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4节

  多少工钱先说好,这样也不会乱。

  作坊的老板是他跟三娘,其余人是雇工。

  雇工拿工钱,老板们分利润。

  “我们还要考虑买头驴来拉磨磨豆浆,以后若是做大了,还得添加石磨、驴子等。”

  三娘很认真的听着,

  “你说的对,是得理清楚,还有你今天买的十石豆子,之前买的一百斤油,还有你买的几口大锅,只要是作坊用的,都得记好账,赚了钱要先补给你。”

  你一言我一语,作坊的章程也就算是定好了。

  不过在最核心的份子上,三娘不肯拿份子。

  “咱这作坊以后就靠腐竹、油豆腐这些赚钱,这些都是你的秘方,甚至这买豆子买油买锅都是你一人出的钱,掏的真金白银,我其实就是出了个人,我哪能占份子,你若是看我办事还行,就给我份工钱便是。”

  李逸摇头:“咱们不是说好的一起弄这买卖么,怎么现在又变卦了,再说了其实我对这个买卖并不是太放在心上,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精力来管,”

  “那也不行,腐竹、豆泡的秘方是你的,买豆子买油买锅的钱也是你掏的,现在生意也是你谈成的,”三娘咬着嘴唇道。

  许久都没谈成,

  最后三娘只肯在桥头的豆浆摊子占点份子,

  “那桥头摊子都归你好了。”

  “不,这摊子主意也是你出的,以后我来摆摊,你仍得占一半份子。作坊这边,我帮你一起弄,你给我半份工钱就行。”

  这大黄毛丫头倔起来,跟头毛驴似的。

  “好吧,那你家现做好的腐竹,我都收了。你问下你阿耶他们,以后愿不愿意在我作坊干活,若是愿意,看看要多少工钱。”

  “这些都好说,今晚先把油豆泡炸好,要不要多炸一些,明天看看别的地方能卖不?”

  “那就多炸十斤豆泡,我先给其它寺院送去,让他们免费试吃,说不定能有寺院看上愿意买。”

  “十斤都拿来试吃?”

  “别舍不得,再说十斤豆泡其实也没多少本钱,不过五斤豆子三斤多油,不算人工、柴火啥的,也才几百钱,”

  “你这么说也是,腐竹我们得趁现在天气好,每天多晒些,遇到雨天,烘烤太费柴火和心神。”三娘做事总是这么麻利。

  “以后泡豆子、磨豆浆、做腐竹、炸豆泡,这些都到我这院里来做,这里地方大,比你家稻地的草棚方便。”

  李逸更愿意当甩手掌柜,事情安排好就不愿意细管。

  三娘的执行能力很强,虽然只是个未婚的十六岁姑娘,但办事雷历风行,板板正正。

  谈完,她点着枝火把回南岸了。

  “阿兄,你怎么也不送下三姐。”兰香批评他,“三姐对你多好啊,你就娶了她吧。”

  “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赶紧去睡觉吧,别在这喂蚊子了。”

  秀芝端来水,让李逸洗脸洗脚。

  “今天董先生给你们开的药,用了没?”

  “回来就吃了驱虫的,又洗了头洗了澡,还按吩咐换了衣服,把换下来的衣服都用开水煮了一遍,”

  “有用吗?”

  秀芝有些不好意思,那个驱虫的药吃了确实很管用,这一大五小,全都拉出了虫子,简直是既吓人又恶心。

  “有用就好,按董先生吩咐继续用药,以后家里定个规矩,水要烧开后放凉再喝,别喝生水,也少吃生食,要勤洗手洗澡,尤其是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这是家规。”

  秀芝红着脸应下了。

  “你也早点休息吧,”

  “阿郎,要我晚上去稻地三娘家帮忙做豆腐吗?”

  “今晚就算了,明天你早点起,帮忙桥头摆摊。”

  李逸回到上房卧室,

  这夜晚也没啥娱乐活动,甚至连照明都没,油灯用油也很贵,至于蜡烛这玩意只有大户豪强才用的起。

  普通百姓都是下午四五点就吃了晚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一黑就睡觉。

  李逸钻进蚊帐,躺在榻上,觉得还是得努力,把物质条件再提升一下。明天还是得先去买盏油灯,就算一晚上照明用油要花个五文十文钱,也省不了。

  除了油灯,这房门和灶台,也得赶紧提上日程了。

  没有门,睡觉总有点不踏实。

  “喵,招财,”

  李逸对着窗外呼唤了几声,一个轻盈的身影从还没安窗的窗洞跳了进来。

  小狸花来到李逸榻上,在他腿上蹭着。

  “差点忘记犒劳你了,”李逸取出两条虾干给它,小狸花大口嚼着,李逸伸手撸着它油亮的皮毛,“吃完了继续去守着粮食,今天刚买了十石黄豆回来呢,可不能被老鼠偷走了。”

  “喵。”招财回了一句,

  虾干吃完,狸花便尽责的回去守粮了。

  天还太早,李逸一时睡不着,躺在那很无聊,非常怀念手机和网络,心里刻意避免去想念再见不到的老婆孩子。

  南岸河滩上的蛙声一片,吵的能把人抬起来。

  李逸无聊的躺在那细细分辩各种蛙声的不同,渐渐的终于被催眠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蛙声停了,

  李逸是被一阵阵清脆的鸟叫声吵醒的,无极院有不少高大的古树,繁盛的树冠却也成了鸟儿的天堂。

  睁开眼,发现天已大亮。

  李逸起床,院里没人,厨房也没人。

  他来到院门口,发现下面桥头树下豆浆摊已经支起来了,罗三娘、兰香、秀芝,还有三娘的父亲罗二,和她两个嫂子都在下面忙碌着。

  不少清晨赶路的客人在吃豆浆、豆脑,好热闹的景象。

  李逸便也干脆下了坡,

  “来碗豆浆,”

  “客官稍等,”三娘低头舀豆脑,一抬头发现是李逸来了,“这么早就起来了?”

  “你们这都忙碌好久了。”

  一碗热乎的豆浆喝完,微微出汗,人也彻底清醒了,再来碗豆花,饱了。

  “今天还有小米粥,喝不?”

  李逸拍了拍肚子,“不喝了,”

  看的出来三娘挺有经商头脑,昨天不够卖,今天不仅提前多备了做好的豆浆豆脑,甚至还有许多泡发好的豆子,不够随时还可以再磨浆烧煮。

  甚至今天还加了小米粥,以满足不同的顾客。

  井水、凉白开也是弄了几大桶,稻草、稻糠也备了不少给客人的马骡。

  “马蹄寺的二十斤油豆腐和腐竹,我都给你准备好了,就放在那边。”三娘指着旁边,“另外还有十斤油豆腐和腐竹也备好了,我还多弄了些,放在这里跟客人售卖,还真有队客商买了两斤腐竹去。”

  “我阿耶和嫂子也都愿意来作坊做工,工钱随你定。”

  “你的马石头哥俩一早给你喂好了。”

  她把事情全安排的井井有条。

  罗二老汉也是决定退出做豆腐这个行当了,太辛苦又赚不到什么钱,干脆听女儿的,来给李逸的作坊做工。

  “那我先去马蹄寺送货,然后我去王曲找王乡长,先办个公验,方便去长安。”李逸又叫来在帮忙的秀芝,“你一会给大家做饭,别饿着大家了。还有,若是我晚上回来晚,你们也不用等我,到时间你们就先吃。”

  三娘帮他理了理衣服,“你昨天不是买了把横刀吗,出门时记得带上。”

第25章 大开眼界

  马蹄寺门口,

  李逸不由的感叹,不愧是皇家敕建寺庙,雄踞神和塬畔,圈地三百余亩,临山望水,景色怡人。

  塬上塬下还有良田三千余亩。

  山门前报出下院当家慧了的名字,立马有知客僧客气的将他迎进寺中。

  再见面,慧了仍是一件红色僧袍,脚踩人字木屐,笑起来跟弥勒佛似的,第一次送货非常顺利,十斤腐竹十斤油豆腐,李逸还额外赠送了老豆腐嫩豆腐各十斤,素鸡、千张各两斤,希望以后能够扩大供货单。

  “今天有大施主来布施,寺里会准备素席,”慧了提了个要求,想让李逸教寺里做素席的和尚做腐竹和油豆腐泡,就昨天王里正家吃的那几道菜。

  “没问题,”李逸一口应下,“素烧腐竹、豆芽炒豆泡、腐竹炒木耳、三鲜腐竹煲、豆泡汤,就这四菜一汤?”

  “辛苦你了。”

  李逸跟着慧了来到寺院的厨房,厨房很大,马蹄寺有僧人一百多,寺中还有许多净人,也就是奴隶。另外还有不少在寺中借住的修士、读书人、挂单僧人等,

  寺中香火兴盛,来上香的人也多,尤其是初一十五。

  马蹄寺的厨房名为香积厨,长安的寺庙厨房都叫这个名字。

  “你可知为何叫香积厨?”慧了问。

  李逸只知道唐朝神禾塬下有个著名的佛寺叫香积寺,安史之乱时,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香积寺大战,唐军和叛军投入三十万人在此互砍,从白天砍到了日落,从南天门砍到蓬莱东路砍的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势均力敌,双方在伤亡了超半数人马后,依旧是死战不退,奋勇向前,堪称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奇迹,

  最后是唐军依靠数量优势险胜,顺利恢复长安,这一仗,唐军斩敌6万,俘虏2万,但双方保持了一比一的交换比。

  不过李逸之前打听过,此时神禾塬下还没有建起香积寺。

  “香积厨源自《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居士病了,佛陀派弟子们去探病,维摩诘居士借机宣讲大乘佛法,临近中午,舍利弗动了个如何吃饭的念头,居士骂他,你是求解脱的,怎么能念念不忘吃饭?既然你想吃饭,就给你吃从没吃过的饭。

  居士凭借神通,到遥远的香积佛国,向香积佛求来一钵米饭,馥郁、清冽的饭香,弥漫整个城市,饭看起来虽少,却使在场的大众都得以如愿满足,不少人因香而悟道。

  从此,寺院都把厨房改名为香积厨,希望弟子能够因饭香而悟道。”

  故事听起来很不错,

  不得不说这年头,寺庙的和尚们是最会讲故事的一群人。

  寺中弟子能不能因饭香而悟道李逸不知道,但他所知道的是,长安各大寺院中都有香积厨,但香积厨并不仅仅是厨房,

  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寺庙,香积厨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放贷。

  和尚们不纳赋不服役,魏晋以来还大肆经营工商,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大量施舍,寺庙的财富积攒迅速,总不能放着生锈着,于是就会借贷。

  厨房跟外面来往是最密切的,于是香积厨慢慢就成了寺庙放贷的地方,放的贷称为香积钱。

  当然,佛法不可沾染铜臭,所以这香积钱的本金唤作“功德”,利息唤作“福报”。

  越大的寺院,香积钱利息就越低一些。

  隋唐官府的公廨贷,就是衙门公款借贷,月利百分之八,年利一倍。而香积钱利息相对少些,比如马蹄寺就是一座大寺,他们的香积钱,福报一月是四分,比如借一百贯,一年期,福报就是四十八贯。

  寺里还有质库,也就是典当,和尚把质库称长生库,典当放贷叫长生钱。

  名头一个比一个好听,

  但利息一点都不少,欠寺庙的钱那叫欠佛债,一般人是不敢赖的。

首节上一节2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