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47节

  朱元璋开口了,“弹劾汪广洋的事情,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我刚刚也问了,我岳丈可能也不知道。”马寻就实话实说,“不过他到底是真不知情还是假不知情,我也不敢保证。”

  看了看滑头的马寻,朱元璋又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马寻仔细斟酌后说道,“我对朝政之事本来就不熟,真要我说,我觉得肯定是有人在斗。”

  朱元璋都笑了起来,“你要是有点心思,朝堂的事情也能帮帮忙。偏偏一门心思去读书、教人本事,你怎么想的?”

  “陛下让我管国子学,我就去看了。”马寻十分坦然的说道,“领着都督府的官职,我就想法子照料伤兵。”

  这么说绝对没问题,不知道的还以为马寻马国舅就是大明最为尽忠职守的,一点都没有偷懒。

  朱元璋下意识的觉得有道理,随即哭笑不得,“行了,照你这么说,还真要给你升官、给你奖赏了!”

  “中书省的事情你别掺和,俺还要看看这些人到底什么心思。”朱元璋随即开口说道,“听说杨宪前些天去找过你?”

  马寻也回答说道,“嗯,当时他就邀我弹劾汪广洋,我没答应。”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说道,“这个杨宪胆子倒是不小,我倒是要看看他到底想做些什么!”

  对于杨宪,朱元璋还是比较信任,这也是跟了他十多年的老班底了。而且在有些位置上,这么个钉子也能起到作用。

  只是这样的信任也在降低,以前的杨宪虽然看似胆子不小,可是不像现在这么得意忘形。

  继续看看杨宪的表现,看看他执掌中书省后是不是原形毕露。还有一些事情也需要他去办,朱元璋需要新的中书省格局。

  朱元璋随即问道,“这些天在瞎忙些什么呢?”

  马寻回答道,“在盯着那些医官的训练,我觉得能用得上,朝廷的战事还没有消停。”

  朱元璋没有表态,虽然觉得现在的医官、医士够用了,不过如果真的能教出来更有本事的,那也不是坏事。

  马寻也继续说道,“火药的事情还在研究,只是头绪不清晰,可能得花点时间。”

  朱元璋就要再次叹气了,自家这个小舅子真心不喜欢在朝堂上何人争斗,就想要当个工匠、郎中。

  看到马寻还要开口,朱元璋说道,“国子学多去一去,和礼部也多往来,明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你当主考官。”

  马寻愣了一下想要推辞,“姐夫,我虽然识字,可是才学肯定不如那些人。”

  “又不是让你下场科举,你就是个主考官。”朱元璋立刻说道,“不能让宵小乱了规矩,大事小事你盯紧了,这事情也只能是你去做。”

  马寻这就推辞不了了,他只是负责会试,不需要他批卷、阅卷等。

  而大明虽然是第一次科举,不过很多的事情也都可以借鉴,北宋时期的科举就定下来了足够完善的规矩。

  糊名考校法就是在北宋时提出,尽可能的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而明朝现在初步定下会试三年一次,每次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而对于大明的第一次科举,朝廷上下虽然都非常重视,可是大多数人心里实际上并不太看好。

  北伐还没有完全结束,四川、云贵也没有收回来,乱世甚至谈不上彻底结束,这个时候的文教自然谈不上多好。

  不过不管怎么说,该科举的时候还是要科举,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忽然又多了一个任务的马寻有些压力,“老二昨天去我那,请封诸王的事情还没有定下来?”

  “你明天继续上朝,不管怎么样明天都要奏报。”朱元璋就说道,“老二几个先回老家一趟,过些日子就给他们定王号。”

  马寻也不提藩王之类的事情,因为明初的藩王看似是有封地,可是这些藩王和西汉初年的藩王有本质区别。

  他们在封地没有行政权,就算是有所谓的藩王三护卫,不过兵权实际上还是在皇帝、在朝廷手里。

  最重要的是藩王镇守要地,这也是乱世刚刚结束后有必要的举措,这也是为了将兵权彻底从那些骄兵悍将手里给收回来。

  看到马寻似乎要溜,朱元璋忽然说道,“在家里头造点小玩意儿没事,别在家门口造火药。”

  马寻赶紧说道,“我有分寸,肯定不会在城里造火药。”

  朱元璋有些不满意的说道,“缺弓、缺甲胄就说,自己造能造出来什么好东西?你是俺弟弟,舍不得给你刀枪、弓箭了?”

  马寻的一举一动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秘密。

  马寻就立刻说道,“姐夫,我这不是想着还要打鞑子吗?我想制出来硬弓、重弓,要是能给鞑子连人带甲的给钉在地上就好!”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就笑了起来,觉得马寻是异想天开。

  宋就有大黄弩这类重武器,可是弩床太重不方便。而现在的手弩等,也不见得比火器、弓箭更方便。

  冷兵器的发展就是如此,汉唐时的武器在当时厉害,可是放在明朝就算不上先进。

  马寻想要制出来一张连人带甲的弓,这没问题,军中有些悍将能开硬弓。可是大规模的列装、让普通士兵去用,那就是想多了。

  看到朱元璋不相信,马寻也不会多解释。他要制的弓不算难,很快就可以初步试制出来,到时候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到了那时候,就可以有足够的发言权了,到时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

第77章 上架感言

  最后一章公众章节已发,凌晨上架。

  上架首先求订阅。

  说说这本书和主角。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和主角,肯定不是特别爽的,主角不是争霸、战神。

  至于说主角不像穿越者,觉得谨慎、胆小等,这没问题。

  不过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性格,那也是有过程。

  初期的主角确实小心翼翼,设定的一开始就是主角不知道他是国舅,骤然见到老朱和马皇后肯定也会谨慎,活下去是主角的第一选择。

  随着相处,主角会平常心,但是后期的主角肯定也不会是飞扬跋扈、张扬自信的人。

  所以主角的性格,肯定不会让有些人满意,觉得不够主角、不够爽。那也没办法,我一开始就照着这个人设在写。

  至于说主角没有改变历史,我不知道有些人觉得的改变历史该是什么。是直接宇宙大一统,还是直接干掉老朱。

  马皇后和朱标的设定是有哮喘,常遇春没有死,李善长提前告老,这些应该算是改变吧?

  主角几乎不权斗,但是在建学校等,这也是改变吧?

  慢热也好,觉得平淡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觉得不够爽的可以去找认为合胃口的书。

  最后,再次求订阅,拜谢。

第78章 都是好消息

  既然进了宫,肯定要去马秀英那里一趟,顺便再去和李贞说说话。

  好在他现在成亲了,进宫、出宫都方便。

  回到了家里的马寻立刻叫来工匠,“弓制的怎么样了?”

  工匠老赵就回答说道,“国舅爷,其他的都好说,只是这弓我等从未造过,还得琢磨一下。”

  一般的弓都是弓体用牛角、木材和牛筋等材料制成,弓臂内为竹制或木制弓胎,这些其实都不难,也不会太贵。

  很多的材料现在也都是现成的,无非就是马寻要造的弓特殊点,所以这些工匠心里没底。

  大规模的列装等更没必要担心,在历史上清弓的造价也不贵,各地的弓造价不同。在直隶需要白银一两五钱,到了一些地方就是一两、或者九钱五。

  马寻拿过粗制的弓臂,长度差不多一米五了。这样的长度和现在的一些弓相比,大了不止一圈。

  “弓梢还是要再加长一点。”马寻仔细看了看,提出自己的意见,“还有弓垫,也别忘了。用不着考虑精美、华贵,这是普通军士所用。”

  听到马寻这么说,老赵等工匠稍微松了口气,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要为一些贵人制作弓箭等,要求格外的高、精美也是必然的条件。

  如果只是考虑普通制式武器,那就不算太难了,他们都是以此为生,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马寻忽然想起来了,说道,“箭也要加长一些,箭杆得更粗,箭头也多想一些花样。”

  旁边的何大立刻说道,“国舅爷,军中有多种箭簇。”

  这么说来就更加不需要马寻多操心什么了,有些东西是现成的,稍微改进一下就行了。

  想要将清弓造出来,也不是单纯的加长弓梢、加长弓臂就行了。

  何大就提出自己的意见,“国舅爷,俺倒是觉得弓梢长了些,要是稍微短点能省不少力气。”

  马寻立刻认真起来,弓有些时候就是统称。即使是清弓,那也有不同的种类。

  练习力气的力弓,最省力的猎弓,以及用于战争的战弓。

  老赵也说道,“如果真的想要将箭射出去,弓臂还得削一点,太粗壮了也不好?”

  马寻自然会认真听取专业的制弓师的意见,也会考虑何大这样军中的使用者的建议。

  何大忽然问道,“国舅爷,这么长的弓,得多高的人才能拉的开?”

  老赵就抢先说道,“我倒是觉得这么一来,拉开弓不难,就是如何将箭射出去难说了。”

  传统的清弓拉力在六十磅到两百磅,一般经过训练的弓箭手都可以拉的开。遇到了大力士等等,用加强的就行。

  马寻就笑着接过弓,微微侧身、撅臀,比划出拉弓的姿势,“这不就是拉开了吗?也不会碰着地,箭就射出去了。”

  何大都愣住了,国舅爷射箭的姿势就难看了。这么一张大弓、长工,用起来肯定不方便。

  看到何大等人震惊的表情,马寻也就笑了笑,早就在预料之中了。

  虽说帅是一辈子的事情,可是在战场上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就是活下去、杀敌,帅不帅根本不用在意。

  仔细的说完自己的一些构想、要求,马寻就回到了书房,制弓的事情他不用时刻跟进。

  回到书房的马寻看了看书,慢慢的心也就安稳下来了。

  傍晚时分,刘姝宁走进书房,“夫君,父亲让你如果能避开早朝,就尽可能的避开。”

  别看刘伯温当着马寻的面说可以放心了,可是私下里还是在担心自己的这个女婿被人坑了。

  这也很好理解,哪怕马寻非常的稳重、谨慎,也不能不担心啊。他被接到京城满打满算才一年,大半年还是出征在外,能有什么官场争斗的经验呢?

  有国舅的身份,无非就是可以避免被皇帝、皇后重罚。可是如果他稀里糊涂的卷入一些政斗之争,大概率是被人当枪使。

  马寻不无得意的对刘姝宁说道,“丈人有心了,不过我别的不敢说,保命、开溜的本事可不小。”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姝宁也安心不少,“如今朝中颇为诡异,夫君还是小心一点的比较好。”

  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自从李善长告老之后,文官集团内部的竞争就陡然激烈起来了,各个利益集团都想要成为新一任的中书省话事人。

  再多想一点,李善长这个能力出色、威望极高的丞相告老,说不定就是陛下的心思,这是陛下担心李相长期把持朝政、尾大不掉。

  而李善长告老,那也是马寻‘诊’出来的,他在这件事情上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如今的局面下,不少人都小心翼翼的,即使是李善长这样的老江湖都在谨慎的走好每一步。

  马寻的工作非常简单,只是再次上朝,继续奏请皇帝请封诸王。

  大朝仪奏请一次被皇帝当朝否了,那就再奏,这一次皇帝的态度软化了。

  那还有一次,这也是‘三请三让’,大家也都知道皇帝接下来必然会将一众皇子封为亲王了。

  “梢头要不然开个弦槽。”马寻下朝后再次回府,继续盯着弓的制造,“我还是觉得弓臂得考虑加强,我要射的是重箭。”

  长弓梢必然会加大弓臂的负担,可是这也加强了杠杆作用,这就适合射重箭了。

首节上一节47/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