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儿!”常遇春不高兴的说道,“国舅还比你小十岁,你年轻、他算什么?”
徐达也立刻调转枪口说道,“老常这话说的对,我与老常各率精兵,你为偏师呼应。国舅在我军中即可,用不着你来操心!”
常遇春也非常认可,抢马寻是一回事,过两年要是继续北上的话,他肯定是和徐达各率一军,主攻权也需要抢下来。
这个李文忠就得给他先挤走,赶走了他和邓愈,这就是徐达和常遇春的‘内部竞争’。
朱元璋笑呵呵的把玩着大圭,说道,“这玉器看着还是浑厚,不愧是宋时就传下来的。这一次北伐建功,你们也不要自满,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在其他人点头的时候,朱元璋问道,“小弟,你是想要去跟谁一起打鞑子?”
马寻很直白的说道,“谁能带我追亡逐北、封狼居胥,我就跟着谁。我杀不了人,总归是要逮着一两个蒙古达官显贵吧!”
在这么一群骄兵悍将之中,马寻的言论简直是最没出息的。只是好像也没什么问题,要说他没志气,心里想着的还是封狼居胥呢。
朱元璋顿时笑了起来,“这倒是一个难事,我帐下猛将如云,哪个都能封狼居胥、追亡逐北。你这两年就在大都督府好好转转,到时候选一路大军跟着。”
马寻下意识的点头,可是很快觉得自己好像是被套牢了。
未来的两年,我要经常在大都督府行走了?我要和这些淮西勋贵、开国将帅多往来了?
我是读书人啊、我是文官、我是外戚,我可不是正经武将!
徐达等人都没有意见,马寻在大都督府行走,可不是真的让他去挑选搭档,这是为皇帝收拢军权。
未来这两年中书省可能斗的厉害,而大都督府势必也是要进行一些改革和约束了。
江山基本统一,自然也不可能像前些年那样对一些骄兵悍将的肆无忌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马寻这个国舅爷到了大都督府,显然也是为了约束这些骄兵悍将的!
第89章 舒服的位置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次明朝北伐,看似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元人赶出去,可是明军的死伤也非常大。
去年镇守北平挡住元帝袭扰的孙兴祖在今年战死,才三十五岁。冯胜去年擅自回师,导致大将于光在兰州城下被王保保砍去手脚惨死。
在此前徐达和王保保鏖战之时,胡大海义子胡德济遭遇袭营时仓皇失措、应对失策之时大军混乱。
朱元璋等人早就习惯了如此,从投身军伍开始,这一路走有不少兄弟、手足战死沙场,哪怕是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将、武艺绝伦的猛将,也逃不掉这样的宿命。
在结束立刻对死难将士的祭祀之后,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
“这元帝和王保保在和林汇合,塞外地域辽阔,我看迟早还是要打一场。”朱元璋看着一众将帅说道,“只是这一战,还得等等。”
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元帝和王保保肯定还是要打,只不过目前的问题是要将西南给平定了。
四川的明升、盘踞着云南的梁王、段氏,那都是接下来的目标,今年就要开始准备用兵,争取花一两年的时间拿下。
到那时候,再集结重兵去对付塞外的元帝。
现阶段的朱元璋可不会考虑防御性战略,现在就是在对元朝小朝廷穷追猛打,不给他们任何的喘息之机会。
马寻这时候只需要在军帐中站着,基本上参与不了这样的军事会议的话题,他太外行了。
朱元璋看向徐达问道,“朝廷征讨明夏,你觉得该以何人为将?”
徐达立刻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以汤和为将。”
其他人都不好说什么,明夏基本上就是个小朝廷,理论上来说派遣一员大将率军去就可以灭了。到时候有了个灭国之功,一切万事大吉,汤和就可以封国公了。
马寻一脸的古怪,汤和汤大嘴有不错的军事才华,可是放在明军开国将帅中还不够瞧。
历史上的朱元璋给汤和安排了一大堆精兵强将,给他安排好了详细的出兵路线等等。结果汤和用兵迟缓,偏师的傅友德倒是立下首功。
最为尴尬的是傅友德、廖永忠都打的明夏山穷水尽的主动投降了,汤和还没有赶到重庆。
闹剧就是明升投降,廖永忠坚决不答应,因为汤和没到,只能是汤和去受降。
明明是给汤和安排的封国公的战役,结果汤和搞砸了,全程没有打破一城、无功无过。这一战,倒是傅友德异军突起。
所以说有些时候机会有了,真不一定能把握住。喂到了嘴边的功劳,也可能给吐出去。
看到马寻一直都不说话,朱元璋也不说什么,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马寻在这些话题上参与不了什么,那就别强人所难了。
等到其他人离开,朱元璋将马寻留下,“你吵着要来北平,打算做什么?”
马寻立刻说道,“我准备去看看长城,这几天也让人在收集此地的人文、习俗,准备收集好资料等,说不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朱元璋沉默许久才说道,“你做的事情是正事,只是其他人看不出来你的功劳。”
马寻做的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为了以后的治理打下一下基础。但是这些事情,真的是看不出来明显的功劳。
随即朱元璋又说道,“长城在派人加固,用不着你去多看。”
长城可谓是标志性的建筑,从西周开始就延续不断的在修筑,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现在的状况是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
但明朝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
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厂、亦集乃旧城、东蒙的大宁卫,加上元上都开平卫为前进基地,地处黄河后套的东胜位方进入河套的冲要之地,可谓是三个重镇呈三角形。
元朝现在只剩下岭北行省,还要面对大明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
所以长城现在只是稍微修缮一下,用不着花太多的人力物力。等到朱瞻基主动撤离漠南、放弃开平等地,明朝才需要加大修筑长城的力度。
在朱元璋现在的规划中,漠南等地是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塞王戍边,第三道防线才是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长城。
马寻继续说道,“上回就没到这边来,我还准备找人仔细问问这里的特产、矿藏。”
“这些自有当地衙门来办,北平布政使司也会来办。”朱元璋都头疼了,“小弟,你做的事情都是正事,我听着也高兴。不过收收心,看看朝堂之事。”
马寻也头疼了,“姐夫,朝堂上的那些事情我置身事外都不一定能看明朗。我还是不掺和太多,我现在做的事情也是大事啊!”
朱元璋希望马寻帮忙掌控兵权、掌控中书省,甚至是让马寻盯着天下文教,因为这些怎么看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可是马寻现在做的那些事情,其他人未必觉得多重要,可是他清楚自己现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这是对整个大明未来说不定都有深远影响的事情。
起码现在的他打下了一些基础,在尝试着播散一些种子,以后有机会开花结果。
这些事情他不来做,其他人更加不可能来做了。
朱元璋也不再多劝,主要是劝了也没用。
有些事情在他看来也是顺其自然,到了一定的程度,心思就会慢慢的改变。
当年去濠州投军的时候只是为了活下去,成家之后也只是想要对得起义父的知遇之恩。
等到一再被排挤、猜忌,等到郭子兴病逝,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只是想着要自保。但是当夺下金陵、朱标出生,志向就开始有所转变了。
他觉得马寻也应该如此,现在对朝堂的事情不感兴趣,可是经历多一些、熟悉一点,自然也就不再那么排斥了。
心情还算不错的马寻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李文忠就跑来了,“舅舅,这一次回京之后陛下肯定是要封赏,我受皇恩实在太重,还请舅舅帮忙求情。”
别人都是担心封的官不够高、赏赐不够,所以求情想要得到更多。
但是李文忠不一样,觉得自己得到的实在太多了,是求情想要少得到一些。
马寻就赶紧说道,“我还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让我少兼点职呢,等回到了京城,我请奏陛下卸了大都督府的差事,你觉得如何?”
李文忠想都不想的说道,“那肯定不行,在大都督府我势单力孤,还得和舅舅共进退。”
马寻和李文忠在大都督府的作用很明显,他们就是外戚,是皇帝监管兵权的。
李文忠的军功足够,可是‘辈分’小。
马寻虽然军功不够,但是辈分够,而且和大多数的勋贵往来也不算多,也不用怕得罪人。这就是李文忠没有的优势,这是互补了。
马寻就立刻说道,“你喜欢读书,才学也渊博,那我卸了国子学的差事,你领着?”
李文忠立刻推脱说道,“舅舅,我还要打仗呢,那有时间管国子学!”
看看,这也是个滑头,根本就不愿多领一些差事。
哪怕都知道那些差事也就是去监管一下,不至于耗费太多心神,但是也不想多管。
马寻看向李文忠,说道,“回头封我为国公也就算了,中书省的差事你说什么要帮我推掉。”
李文忠仔细想了想说道,“舅舅,陛下和皇后殿下要是允准,我自然去劝谏。”
马寻欣慰啊,他和李文忠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盟友’,两个人的立场和身份也是一致的,所以真的可以同进退。
现在的李文忠也不觉得自己‘势单力孤’了,不管是在军方还是在中书省,都多了一个可以商议的人。
甚至在有些事情上,他现在都不用出头了,而是马寻这个国舅就可以出面,效果也更好。
马寻和李文忠可不是在自保,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想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加舒适的位置,有些权力对他们来说,不争反而是好事。
权力,他们也根本不需要担心,有心的话自然就可以轻易得到。
身兼多职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不管是马寻还是李文忠,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要是有人可以分担的话,那自然最好不过了,他们就可以去做自己钟爱的事情了。
朱元璋在率领着一众大将在巡视着北方防线,安排着一些卫所、要塞的布置。而马寻带着一队人马在记录着风土人情、矿产或者民俗传说。
检查水利、分析土壤田地等,他现在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不管别人怎么说,马寻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正经事,都是关乎着未来的大事。
短期内看不出成绩也没什么关系,先将事情做了再说,以后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做了,也求一个问心无愧,他终归是努力在改变着一些事情!
第90章 只有我没膨胀
北平现在还是比较荒僻的军事重镇,大运河在山东段开始几乎就已经淤废。而通惠河这边更是成了小水渠,天津现在还只是海津镇。
如今的很多事情和马寻印象中似乎对不上,不过想想看也正常。
现在的黄河夺淮入海,在持续不断的变道,现在的黄河有东、南两条‘支流’,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河。
天灾人祸、沧海桑田,有些看似是手拿把掐、非常有信心的认知,可是亲眼看一看之后就觉得自己的一些认知成为了笑话。
看到马寻回来,不只是朱元璋无语,徐达等人也都无语。
这一天天的忙忙碌碌,大家心里也明白他做的那些事情有必要,可是同样也觉得不符合他的身份。这是要打算当个文官了,还是个很难有政绩的文官。
还真的是无欲则刚,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等到马寻洗好手来到军帐,朱元璋开口,“知道中书省什么情形了吗?”
看到马寻摇头,朱元璋有些讽刺的说道,“想要给你权力、让你管事,你什么都不管。不想给杨宪太大权力,他什么都想要做。”
马寻也关心起来了,“标儿在京城,杨宪能起什么风浪?”
“你那外甥做的好啊,自称年少不懂事,让杨宪去管中书省。”朱元璋嘲笑着说道,“杨宪最初还问两句,现在直接不问你外甥了,大事小事独断专行。”
这就没办法了,这可能是朱元璋、朱标在钓鱼执法,可是杨宪做的那些事情,也确实是在作死了。
没有李善长那么大的威望和能力,可是杨宪现在在斗倒了汪广洋之后更是肆无忌惮。
现在不只是想要独掌中书省了,这是想要将太子架空,要是继续发展下去,是不是想要将皇帝也架空,直接大权在握呢?
马寻也跟着说道,“反正我和那人也没交情,他倒是想要当丞相。这么做的话,我看丞相迟早也是没有的事。”
朱元璋有些意外的看向马寻,这又是一些‘离经叛道’了。
因为历朝历代都是有丞相,这就是标准的配置,虽然朱元璋有心直接废黜丞相制度,可是现在也就是在心里想一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