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46节

  想要让清弓提前问世,这也不是简单的加大弓体、增加弦垫那么简单,想要试制出来,肯定也要多花点心思才行。

  刘姝宁看着草图,有些好奇的问道,“夫君,你的这副弓有些特殊。”

  马寻就笑着问道,“是不是觉得多了个弦垫?”

  刘姝宁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确实如此,和寻常弓箭不一样。”

  这就是清弓的最大特点之一了,弦垫应该可以说是大到另类了。

  这增加了弓臂负担,但是它能共很好的保护弓臂、减缓弦对弓臂的冲击;并使在射手拉弓时产生等效弓臂变换效果,使射拉开硬弓后更易保持射箭状态。

  “这张弓比起普通的弓要大,所以就应该射重箭。”马寻笑着解释说道,“虽然步兵也能用,只是如果骑兵用说不定更好。”

  刘姝宁指着弓梢说道,“只是这么一来,怕是有些撑不住吧?”

  有这样的担心正常,长弓梢必然增大的弓臂负担,乍一看也会觉得很难拉开这样的弓。

  “我这本来就想的是用重箭,而且这里面有个东西叫杠杆作用。”马寻耐心解释,“军中的那些人都勤练弓箭,应该可以拉开这张弓。现在制出来一些弓,先试试再说。”

  刘姝宁也没意见,制造弓箭并不难,不管是弓梢还是弓弦等,这都是有现成的,无非就是马寻想要的弓更大,需要的弓臂、弓弦也更长一点。

  对于马寻的忙忙碌碌、奇思妙想,刘姝宁也习惯了,虽然有些奇思妙想看起来也不靠谱,或者说根本不明白那些研究有什么用处。

  不过刘姝宁也不会反对什么,如果马寻需要她帮忙整理、收集资料,那就仔细的看看书、找一找线索。

  这对于刘姝宁来说也有意思,她本来就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天文地理。

  马寻现在的研究项目看似比较多,可是他也不会感觉到吃力。

  主要就是因为他基本上只负责提供思路,很多细节的完善、工艺的制作等,那就不是他需要去过多操心了。

  马寻不是兵器专家,对于冷兵器的制造等更没什么心得。

  可是他拿出了图纸,仔细的在和制弓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特殊,但是制弓师看似不觉得这样的要求多么离经叛道。

  甚至在一些专业的事情上,也可以给马寻提供一些建议,让马寻制弓看似更加顺利。

  “舅舅!”朱跑进了院里,非常开心的说道,“父皇让我和你说一声,得准备上朝了。”

  马寻诧异起来了,“又要上朝?”

  朱都无语了,“舅舅,你上回上朝是什么时候?”

  看到马寻不回答,朱就说道,“请封诸王的事可是你首倡,现在礼部那边基本上定下来了,你肯定得去上朝啊。”

  听到朱这么说,马寻就明白了,“那好,我到时候肯定会上朝。”

  朱随即有些闷闷不乐的说道,“过两天咱们几个得回老家了。”

  朱等人对凤阳老家可没有什么感情,但是那里是中都、是帝乡,朱元璋现在也在定规矩,皇子受封前要回乡祭祖。

  “回老家也好,正好看看老家的样子,能知道你父皇创业之艰。”马寻就认真叮嘱说道,“老家是根基之地,你们回去也务必要四处走走看看,不要惊扰乡邻,要惩治贪官污吏。”

  朱忽然觉得长辈们都一个样,就喜欢叮嘱这些事情。

  不过朱忽然幸灾乐祸起来,“舅舅,你要是上朝之后,父皇和母后肯定要说你了。”

  马寻都习惯了,他‘不务正业’呗,不去上朝、不参与政事商讨,偏偏喜欢研究医术,想着要改进一些技艺等,这些事情哪该是一个国舅做的事!

第75章 拖下水

  既然要上朝,该早起的时候就早起。他这样的武将骑马,文官可以乘轿。

  骑着马的马寻不慌不忙的来到了皇宫前,验过宫符后顺利入宫。

  还是乱糟糟的没有秩序,这些文武百官在鼓声响起后一窝蜂的朝着内城走去。

  马寻忽然觉得自己‘势单力孤’,因为没有什么熟人了。

  尤其是看着被百官簇拥的杨宪,和几个人凑在一起的胡惟庸,还有皱眉的汪广洋、刘伯温等人。

  这么一对比,马寻孤零零的站在武将这一队的队首,想要和他攀谈的淮西人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分量,有没有足够的交情。

  也要担心皇帝和皇后等人先后传达的意思,没事不许去骚扰国舅。

  等到上朝的时候,马寻跟着众人乱哄哄的一起进了奉天殿站好,开始上朝。

  进宫上朝的时候乱糟糟的,早朝开始后各种奏事也是乱糟糟的,开国之初规矩不多的不足之处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武将班首的马寻很是无奈,他的这个小舅子就是不务正业。

  这可是开国初年,很多骄兵悍将手里兵权很重。得了天下之后,很多文官也有了不少心思。

  他希望马寻能够对朝堂上的事情多花点心思,可以帮他分忧。可是现在倒好,这个小舅子好像很想当个工匠。

  朱元璋等到礼部尚书陶凯奏完事就开口问道,“国舅,你以为怎么样?”

  马寻愣了一下,连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兹事体大,当慎重。”

  文官队列里的刘伯温微微摇头,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这个女婿知不知道陶凯刚刚说了些什么。

  其实朱元璋也怀疑,就继续问道,“哦?既然你也知道这件事情重大,那朕就问问你的意见。你是国舅,当建言献策。”

  马寻就继续说道,“回陛下,臣一向愚钝。骤闻此事,心中尚无对策,恕臣不敢妄言。”

  不要说朱元璋了,其他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实在是这位国舅爷有些时候油滑的厉害,你最多能找到他的‘中庸’,几乎看不到他出头。

  其实马寻哪里不知道陶凯说什么呢,他开小差归开小差,可是该听的还是在听。

  对于陶凯说的制军礼、定科举式,这都认真听着呢,只是听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已。

  这位礼部尚书饱读诗书,在礼节方面的事情比较了解,也遵循朱元璋的意思在恢复一些汉族传统礼制,那就更没必要反对。

  这个时候侍御史刘炳忽然开口说道,“启奏陛下,国舅不远千里送徐王归乡,朝野上下无不称颂国舅至孝。臣以为国舅之孝举,当旌表天下,以正国朝孝道。”

  这个忽然间冒出来的家伙一下子成为所有人注意的焦点,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而刘伯温忍不住皱眉,刘炳是侍御史。这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佐贰,这是他的下属。。

  可是现在的御史大夫是邓愈,刘伯温这个御史中丞实际上管着御史台。而现在呢,刘炳直接越过他这个上司了。

  刘炳这时候继续说道,“陛下,臣弹劾中书右丞汪广洋事母不孝。”

  马寻忍不住看向刘炳,而其他人忍不住看向一脸错愕的刘伯温。

  刘炳这个马前卒弹劾汪广洋,大家肯定都觉得这是刘伯温的授意。

  汪广洋有些慌,不孝在如今这个年代不只是道德上的谴责,会让人直接社死,也可以直接定罪。

  这就开始了吗?

  李善长才刚刚告老,杨宪就要开始不断的排除异己,要在中书省大权独揽了?

  朱元璋表情严肃的问道,“哦?真有此事?御史中丞,你有何说法?”

  刘伯温赶紧出班说道,“回陛下,臣尚且不知此事。”

  刘伯温的话让不少人都愣住了,御史台的实际当家人不知道手下人打算弹劾中书右丞,这谁信啊?

  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汪右丞如今执掌中书,如此重臣若是没有真凭实据就来弹劾,那可是诬告!”

  刘炳看似不慌,连忙说道,“陛下,臣忝为御史,听闻百官有不法事,自然当奏报、弹劾。”

  这就是风闻奏事,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

  这也是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政策,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

  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朱元璋一时语塞,这个刘炳说的也没问题。

  而马寻忍不住皱眉,不拿出证据就来举报,以后说不定要形成党争,或者是让一些言官、清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胡来。

  不过一想也不对,明朝开国初期可不会任由一些文官乱来,清流更没有生存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皇帝为了收回权力,对于一些事情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效就行。

  朝堂上的风向一下子就变了,朱元璋也不关心马寻有没有在早朝上开小差了,而是关心汪广洋到底能不能再中书省。

  文武百官也关心这件事情,毕竟汪广洋是开国功臣之一,是中书省名义上官职最高的。

  这也关系着很多人的利益,多些关心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汪广洋此前被李善长压制的厉害,不过到底有些根基,和一些江南文官走得比较近,和浙东人也有一定的往来。

  现在牵扯到汪广洋,这些江南的文官们肯定要着急。

  而杨宪看似按兵不动,但是也有胡惟庸暗戳戳的在指使上煽风点火。

  这两位刚刚进入中书省的新贵不能小看,他们看似形成了默契,先斗倒了汪广洋,然后再继续斗,三方势力要变成一家独大才好。

  这一下好了,朝堂上已经不是暗流涌动了,而是已经开始将一些矛盾和冲突直接摆在了明面上。

  等到下朝,马寻第一时间找到刘伯温,“岳丈,那人真不是你指使的?”

  刘伯温笑着说道,“我还是小看了杨宪和胡惟庸。”

  马寻也笑了起来,“这么说来也是,他们两个这么急着出头做什么,他们在中书省的根基本来就不深,就急着斗倒汪广洋这个老人了?”

  刘伯温笑着说道,“正是因为他们是新人,才急着斗倒老人。老夫现在也是给拖下水了,你也逃不掉。”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也反应过来了。

  刘炳带头弹劾,刘伯温说他不知情都没人信。而作为刘伯温的女婿,马寻想要独善其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马寻忍不住吐槽起来了,“我就是不想沾惹这些事情,这些人还非得将我卷进去。”

  刘伯温打量着马寻说道,“你能明白这些事情,那也不简单。”

  对于马寻的谨慎、独善其身,刘伯温一直都是欣赏的,他也知道马寻有些时候会藏拙。

  现在再看看更加能明白这些事情,有些局势马寻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哪怕是对朝堂看似不了解,可是很多事情心中有数呢。

  “这就好。”刘伯温有些欣慰的说道,“老朽宦海浮沉这些年也不怕这些人,就怕你初来朝堂被这些人诓骗。”

  马寻也笑了起来,“我可不是傻小子,想要让我出头、想要拖我下水,哪有那么容易!”

第76章 继续加担子

  上朝,没想到遇到了权力斗争,这让马寻有些诧异,但是不算太意外。

  朝堂之上本来就有权力斗争,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可以说很正常。

  只是杨宪和胡惟庸好像有些太过着急了,他们急着斗倒汪广洋、急着想要将中书省捏在手里,想要彻彻底底的替代告老还乡的李善长成为大明丞相。

  既然进了仕途,很多人都是一心向上爬,他们想要品尝到权力带来的快感。

  一个小太监悄然出现,“国舅爷,陛下召见。”

  马寻只能和刘伯温告别,然后朝着武英殿而去。

  朱元璋就像没有看到马寻一样,在认真的批阅着奏章。而马寻好像无所事事一般,站在武英殿发呆。

  抬眼看了一眼马寻后,朱元璋也忍不住叹气,他的这个小舅子性子太稳了,就算是想要施压,有些时候都没办法奏效。

  如果是去年刚给他找回来的时候这招肯定有用,稍微表达一点不满,小舅子肯定小心翼翼。

  但是那时候不能用这招,因为马寻太谨慎,和自家人还生疏。

  而现在经过了一年,小舅子的胆子变大了,可是那个沉稳的性子还是没变。刻意的将他晾在一边,这招就没用了。

首节上一节46/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