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在上 第39节

  “青鸾,你要不要休息两天再启程?”

  薛淮面露关切,他知道沈青鸾这次入京很匆忙,途中基本没怎么停歇,这几日忙于商号诸事,接下来又要启程南下,不知她看起来清瘦的身体能否撑住。

  “多谢淮哥哥的关心,我这两年时常奔波在外,早已习惯这种生活,不会有事的。”

  沈青鸾一笑,好奇地看着薛淮问道:“淮哥哥,你和公主殿下怎会这般熟络?”

  对于薛淮而言,他和姜璃的相识并非见不得人的事情,而且沈青鸾眼中并无怨色,遂将当初的事情简略说了一遍。

  沈青鸾听见薛淮失足落水险些丧命的时候,虽然知道他已经平安无事,脸上仍旧浮现担忧,轻声道:“淮哥哥,你以后千万要小心一些,这肯定是有人想害你,我决不相信你会脆弱到投河自尽。”

  薛淮点头道:“你别担心,我心里有数。”

  如今他不论去哪里都会带着长随,再加上暗处有姜璃派的人手,总不会有人明目张胆地害他性命。

  大燕朝堂固然局势复杂,还没混乱凶险到这个程度。

  沈青鸾心中默默有了决定。

  她放下心事,眼睛转了转:“淮哥哥,我怎么觉得公主殿下似乎对你有意?”

  “怎么会呢?”

  薛淮失笑道:“这话可不能乱说,她是当今天子最疼爱的晚辈之一,而我只是一个刚刚从旋涡中挣脱出来的小官,哪里配得上那样的天家贵胄。”

  “我不信。”

  一贯对薛淮言听计从的沈青鸾微微摇头,徐徐道:“户部的人情可没那么简单,我听家中老掌柜说,先前王尚书府上的门子根本不接他们递过去的拜帖,多少银子都不行。公主殿下固然尊贵,可她毕竟没有实权,想要驱使堂堂户部尚书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就因为你开口求助,她想也不想就答应下来,这说明你在她心里的地位不一般。”

  这一刻薛淮心中亦不禁泛起涟漪。

  并非旖旎,而是古怪。

  他回想那天在青绿别苑的见闻,姜璃不同往常的装扮、几次欲言又止、神情的奇怪变化,再加上她言语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复杂心绪,似乎都在佐证沈青鸾的推断令京城纨绔谈之色变的云安公主,有可能真的对他产生某种情愫。

  沈青鸾继续说道:“如果说这些只因云安公主有侠义心肠,那她给我限定归期就显得更加反常。按照常理而言,她应该不会在意我这样一个商贾之女,除非她觉得我有些碍眼,但她又愿意帮我,那说明她出手相助完全是因为淮哥哥你。”

  她的分析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薛淮看来,这件事很离奇。

  两世为人,薛淮最大的优点不是心机城府,而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他和姜璃的关系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时至今日他已了解姜璃的行事作风,以及她手中掌握的人脉和资源。

  虽然她只有十六岁,薛淮却不会把她当成一个天真懵懂的少女。

  这样的人怎会突然动情,并且还表现得如此明显?

  薛淮不信。

  一念及此,他平静地说道:“青鸾,此事另有缘由,虽说我还没有厘清原委,但云安公主此举肯定和男女私情无关。”

  沈青鸾温柔地应了一声。

  她在心中默念道:“我不知道姜璃是否有意,但我能确定淮哥哥对她并无那方面的情愫,如此便足够了。”

  于她而言,云安公主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沈家再富也无法抗衡天家的威仪,为了家中亲人的安危着想,她不敢也不能对云安公主生出敌意,更不会刻意在薛淮面前搬弄是非。

  但她相信薛淮的风骨。

  只要薛淮本人无意,云安公主还能逼他不成?

  就算天子不念薛明章的功劳,也要顾及天家的脸面和庙堂诸公的观感。

  想清楚这些问题,沈青鸾的心绪平静下来,那抹因为被迫与薛淮分离、被她深深藏在心底的委屈也逐渐平复。

  薛淮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稍微一想也就明白过来,登时心中一松。

  两人谈天说地,时间过得很快。

  当马车停下,已经来到薛府之内。

  薛淮当先走下马车,便见母亲崔氏搀着墨韵的手腕,颇为不舍地站在廊下。

  “给伯母请安。”

  沈青鸾上前行礼,笑容恬淡。

  “青鸾,委屈你了。”

  崔氏终究是过来人,一眼便看穿沈青鸾来去匆匆的根源,面上虽然不显,心里却觉得那位公主殿下过于霸道,远不及沈青鸾乖巧懂事。

  沈青鸾微笑道:“伯母这是哪里话,此番青鸾入京能够见到您和薛淮兄长,商号的麻烦也顺利解决,此行可谓圆满,何来委屈之说?”

  崔氏亲切地拉着她的手,叹道:“你这孩子果真心性豁达,你能这样想自然极好。只是此行路途遥远,你可一定要保重身体,切莫想着赶在除夕之前回到家中就加紧赶路。只有你平安到家,令尊和令堂才会安心。”

  沈青鸾应道:“谨记伯母叮嘱。”

  “仓促之间,伯母亦不能准备万全,只好让人备了一车京中特产礼品,你带回家去分给家人,另外”

  崔氏一顿,站在旁边的墨韵随即捧着盒子上前。

  她怜惜地看着沈青鸾说道:“孩子,这是伯母的一点心意,你且收下。”

  墨韵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一套极其精致的头面。

  沈青鸾见多识广,认出这套头面价值千金,当即婉拒道:“伯母,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收下。”

  崔氏握着她的手稍稍用力,轻声道:“这是伯母当年出阁之时,家祖母赠予的一套头面,这些年一直仔细地保存着,伯母也没有戴过。如今你我投缘,两家又是世交,总不能让你空手离开京城,你若不收便是不愿将伯母当做长辈。”

  话说到这个份上,沈青鸾只好收下这套极具象征意义的头面。

  两人又聊了片刻,崔氏怕耽误沈青鸾的行程,遂和她依依相别,又叮嘱薛淮一定要将沈青鸾安全送到城外码头。

  薛淮应下。

  午后,京郊码头。

  到了离别之际,沈青鸾终究有了愁色,她那双灵动的眼眸也多了几分黯然。

  “淮哥哥,我要走了。”

  “我们……还能再见吗?”

  望着少女伤感的面容,薛淮坚定地说道:“当然会。”

  沈青鸾勉强笑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还能再见。”

  薛淮不愿让她担忧,因此没有细说如今朝局的复杂形势,安抚道:“按照朝廷惯例,明年我会外放为官,理应不会去太偏远的地方,多半会是江南某地。届时你我相距不远,自然可以重聚。”

  沈青鸾眼眸一亮,肉眼可见地开心起来。

  这时她想起某件事情,不由得轻“呀”一声,随后略显慌乱地从荷包中取出一枚印章,递到薛淮手中。

  薛淮问道:“这是?”

  沈青鸾快速说道:“淮哥哥,这是我特意准备的私人印章,而且我已经和京中两位管事的老掌柜说过,见此印章如见我本人。往后我不在京中,淮哥哥若遇到麻烦事,可以去找那两位老掌柜,无论银钱还是人手,他们都会竭尽全力相助。”

  先前她说过,广泰号入京是为了拓展沈家的人脉,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帮到薛淮。

  薛淮感受着这枚很轻的印章,心里却是沉甸甸的,他望着沈青鸾期盼的目光,点头道:“青鸾,谢谢你。”

  沈青鸾含羞一笑,旋即故作洒脱地说道:“好了,我要登船了,淮哥哥,你回去吧。”

  “一路顺风,千万珍重。”

  薛淮看着少女转身离去,抬手挥了挥。

  沈青鸾忽地驻足,于寒风之中回望,双眸凝望着薛淮,无声地说道。

  “淮哥哥,我在江南等你。”

第56章【冬日雅集】

  临近年关,京中节日的氛围逐渐变得浓厚。

  按照朝廷规制,各部衙纷纷准备年节事宜,翰林院亦不例外。

  腊月十九,薛淮来到翰林院点卯。

  明日便是翰林院封印之期,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翰林们拥有整整一个月的年假。

  五楹正堂之内,掌院学士林邈正在总结翰林院这一年的成果与得失。

  侍读学士刘怀德、张谦,侍讲学士周文、王聿修等人坐在下首,此外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五经博士、典籍、待诏和庶吉士们济济一堂。

  薛淮亦在其中,直到今日他才发现翰林院官员的数量委实不少,粗略算去有五六十人,往常不会来得这么齐。

  幸亏正堂足够宽敞,否则容不下这么多人。

  耳边不断传来林邈平和温厚的声音,薛淮渐渐进入放空的状态。

  他在想一个人。

  工部贪渎案已经完结,原尚书薛明纶乞骸骨归乡,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天子给他最后的体面,让他不至于颜面扫地,否则工部尚书致仕肯定会有各种赏赐,而不是像薛明纶这样两手空空踏上返乡的旅程。

  顾衡、齐环、贾等各司郎官判了斩立决,家产悉数罚没充公。

  翰林院杂役刘平顺至今仍关在靖安司的牢里,前段时间又有一人进去与他作伴,那便是原侍讲学士陈泉。

  薛淮不禁觉得惋惜。

  他当然知道陈泉有问题,之所以没有对此人动手,并非是他心善或者软弱,而是从陈泉先前的表现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眼高手低的角色,被薛淮几句话就套出内心的想法。

  暂时留着他说不定更有用。

  然而靖安司不会这么想,他们从林邈的陈述中得知陈泉的古怪,当即采取行动,丝毫不拖泥带水。

  如今靖安司究竟从陈泉口中挖出怎样的秘密,薛淮不得而知,毕竟他没有这方面的门路。

  “看来得去一趟沈府,争取尽快和老师敲定明年外放的事情。”

  薛淮在心中默念,随即便听到周遭响起笑声。

  他抬头望去,只见林邈起身微笑道:“年节将近,想必各位归心似箭,本官就不多耽搁了。不过本官还是要多嗦一句,诸位皆是朝廷栋梁,年节相聚之时务必要注重礼仪分寸,莫要失了翰林的体面。”

  众人齐声道:“谨遵掌院教谕。”

  随即相继离开。

  薛淮来到中庭,身后忽然传来呼喊:“薛侍读,且留步。”

  一位三旬男子快步来到近前。

  此人名叫高廷弼,时年二十九岁,常州府江阴县人氏。

  他和薛淮是同年进士,而且是那一科的殿试状元,其人才学渊博,一手文章更是花团锦簇。

  薛淮站定脚步,拱手道:“高修撰。”

  高廷弼亲切地说道:“不知薛侍读是否得闲?能否借一步说话?”

  薛淮心中微动,不知这位状元郎葫芦里卖得什么药,遂诚恳地说道:“修撰相邀,岂会不从?”

  高廷弼脸上的笑容真诚两分,带着薛淮来到他的值房。

  他亲自沏茶,薛淮则不动声色地打量这间值房的陈设。

  两年多前庚辰科放榜,高廷弼、崔延卿、薛淮名列三甲,但是与往届不同,这一次薛淮的名头远远压过前两人,主要因为他是大燕历史上最年轻的探花,而且他的父亲薛明章乃天子金口玉言评定的清正名臣,自然引来无数的关注。

  按理来说,三人都是沈望的门人弟子,可沈望对薛淮的重视明显强过高廷弼和崔延卿。

首节上一节39/7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