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明的敛财之法,真是令某刮目相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是镇远侯秦万里。
此人性情粗疏刚直,在战场上是一员锐不可当的虎将,依靠和草原上的鞑子厮杀得来的战功名扬天下。
他素来跟朝中文官不对眼,这两年闹出过不少争端,若非看在他战功卓著的份上,天子早就将他撵回九边吃沙子。
也只有这样的浑人才敢在这个场合插话。
顾衡心里颇为恼怒,虽说秦万里仿佛为他助阵,但眼下他并不需要,相反对方横插一脚打乱他的节奏,原本他要趁势质问薛淮,让对方彻底哑口无言。
便在这时,上方传来一声轻咳。
秦万里倒也不蠢,知道自己犯了天子的忌讳,于是老老实实地请罪。
一个小插曲就此平息。
顾衡重振精神,望着薛淮说道:“薛编修,工部旧档真伪可鉴,且并非一人经手。虽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相关官员大多在世,他们都可证明那些卷宗里的疑点确有其事。我与你一样不愿相信令尊会做出这种事,然而今岁扬州大堤被洪水冲垮,十余万百姓受灾,源头便在当年令尊偷工减料中饱私囊!”
“如此贻害苍生之举,我若不知便罢,既然我发现其中蹊跷,又怎能闭口不言?”
顾衡一股脑地宣泄出来,继而朝向天子说道:“陛下,臣与薛明章素昧平生无冤无仇,实在是不忍看见如今的扬州府官员成为前人的替罪羔羊!”
这句话仿佛也是在诉说他的境遇,如果不揭露薛明章的真面目,他就要像那位倒霉的扬州知府一样,被关进刑部的大牢。
无论出于公义还是私心,他都必须检举薛明章,即便对方是天子当初亲手树立的忠臣典范。
望着顾衡坚毅的神色,中年帝王不置可否,细长双眸转向至今仍旧没有拿出有力证据的年轻翰林,幽幽道:“薛淮,你还有何话说?”
“陛下容禀。”
薛淮拱手一礼,不慌不忙地说道:“十月二十三日,臣于翰林院当值之时,收到一封匿名长信。信中内容恰与顾郎中今日所言相似,直指先父当年种种不忠之举。臣不讳言,刚刚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臣一时间心绪复杂不敢置信,甚至因此失足落水,险些淹死在九曲河中,万幸被好心人搭救。”
没人知道他为何突然话锋一转,难道是想博取天子的同情?
中年帝王略显不耐道:“直言。”
“臣遵旨。”
薛淮微微自嘲道:“臣委实没有想到后续的发展会那般离奇。臣险死还生躲过一劫,还没等臣平复心境,臣负责编撰的《太和河工考》第四卷以及原始档案居然无端消失,那些卷宗原本能和工部旧档互相验证。更加诡异的是,翰林院杂役刘平顺忽然跳出来,向林掌院告发是臣藏匿了那些卷宗,此事为他亲眼所见。”
“你想说什么?”
“陛下,臣想说翰林院的卷宗丢失之后,工部的旧档便成为孤本,顾郎中以此为凭证,检举先父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如此一来没人可以反驳他。更巧合的是,臣身负保管卷宗之责,为了先父的身后名而销毁那些卷宗同样合情合理。”
薛淮没有丝毫迟疑,寒声道:“陛下,虽说无巧不成书,但是巧合到这种程度,实在匪夷所思!”
“以至于臣这几日时感恍惚,仿佛臣真的做过窃据卷宗之事,仿佛先父确实贪墨了河工银子!”
第17章【锋芒】
朝堂之上从不缺少聪明人。
薛淮主动坦承卷宗丢失一事,表面上是将更多的证据交到顾衡手中,但是这件事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如他所言,当一件事的逻辑链条几乎无懈可击,这本身便是最大的破绽。
倘若只有顾衡弹劾薛明章,那么他依靠工部旧档里的记录,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他都不是妄言诬告。
偏偏在他呈递弹章之前,薛淮被人用这件事迷惑心志,姑且不论他所说的匿名信是真是假,翰林院保存的相关卷宗无端丢失是事实。
二者一结合,阴谋的意味太明显,朝中这些人精怎会察觉不出来?
顾衡面色微变,但是还没等他继续进逼,不远处突然响起一个平和的声音。
只见礼部左侍郎沈望微微躬身,对天子说道:“启奏陛下,薛淮于八月上旬被调去编撰《太和河工考》第四卷,南方洪水泛滥的消息恰好在那个时候传回京城。”
一个简简单单的恰好,便将当下古怪的氛围推向顶峰。
不少官员狐疑地打量着顾衡。
翰林院侍讲学士陈泉缩了缩脖子,他暗自庆幸薛淮没有将自己牵扯进来。
武勋班首,魏国公谢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沈望,轻轻扯了扯嘴角,心中默念道:“看来沈瞻星依旧没有放弃那个愣头青弟子,只不过这次居然不是你的手笔,老夫先前还以为是你在给薛明纶挖坑。不过仔细想想,如此粗糙稚嫩的手法确实不应是你所为。”
沈望沉静地站着。
他不需要声嘶力竭,那句话足以帮到薛淮。
其实从一开始他就不觉得薛淮有太大的危险,以他对龙椅上那位天子的了解,顾衡在其眼中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他只是想知道站在幕后的人是谁。
殿内一片寂静。
中年帝王没有回应沈望,他看向变得有些紧张的顾衡。
感受到天子幽深的目光,顾衡连忙道:“陛下,臣对翰林院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或许那只是薛编修编撰的谎话。”
此刻侍读学士刘怀德想起朝会前薛淮的请求,正欲出班作证之际,前方一位文官已经挺身而出。
只见翰林学士林邈肃然道:“启奏陛下,臣为薛淮作证,此事确如他所言,杂役刘平顺在没有任何实证的前提下,空口白牙污蔑薛淮窃据卷宗,被薛淮当面拆穿,臣已将刘平顺扭送刑部。”
他根本没去看薛淮,仿佛他这么做完全是出自本心。
然而薛淮心里清楚,如果不是座师沈望当先开口,那位掌院学士多半会一直保持沉默。
否则他又何必事先请托刘怀德?
不过眼下并非思虑此事的时候,虽说局面被他稍稍扭转了几分,但这还不足以帮亡父洗清冤屈,他必须要让顾衡再无翻身的可能。
便在这时,顾衡略显急促地说道:“陛下,臣愿以性命担保,工部旧档无一处作假!卷宗里明确记录当年的种种疑点,纵然这不能证明薛明章一定做过中饱私囊的事情,至少可以证明今岁扬州大堤决口和他当初的决定脱不开干系!”
薛淮毫不犹豫地说道:“陛下,臣相信顾郎中所言非虚,他定然不敢弄虚作假欺瞒天子,但是臣认为他用了一招极其巧妙的障眼法!”
顾衡扭头愤懑道:“薛编修此言何意?”
薛淮望着他略显狰狞的面庞,一字一句道:“方才顾郎中提出诸多疑点,现在我便向你解释清楚,这些疑点究竟为何没有引起当初工部官员的问责。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再问顾郎中一句,你当真只见过现有的那些卷宗?”
顾衡心中一慌,险些把持不住,强撑着说道:“薛编修这话让我愈发不解,难道现有的证据还不够?”
薛淮冷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请顾郎中听好。”
龙椅之上,中年帝王没有制止两人的对话,他只是若有所思地望着薛淮。
“太和八年三月廿三,河道郎中李忠验二里闸新堤,实铺石一万四千担,较核定数少二千一百担,这是顾郎中提出的第一条疑点,意在暗示先父为了一己私利,在如此重要的工程留下极大的隐患,然而先父当年便已对工部的官员解释清楚!”
薛淮转身正对顾衡,修长身姿如松柏挺直,清亮的声音传进殿内所有朝臣的耳中:“先父当年亲自请教老河工,寻得鱼鳞错缝法,省石两成不损堤质,节省出来的银两另购铁木补强根基!”
顾衡心中巨震,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哪怕翰林院那些卷宗没有丢失,薛淮也不应知晓此事,因为那些卷宗里并无相应记载。
“顾郎中又说,太和八年六月十七,巡漕御史王效禀奏,瓜州段堤身较工部规制薄三尺,疑有偷工之弊。”
薛淮步步紧逼,寒声道:“你身为都水司郎中,难道不知内筑糯米灰浆夹层六尺,外堤减厚保田亩,如此既可保证堤坝的坚固,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堤坝对良田的破坏!”
顾衡内心的震惊难以言表,艰难道:“这怕也是令尊的”
薛淮直接打断他的话头,极其强硬地说道:“顾郎中是否想说,这也是先父掩人耳目的手段?方才你说先父为了让账目挑不出毛病,曾以超出市价四成的价格购买糯米三千石,亦曾以三倍市价的价格收购五千根杉木,我现在便告诉你先父这样做的原因!”
“先父曾放弃预先定购的六棱石,改购廉价片石,这不是他想中饱私囊,而是他费尽心力寻得乱石错力法,片石交错反增稳固,余银购铁砂填缝!”
“至于所谓高价购入糯米和杉木之说,不过是你的春秋笔法,以原产地的价格作为基准,却刻意忽略当地时价!个中缘由先父早已解释清楚,否则当年负责稽核的官员怎会无动于衷!”
“说回最大的问题,顾郎中口口声声说石料减少三成是先父的私心,如今我最后问你一次,你果真不知先父当年为何要这样做?”
薛淮怒发冲冠,双眼泛红。
顾衡被他气势震慑,双腿一个趔趄,勉强才能站稳。
“所谓三成石料”薛淮陡然暴喝,仿若舌绽春雷,“根本就不存在!”
不存在!
满殿死寂。
顾衡的身体不由自主开始发抖。
薛淮强忍着不去看向那位宛如在云端之上的天子,只是死死盯着顾衡,然而声音中的愤怒无论如何都藏不住:“从一开始,工部便以损耗之名克扣银钱和石材,你说先父让人做的账目天衣无缝,但是他又如何比得过工部那些经年老吏!为了保证大堤能够顺利完工,先父忍辱负重,一边要和无数贪官污吏周旋,一边想方设法将每文钱都用在刀刃上!”
“先父已经呕心沥血竭尽所能,还是躲不过被你这种人污蔑构陷!”
“时至今日,你仍旧死不悔改,妄图扯一个弥天大谎,将罪名嫁祸到先父头上,如此行径与畜生何异!”
虽然他言语过激,但此刻没有一人站出来指摘,那些纠仪御史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
文臣班首,年过五旬的次辅欧阳晦喟然道:“薛公不易。”
旁边那位首辅依旧沉默。
顾衡此刻已经方寸大乱,他没想到薛淮居然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难道此人真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仅仅是因为看过便记得那些卷宗的所有内容?
问题在于有些事情的缘由连卷宗里都没有,他又是如何知晓?
薛淮已经看穿此人的心思,咬牙道:“顾衡,你确实没有篡改工部旧档的能力,但是所谓旧档本就残缺不全,先父的诸多解释被刻意隐去,独留那些欲盖弥彰的疑点!你定然好奇我为何会知晓当年事,皆因先父对你们这些人的手段了如指掌,因此他留下这份手札,为的就是防止事后被你们污蔑!”
言罢,他从宽大的袖中摸出一本文卷,转身朝向御座,双手高举头顶,肃然道:“启奏陛下,此乃先父所留《河工札记》,十年前扬州大堤筑造过程及所有细节,这本手札内都有详尽解释,皆先父亲笔手书,且有人证物证,足以证明顾衡所奏乃刻意构陷。”
“臣薛淮泣血请奏,顾衡诽谤君上构陷忠良,用心险恶其罪当诛!”
余音回荡不绝。
“砰。”
顾衡眼前发黑,瘫软在地,犹如一滩烂泥。
第18章【圣心】
当薛淮掏出那本《河工札记》,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顾衡已经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顾衡同样明白这一点,然而求生的本能还是促使他双膝跪地,仓皇失措道:“陛下容禀,臣不知工部旧档竟存在缺失,因而一时误解薛文肃公,绝非恶意污蔑构陷,求陛下恕罪!”
那本《河工札记》里面不光有薛明章的治水心得,还有修筑扬州大堤的种种细节,想要查证非常容易,再加上薛淮方才有理有据地驳斥他的质疑,顾衡清楚不能再嘴硬,因此对薛明章愈发恭敬。
此刻他不奢求平安无事,只要能免受死罪便是最好的结局。
“陛下,臣不相信顾郎中对个中隐情一无所知!”
薛淮立刻开口,不给顾衡任何狡辩的余地。
这并非是他不懂得见好就收,而是经过前世十余年仕途的历练,他早已领悟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官场之上不动则已,一旦出手就不能心慈手软,绝对不能给对方卷土重来的机会。
更何况这个世界于他而言陌生且凶险,既然决定要做就狠到底,反复无常只会让旁人看轻他。
龙椅之上,中年帝王淡然问道:“为何?”
顾衡忍不住转头看向薛淮,这一刻他的眼神极其复杂,有愤恨有畏惧,也有一丝丝乞求的意味。
薛淮自然不会在意,他直截了当地说道:“陛下,先父主持修建的扬州大堤已经矗立十年,这十年时间里曾多次承受洪水的冲击,一直没有出过太凶险的状况。正常而言,大堤只要及时有效地维护,至少可以维持三十年以上。臣举两例,其一都江堰,其二安丰塘坝,这两处水利设施落成超过千年,迄今依旧能够发挥作用。”
天子双眼微眯:“说下去。”
薛淮长身肃立,不疾不徐道:“陛下,以臣先父当年营造的大堤之稳固,理应不会在十年后轻易垮塌,因此臣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那便是在最近十年里,工部相关衙门对扬州大堤的维护和加固存在极大的疏漏!如此便能解释,为何顾郎中会如此胆大妄为,竟然想构陷一位已经离世六年的贤臣!因为他知道若是朝廷继续查下去,一定能发现工部这些年的猫腻,届时他一条命都不够赔!”
大殿之内浮现骚动,引来纠仪御史冷厉的注视。
“不……不是这样的,陛下,请听臣解释!”
顾衡已经彻底慌乱,他无心再去怨恨薛淮,因为对方切实掐住了他的七寸。
朝中任何一个衙门都经不起细查,清贵如翰林院亦是如此,更何况工部都水司这种油水丰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