,有些事情他只需要提供思路、高屋建瓴就行了。
马寻也没时间全都扑在护理学的创建和发展,他还有其他的一些学科等需要重视。
事情实在太多了,都觉得有些分身乏术了。
第71章 文官的基本盘
大早上的,国公府就非常热闹。
“走两步!”马寻手里拿着个胡萝卜在旺财面前摇晃,“走两步啊,实在不行你伸伸脑袋!”
面对旺财的懒散,马寻无奈的向前走一步,“这总行了吧,都到嘴巴边上了,这都不愿意走?”
旺财没有生病,更不存在年老体衰,单纯的就是懒,不愿意走动。
马寻彻底败了,将胡萝卜塞进旺财嘴里,“你倒是比我还会躺平、还清心寡欲,给你找小母驴你不要。找小母马,你嫌它们吃的多还抢你马厩。”
清心寡欲也不能这样啊,都快三岁了,别的驴在这个时候就急哄哄的解决生理问题了。
可是旺财倒好,不是喜欢在院子里溜腿,就是偷懒,只要马寻出门它就跟着凑热闹。
正经事一件不干,气的马寻差点都狠下心来让它去拉磨了。
国舅府的人都习惯了这一切,国舅爷有事没事就和旺财在闹,别看他说的厉害,可是比谁都宠旺财。
就在马寻还在劝着旺财上进的时候,何大来了,“国舅爷,杨宪杨大人来了。”
马寻微微点头,“让他进来吧。”
杨宪进了国公府,一时间觉得自己有些为难,这不是正常的待客之道,因为马寻在喂驴呢。
不过杨宪满面春风,“国舅爷,许久未见,近来可安好?”
耿直的马寻就说道,“前些天才见过吧?我们正旦的时候是不是有一面之缘?”
杨宪急了,国舅爷是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客套,明明是攀谈的甚为投契、相见恨晚,怎么就是一面之缘了?
不过杨宪随即笑着说道,“前两天还和刘兄聊到了国舅爷,刘兄对国舅爷赞不绝口。”
拉关系,杨宪和刘伯温的关系不错,至少是曾经一起合力在勉强招架李善长攻击的难兄难弟。
马寻笑了起来,“那倒是难得,老丈人从来不当着我的面夸人,难道私下里在外人面前夸赞我?”
杨宪一时间语塞,他不知道这位国舅爷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照如今的一些人情世故等,夸人也不大可能当面夸,尤其是长辈很少当面夸奖晚辈,在朋友面前夸夸晚辈倒是正常。
作为人精、老油条,杨宪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这位国舅爷面前,他心里都没底了。
按照正常的礼节,他登门拜访,马寻这个国舅就应该在正堂招待。可是现在呢,就在院子里聊着,这看似是怠慢了。
可是要觉得这就是看不起人也不对,这说不定就是国舅爷觉得他杨宪是自己人,所以不讲虚礼,毕竟不少人都知道马寻不太喜欢繁文缛节。
杨宪看着旺财,夸奖说道,“这便是旺财吧?下官也没少听过陛下夸赞旺财,果然神骏!”
“神骏就过奖了。”马寻满脸笑意,“不过确实聪明,别人家的驴和我家旺财没法子比。”
果然,夸奖国舅爷没用,他不一定领情。可是夸奖国舅爷的爱驴,那就是投其所好了。
甚至夸奖这头驴,皇帝和皇后都高兴,这可不是单纯的爱屋及乌而已。
眼看马寻似乎不愿意深聊,杨宪自然不会放弃,他也愿意主动引导话题,甚至在心里也认为自己该占着主导权。
这位国舅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里清楚,因为皇后的关系,大家都愿意尊重这位他。但是这只是敬重身份,而不是尊重他的能力。
自幼漂泊在外,也没多少真才实干,就算是有些医术,但是那也是小道而已,很难居庙堂之高。
对于杨宪来说,他也是敬着马寻的身份,他这样跟着朱元璋从乱世杀出来的,自然心里会有足够多的自信,甚至是自傲。
杨宪看着马寻,笑着问道,“国舅爷,您可知道现如今中书省是什么模样?”
“不知道,我又不在中书省任职。”马寻直接回答,他是真的不想多和杨宪往来,尤其是涉及到政事,“我就是一闲散外戚,哪能知道那些。”
杨宪耐心说道,“国舅爷可能有所不知,陛下起兵之时并无文官相随,直至南略定远之时李相来投。”
看到马寻不说话,杨宪继续说道,“陛下过江取当涂,陶安率父老奉迎。也是在那时,汪右丞客居采石,因此随陛下建功。”
这个陶安也是老朱早期谋臣之一,官至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不过洪武元年就死于任上。汪广洋就不用说了,现在是右丞相,是李善长告老之后中书省名义上官职最高的。
“邓将军举荐朱升,其首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杨宪耐心说道,“其后越国公能折节下士,荐刘兄、宋濂、叶琛、章溢等人为陛下效力。”
马寻还是安静听着,他也知道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文官相对不足,就算是建立了大明,文官集团、天下士子未必和朱元璋一条心。
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朱元璋这个皇帝让这些文官集团的人利益受损,这些世家大族等感觉蒙古人对他们更好。
蒙古人可是直接包税,这些读书人自然就从中受益。而朱元璋建立大明,这些地方大族就很难在地方包税、作威作福了。
马寻的耐心让杨宪受用,他可是皇帝亲信,就该为国舅释疑解惑,大家就应该一条心来解决问题。
杨宪继续说道,“左副将军镇守浙江之时一度被读书人蒙蔽,不过也在下官建言下举荐叶兑。”
马寻忍不住微微皱眉,这个杨宪如今意气风发,这没什么问题,因为大权在握,可是不该得意忘形啊。
如今的中书省情形很特殊,徐达、常遇春、梅思祖等武将虽然在中书省挂职,但是基本上不管事。
文官这边的汪广洋官职最高,可是权力受限。杨宪是正二品的中书左丞,反倒是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
而胡惟庸是从二品的中书省参知政事,但他是李善长推出来的接班人,基本盘比较厉害。
话说回来,这个叶兑是厉害人物,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给朱元璋。
建议北绝李察罕之招降,南并张士诚之僭据,东督方国珍之归顺,以建康为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
他的一些建言献策现在全都一一应验了,不过这人当年也拒绝了朱元璋的招揽,现在在老家浙江逍遥度日。
马寻还是在耐心听着,他很想知道这个杨宪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他相信无事不登三宝殿,因为他和杨宪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来往,大家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
可是现在再看看,杨宪似乎不是这么认为,他是极想拉拢马寻这个国舅,想要合力在中书省做些事情。
现在的中书省斗的厉害,拉拢一些有用的助力,这对杨宪来说非常重要。
他本来就和李善长、胡惟庸不对付,和汪广洋等人也关系不融洽,浙东的也就是刘伯温看似和他关系还说的过去。
在四处树敌的情况下,哪怕是作为皇帝亲信也不够,得继续努努力、壮大自身的力量。
第72章 怪不得你死的快!
对于杨宪来访的动机,马寻大概能猜到一点,可是猜到了归猜到了,他现在也只是安静听着。
党争也好、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也罢,他不太想要参与其中,那可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杨宪可不管那些,他笑着问道,“国舅可知道陛下为何让徐大将军领右丞相之职?”
不等马寻开口,杨宪就说道,“李相才干非凡,不是下官可以评判。只是李相外宽和、内多忮刻,对其他人多有打压。徐大将军入中书,就是制衡李相。”
马寻看了一眼杨宪,说道,“李相现在告老还乡了。”
“不然、不然!”杨宪赶紧说道,“国舅有所不知,李相告老前举荐胡惟庸入中书省。这人和李相是同乡,据说有意将其侄女许给李相之侄。”
杨宪和李善长有仇,这个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像他这样直接将矛盾摆在明面上的,还真比较少。
不过看着意气风发的杨宪,也能够理解这些事情。以前被李善长压制的喘不过来气,现在翻身了自然张扬。
徐达等人虽然在中书省有官职,但是那些武将基本上不掺和文官的事情。
在他看来,李善长现在告老还乡了,那自然就是离开中枢,以前的权力、威望等都会慢慢消散,这不足为虑。
而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不足为虑,大家资历都差不多,但是汪广洋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杨宪有的是法子对付他。
而胡惟庸虽然有李善长的帮扶,可是仕途起点低,现在权力也不大,这也不足为惧。
刘伯温、宋濂等人的资历本身就不如杨宪,也不受朱元璋信任,那就更加多考虑了。
看到马寻又不言语,杨宪急了,“国舅可知道陛下心意?”
马寻还是笑而不语,杨宪继续说道,“中书省只有我是北方人,其余全都是南方人。”
马寻就夸奖说道,“那你也是有本事的人。”
杨宪就骄傲起来了,当年朱元璋打下应天府,杨宪就投奔而来,立刻就得到了重用。不只是掌管文书,还是检校成员,毛骧等人都是他的下属。
杨宪看着马寻问道,“国舅可知道李相为何告老?”
马寻敷衍说道,“自然是李相病了。”
“不不不。”杨宪赶紧说道,“国舅刚来朝堂,可能不知李相擅专。”
马寻忍不住打量着杨宪,怪不得你在李善长告老后执掌中书省几个月后就被处死!
春风得意不要紧、自信也不要紧,处处树敌不说,还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这都是取死之道!
杨宪不管那么多,继续教育着马寻,“国舅有所不知,李相虽压制浙东人,但他只用亲信,看似有意结党,陛下对此多有不满。现在李相告老,正是陛下重掌中书之时。”
马寻好奇问道,“你和我说这些有何用?我又不是中书官员。”
杨宪立刻说道,“汪广洋就是李善长同党,下官准备弹劾汪广洋,还请国舅署名。”
马寻就有些不高兴了,“都说了我不是中书官员,弹劾正二品的右丞,这不太好吧?”
看到马寻不乐意,杨宪忽然说道,“国舅可知道下官当年也在浙江?”
马寻看着杨宪表演,想知道这个得意忘形的人怎么继续演下去。
杨宪就直接说道,“当时左副将军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我也随行辅佐。只是左副将军不听我言,亲近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等人,这些人都为张士诚效过力。”
马寻好整以暇,随即问道,“哦?还有这事?然后呢?”
杨宪得意的开口说道,“左副将军当时年少,以至于被蒙蔽。下官就奏报陛下,亲近左副将军的五人中两人被杀、三人充军,左副将军也被陛下责骂。”
拿李文忠的事情说给马寻听,这个杨宪还真的有意思。
杨宪继续笑着开口,“李相权倾朝野之时,下官便在陛下面前谏言,李相才干平平、不足为相!”
什么叫飞扬跋扈,现在的杨宪就生动的给马寻上了一课。
只不过马寻也觉得人狂必有祸,以杨宪现在这状态,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处死了。
马寻笑着对杨宪说道,“你直接去陛下那里建言就好,至于保儿不听你言以至于挨骂,那是他的事。我要是挨骂,那是我的事。”
杨宪的笑容微微收敛,随即说道,“国舅初来京城,不知朝堂险恶。国舅又蒙受皇恩,自然该为陛下效力。”
“怎么,弹劾汪广洋就是为陛下效力?”马寻就有些嘲讽了,“那我是不是还要弹劾一下我老丈人,这更是效力了。”
杨宪赶紧说道,“国舅想多了,我与刘兄一向交好。浙东人虽然多有不堪,只是刘兄除外。”
马寻笑着打量着杨宪,随即说道,“李相告老,汪广洋再被弹劾,到时候我丈人是不是要入中书?”
杨宪立刻说道,“刘兄不行,他在开国前参与军机八年,嫉恶如仇、又不喜处理繁杂事务,他入不得中书省。”
马寻就笑着说道,“那这么一来,中书省只能是以你为尊了。”
杨宪愣了一下,随即自傲的说道,“国舅有所不知,下官现在虽为左丞,不过蒙陛下恩重,已经执掌中书。”
马寻顿时笑了起来,“那你就继续执掌中书,有些事情没必要和我说。我现在很忙,没时间去掺和中书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