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在上 第51节

  见他一本正经,姜璃也只好轻咳一声道:“薛侍读不必多礼,请坐。”

  薛淮落座之后,姜璃又道:“我还以为你不会亲自过来。”

  “殿下于臣有救命之恩,后来又多次出手相助,臣岂能不亲至此处拜望?”

  薛淮依旧谨慎自持。

  姜璃笑了笑,直白地说道:“往后私下没有旁人,你不要再称臣了,既然你我要长期合作,那就不必显得过于生分。”

  薛淮应下。

  “最近可有新词?”

  姜璃抬眼看向薛淮的额头,只见那里光洁如初,并未留下疤痕,她心中对秦章的恼恨才轻了些,但是仍旧不打算放过那个顽劣的将门子弟。

  薛淮如实回道:“并无新词,近来忙于迎来送往,我很难静心思忖。”

  “接下来你会更忙。”姜璃神情复杂地说道:“宫里关于今岁春闱的安排,你应该知道了吧?”

  薛淮点头道:“初七那日,老师同我说过。”

  还有两个月便是三年一次的癸未科春闱会试。

  朝廷已经做出决议,癸未科春闱主考官为内阁大学士孙炎,副总裁为新任礼部左侍郎岳仲明,提调官则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范东阳。

  内帘十八位同考官大多出自翰林院,薛淮自然位列其中。

  虽说贡院之内主考官最大,但同考官的权力不容小觑,他们拥有阅卷权与筛选权。

  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同考官荐卷为贡士录取的唯一通道,主考官原则上仅复核荐卷,无权批阅未荐试卷,倘若同考官不荐某卷,该卷即落榜。

  一般而言,同考官不会胡乱荐卷,因为他们必须在批语中写明荐卷理由以备复查,同时还要接受主考官的审核。

  但是当两份水准相差不大的考卷比拼,同考官很可能因为个人喜好存在偏向。

  有些时候,这种偏向也可能是出于利益勾连。

  时至今日,科举考场防范舞弊的措施已经非常完善,诸如糊名、锁院、搜检等等,但这仍然无法杜绝舞弊之举,毕竟对策总比法度多。

  薛淮听出姜璃的言外之意,他又不是今科考生,在进入贡院之前有什么可忙的?

  这自然是指他的考官身份。

  薛淮不慌不忙地说道:“殿下,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阅卷官。”

  听到普通二字,姜璃不禁莞尔,随即试探道:“假如……我是说假如,有人让你在阅卷的时候通融一二,将一些含有特殊字眼的卷子甄选出来举荐给主考官,那你要如何应对?”

  “会有这种人吗?”

  薛淮略微不解,难道如今朝中还有人不知道他的性情和名声?

  他连同宗同源的薛明纶都敢弹劾,被一些官员形容成“六亲不认”,在这样的前提下,还有人敢主动将把柄送到他手里?不怕他反手就是一封弹章呈递御前?

  “大部分人不敢找到你头上,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例外。”

  姜璃放低声音,凝望着薛淮的双眼问道:“如果太子殿下找你,你会怎么做?”

  太子……

  薛淮目光微凝。

  他不确定姜璃是不是收到了某些风声,但她说的这种事确实有可能发生。

第72章【选择】

  薛淮想起一个月前在东宫的见闻。

  太子虽然隐晦地表露过招揽之意,但翰林院已于腊月二十封印,此后薛淮没有再见过太子。

  换而言之,他们此前拢共只单独见过两次。

  在薛淮并未明确表态的前提下,想来太子不会做这种自以为是的糊涂事吧?

  他抬眼望向姜璃,不由得心中一动,微微皱眉道:“莫非太子殿下找你了?”

  “聪明。”

  姜璃的表情还算平静,她不疾不徐地说道:“初八那日我去东宫看望太子,他在我面前将你好生夸赞一番。抛开我们私下的约定不论,我的侍卫在九曲河边救了你、我去太湖楼帮你解围、以及我让户部给广泰钱庄放行,这三件事肯定瞒不了陛下和太子。”

  薛淮不由得陷入沉默。

  姜璃继续说道:“你升任侍读不久,只去过东宫两三次,太子肯定不好意思直接找你办事,毕竟他还未施恩于你。但他知道你我关系不浅,最重要是我对你有恩,所以他让我出手相助。”

  薛淮冷静地说道:“殿下可否说说太子究竟想要什么?”

  姜璃道:“他给了我一份名单,让我以自己的名义委托你,在春闱阅卷的时候将名单上的人举荐给主考官。这几名举子在答卷时会在特殊的位置用特殊的字眼,届时你一眼就能认出来。”

  这就是科举舞弊难以杜绝的根源之一。

  薛淮稍稍一想就明白,比如某考生会在文章首段第二、四句分别嵌入两个约定好的字,然后将这个信息提前告知阅卷官,等阅卷的时候考官就能分辨出哪张答卷是那个考生的。

  这种作弊手段几乎无法防范而且极其隐蔽,除非作案者主动暴露自己,像糊名和锁院之类的措施起不到任何作用。

  思忖片刻之后,薛淮略显迟疑道:“殿下为何不拒绝太子?”

  “如何拒绝?”

  姜璃自嘲笑了笑,喟然道:“太子对我一直很好,从小到大都关照我,这是日积月累的情义,容不得我开口拒绝。更何况他毕竟是太子,大燕未来的皇帝,我要是现在得罪了他,将来何以为继?”

  其实以前姜璃有过类似的袒露心迹。

  她是齐王留在世上的唯一血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主,她之所以能有今日尊贵的地位,主要是靠天子的偏爱。

  但天子终究会老去,未来的大燕将由新君做主。

  至少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太子最有希望成为那个人。

  姜璃如果想一直维系自身的地位,她就必须懂得人情往来。

  薛淮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他轻叹道:“都是身不由己。”

  姜璃点头道:“是啊,没人能随心所欲,就连陛下都做不到这一点,更遑论我这样没有力量空有公主名头的孤女?”

  薛淮自然不信这句话。

  以前的很多事情都表明姜璃非同一般,但眼下没有必要争论此事。

  薛淮想了想问道:“殿下觉得我应该怎么做?”

  “我建议你接受。”

  姜璃认真地说道:“我知道你十分憎恶这种营私舞弊之举,但科举从来都做不到清如许,就算太子不插手,其他人也会想方设法分一杯羹。而且这和工部窝案不同,在春闱里谋求几个名额,早已是朝堂诸公心照不宣的事情,就连陛下对此都未必不知情。只要不闹出太大的乱子,比如考题提前泄露形成大规模的动荡,陛下亦不会苛求绝对的干净。”

  薛淮明白她的意思,这件事显然是官场的潜规则。

  会试三年一届,每届取士三百人,平均一年一百人。

  这其中只有一甲三人和二甲大约七十人是进士出身,他们要么入翰林院要么成为京官,仕途顺利之人未来若是不能入阁,也有希望成为六部尚书或者地方督抚。

  人数最多的三甲同进士即便通过朝考,大多也只能外放,极少有人能升到正三品以上。

  简而言之,每三年争七十多个名额,朝中各方势力谁会放弃这个机会?

  太子固然贵为储君,但他的位置并不稳固,同样需要培养足够多的心腹股肱。

  薛淮沉吟道:“就算我愿意帮太子做这件事,可我终究只是同考官,只有举荐权没有决定权,万一孙阁老和岳侍郎没有取中我举荐的卷子,岂不是一切都白费了?”

  “我先前同你说过,既然我们要合作很久,那么最重要的是互相坦诚,所以你不用这么委婉地套我的话。”

  姜璃白了薛淮一眼,坦然道:“一首咏梅词让你名声大噪,主考官和副总裁就算不顾忌你的座师沈尚书,也得在意士林中的风评。只要你举荐的卷子没有问题,他们一般不会无故黜落,否则你一时不忿,离开贡院后写首传世词作指桑骂槐,再经由全京城的花魁传唱,孙阁老往后还怎么出门见人?”

  薛淮闻言不禁失笑。

  姜璃知道这还不够说服薛淮,又道:“以我对太子的了解,他不会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你身上,肯定还有另外的安排,只是没有对我明言。薛淮,我之所以建议你照办,并非完全出于我自己的利益得失,这件事对你也有好处。”

  “我明白。”

  薛淮平静地说道:“虽说此事是经由殿下之手,但那些举子只要高中为官,他们早晚会向太子靠拢,届时太子自然会承我的情。”

  姜璃点头道:“便是如此,那你想好了吗?”

  薛淮不置可否地说道:“殿下,能否告诉我名单上有哪些名字?我保证不会对外泄露。”

  “我自然相信你。”

  姜璃不假思索地报出五个名字,又简略地介绍这五人的身份履历。

  薛淮意味难明地说道:“山西布政使的侄儿、湖广按察使的长孙、太仆寺卿的族人、詹事府少詹事的妻族晚辈,真是群英荟萃,无一不是大有来头,唯一一个没有明面官场关系的周霁山,还是近几年北方文坛颇有名气的才子。”

  姜璃没有催促,她知道以薛淮的秉性很难接受这种事的存在,更遑论要他破坏自身的原则。

  片刻过后,薛淮忽地话锋一转道:“殿下,你有没有靖安司的人脉?”

  既然姜璃说要互相坦诚,他自然不会客气。

  姜璃微微一怔,心中涌起不好的预感,迟疑道:“有倒是有,只是并非靖安司的高层,因为我不想引起韩佥的注意,那是一条不叫嚣但特别阴狠的恶犬。你想做什么?我得提前说清楚,你可以不答应帮助太子,但是千万别冲动胡来,这不像工部的案子,你承担不起后果。”

  “殿下误会了。”

  薛淮微笑道:“我只是想问问顾衡背后的黑手查出来了吗?”

  “没有。”

  姜璃松了口气,徐徐道:“据我所知,这件事多半会不了了之,因为好像牵扯到了后宫。”

  听到这儿,薛淮便没有继续追问。

  “关于春闱一事……”

  他想了想说道:“殿下如何看待公平二字?”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是容我直言一句,古往今来无论何地都不存在真正的公平。”

  姜璃此刻的脸色颇为严肃,认真地说道:“就拿你自己来说,如果没有陛下的青睐,没有令尊的遗泽,你能成为大燕历史上最年轻的探花吗?短短一年时间,你从童生到三鼎甲,走完绝大多数读书人几十年的路,这对他们而言算公平吗?”

  薛淮默然。

  这一刻他不禁想起前世的峥嵘岁月。

  前世他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给予他足够的爱和尊重,但是无法在事业上帮到他,真正让他改变自身命运的是那场高考。

  他很庆幸这是较为公平的比拼,他依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入场券,而后才能一步步实现胸中的抱负。

  或许如姜璃所言,人类社会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然而薛淮始终觉得,世间有些事的底线不能太低。

  一念及此,他直视着姜璃的双眼说道:“不算公平,但至少我的答卷没有问题,我的文章和策论对得起探花这个位次。”

  姜璃轻叹道:“既然如此,你又何必纠结?我看过这五个人的文章,周霁山的才学名副其实,其余四人也不算差,都有十几年的火候,可见他们是下过苦功夫的。”

  “我没有纠结,只是在思考一个问题。”

  薛淮面色沉静,用最朴实的言辞说道:“打个比方,我现在就在阅卷,面前有十份卷子,其中五份来自太子举荐的人选,另外五份则属于没有官面人脉的清贫士子。从答卷本身来看,清贫士子答得更好,那我应该如何选择?”

  “我若遵从太子的心意,将那五位官宦之后选中,这就意味我要将另外五名清贫士子黜落。”

  “于我而言,这不过是提笔一勾。然而对于那五人来说,他们背负着全家全族的希望,靠着父母和兄弟姊妹的供养拼命读书,一路从穷苦的小地方来到繁华的京城,但仅仅因为我这个简单的决定,他们所有的付出就会白费,整整三年的期待变成一场泡影。”

  “这不只是他们的三年,也是他们的人生。”

  “殿下,你觉得我应该如何做?”

首节上一节51/71下一节尾节目录